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是暑期里与孩子们一起观看影片《秘密花园》对我的触动。影片《秘密花园》是1993年美国根据伯内特的小说《秘密花园》拍摄而成的一部电影,由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

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1)

《秘密花园》的主人公玛丽是个印度出生的英国姑娘,她任性自私,10岁时的一场霍乱使她沦为孤儿。于是,她被送回英国约克郡的她姨父的庄园。在那里,她无意间闯人了一个禁闭已久的花园并在一个阴暗的房间里遇见了总想着自己会成驼背的表兄柯林。

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2)

玛丽在农家小伙迪肯的帮助下,决心把整个花园修葺一番并拯救长期卧床的柯林。在和大自然一步又一步的亲近中,玛丽不仅自我疗愈更是帮助失去行走能力的表兄找回生命活力,奔跑于花园之中!被哀伤与恐惧笼罩的家庭也重返祥和的生活!

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3)

花园究竟有多么神秘与魔力呢?下面尝试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一下。

起源

影片中花园本身就是一个原型意象,而且是非常具有母性原型特质的。在圣经的传统中,“关锁的花园”或花园的封闭性常常暗示女人的坚贞与纯洁,以及基督的神圣之爱。《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建造了一个园子,并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把他们安置在园中,这便是《圣经》中的伊甸园,显示人类生命开始,情感滋养的地方。

历史

从20世纪6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界就开始对文艺复兴诗歌中的花园意向表现关注。斯图尔特《关锁的园》描述了传统的花园是一种封闭式的园,花园周围建有围墙,园里种有树木、花草和瓜果。

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4)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常常用花园来比喻圣母玛利亚,甚至象征子宫。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坐落在大地上的花园,也称为“现实花园”,是一种宇宙秩序的缩影。

结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认为,一切现实的花园都是对伊甸园的模仿。这样难怪,影片《秘密花园》中的玛丽经历从小被父母忽视,继而失去双亲之后,无意进入一个荒废的花园,在花园播种,与动物植物亲近之后引起的改变。因为,玛丽的心灵正是回归了“伊甸园”,走向自性化。

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5)

荣格心理学取向的分析

如果用荣格分析心理学取向的沙盘游戏理论来看待“玛丽走进花园”这件事情,便会让人联想到 “母子一体性”的原始关系。母子一体性的原始关系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阶段,在这一早期阶段,婴儿将母亲视为是大母神或原型母亲的现实人形,具有原型成分。

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6)

正如诺伊曼指出,在儿童形成自我意识之前,母亲对孩子来说一直是个无所不能的形象。原型母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分不开的。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前的儿童处于母亲自性的整体庇护之下,伟大母亲所提供的安全感和自信感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发挥至关重要。

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7)

诺伊曼认为,母亲代表或者承载着儿童的自性。母亲本能的照顾婴儿的行为开启了儿童复杂的心理功能,这是自我与潜意识之间心灵发展的开端。

母子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个体所有关系的质量。这包括个体与他人、事物和世界的关系,也包括与自己心灵内在体验的关系。

《秘密花园》中的女孩玛丽,虽然小时候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其母亲整日忙于打扮与社交应酬,对玛丽非常忽视,仅仅让一些仆人照顾她。玛丽对于这样的母亲也是情感隔离的,当得知父母死亡的消息,她是没有流下一颗眼泪的。

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8)

“花园”为什么可以充当这样的角色呢?

秘密花园的细节描写(试析秘密花园之)(9)

诺伊曼发现由于儿童对母亲的早期体验是原型性的,所以也会受到其他积极的母性原型的影响。诺伊曼指出,除了母亲的积极包容呵护外,即使母子关系并不理想,儿童也能够被诸如大树、花园这类具有母性原型特质的事物积极地影响。

在儿童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中,诺伊曼的观点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某些来访者在童年明显缺失关爱,却依然能够拥有稳定独立的人格这一现象。

作者:思雨(原创)

出处:mp.weixin.qq/s/QBKsSe7nnFVMu_7Ic18Gjg

版权:本文版权归作者和苏州乐艾佳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共有

转载: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必须在文章中给出原文链接;否则必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 本文中使用的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