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资讯君吐槽(混出来的寄生前夜)

2000年的9月12号,《寄生前夜2》美版发售。千禧年间刚好是光盘载体家用机向第二世代过渡的时期,3D技术刚刚到位没多久,整个行业重新洗牌,大家都摸石头过河,一起开荒。这段时间是各大厂商的黄金年代,合并潮还没来,大家都攒了一股劲,拼命往前冲,激烈的竞争直接带动了从业人士创作的热情,新大陆上遍地是金,随处一捡都是宝贝。《寄生前夜》这个系列来得也很早,1代98年就出来了,和《生化危机》、《恐龙危机》这些拓荒者算得上同一批,从此AVG这个类别开始发力,刚一个新闻,大家都跳起来,哇!这画面,好恐怖,哇!这系统,从来没见过,跟60年代《魔兽世界》一样,遍地好奇。

acg资讯君吐槽(混出来的寄生前夜)(1)

当年《生化危机1》一出来,所有人说这就是AVG的代表,之前虽然也有生存冒险这个意识,但其他游戏因为在表现手法上没到这个层次,分类上一直就很模糊,就像以前没有刻度的年代,界定时间只能靠水钟和日晷,没法精确到分秒,突然冒出来个全新的恐怖题材,直接擦亮了一个大类的全貌。AVG这个题材发掘的比较晚,原因就在于它必须要依赖强大的表现手法,而表现手法又建立在技术实现能力之上,在这之前,也有《D之食卓》、《钟楼》这样的同类,但就是因为《生化危机1》表现力上实在太成熟了,成了后起之秀,一根杆子插到山顶,很难再被超越。

我们说游戏分类,RPG、ACT、SLG、SPG等等,我个人认为其实有两套理解。一套泾渭分明,比方说《PONG》,一个乒乓球除了飞来飞去,什么都干不了,那它就是SPG,《毁灭战士》只能是FPS,《街霸》只能是FTG,很好辨认。早期这类纯种,属于一款游戏开创了一个全新类别的,大多从八九十年代起步,等一个萝卜一个坑先占满,接着开始杂交,于是就有了另一套理解,才有了说你让我先走几个格子,大家再回合或即时来比划两下这种叠加玩法,这时就只能说主体更偏重哪一类,偏重成长的,就是RPG,偏重过关就是ACT。

acg资讯君吐槽(混出来的寄生前夜)(2)

《寄生前夜2》你一看就不是那种纯粹的AVG,因为在故事表现上虽然采用了AVG的分运镜,在玩法上却更像RPG,更有意思的是,史克威尔在配给两者的比重上基本五五分,所以直到今天,对于1代和2代,如果硬是要分类,我只能说属于AVG RPG这种混血型。这种杂耍其实很巧妙,正好也把史克威尔长久以来RPG的专长给用上去。当时三上真司那么强大,靠着丧尸这东西几乎横扫了整个游戏业界媒体杂志的封面封底,史克威尔一上来就亮底牌,你有丧尸,我有怪物,你搞病毒,我来线粒体,你有ADA,我就有AYA,但你就是没有RPG,正是这种互混杂交的策略,这个系列才能在一家独大的局势下挤出自己一片天。

当年玩《寄生前夜2》时,那时还没有条件一个人窝家里打机,一群小伙伴,一放学就挤进小黑屋,这个拿本《电软》,负责看攻略指路,那个控制手柄,坐走道的负责买零食看时间,椅子后面还有两个专门吓人。当时我拿手柄,说实话不是很恐怖,但实在是受不了后面一惊一乍,说我不玩了,谁来?结果谁都不来,说看比玩过瘾,你接着来。这款游戏中间部分的叙事很平稳,基本上就是改装改装武器,放两枪,这摸摸那跑跑,昏昏欲睡,突然一个CG,一双美腿,全部眼睛都直了,AYA洗澡那一幕,成了同志们的一场启蒙运动,因为太耀眼,变成了集体记忆,就像韩梅梅,不是那个年代的没法理解,现在想想,人家启蒙靠的是初恋,是岛片,是真人,我们这几位,就这么白白交代在这了。因为日文看不懂,剧情完全模棱两可,所以特别希望有中文版,但那时显然不可能,更别说《寄生前夜2》。

acg资讯君吐槽(混出来的寄生前夜)(3)

这个游戏的封面,还有个有意思的信息:分级信息。这点在不同区域版本间有所区别:美版的左下角有个大大的M字母,下面标注了一个ESRB的字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级体系的标注,ESRB是美国负责分级审核的工会名称。字母是M,说明这个游戏只适应于17岁以上青少年,说明《寄生前夜2》是给17岁以上的同学玩的,《寄生前夜2》的日版1999年发售,跑前面去了,所以没法分级。

游戏分级一直就是个热门话题,尤其是主机入华这段时间。这一块美国最早起步,94年就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后来逐步磨合逐步细化,最后变成两大块,一块是无限制的,有四类,C指幼儿教学类,E是六岁以上,E10 适应十岁以上,然后是T,13岁以上。有限制的就两类,一类就是M,另一个是18禁,你看到AO这种字样的,就表示18禁。日本这个审核组织叫CERO,2002年被CESA分出来,CESA就是东京电玩展(TGS)的举办方。日本这个分级制度,有五个等级,ABCDZ,字母还不一样,但规则上和美国差不多,也是按年龄来划分,要分辨是什么版,有个办法很简单,美国的字母都歪着,比方说歪T就是美版,C没歪,那就是日版。

acg资讯君吐槽(混出来的寄生前夜)(4)

系列的初代,史克威尔照搬作家濑名秀明的同名恐怖小说,但并没有直接搬文字内容,说你写什么我就做成什么,而是把故事结构搬过来,线粒体(内含线粒体DNA)这种人身上的细胞器比人自身进化得要快,最后超过了人,线粒体自己有了意识,然后反过来咬人,在哪儿咬?小说在日本咬,那游戏就在美国咬。美国的建国时间很短,而且是个消费大国,没有什么历史枷锁,大家很自由,很奔放,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只要作品有意思,大家就高兴,就会买你的账,如果世界观架在美国本土,代入感就更强。《生化危机》自己在美国造了个城市,浣熊镇,结果北美大卖,《寄生前夜》干脆就地取材,直接就在纽约曼哈顿搞起,《寄生前夜2》也照葫芦画瓢,定在和纽约比邻的华盛顿特区,结果两代下来,北美卖了130万套。

acg资讯君吐槽(混出来的寄生前夜)(5)

《寄生前夜2》中的克莱斯勒大厦也是真实存在的,游戏中设置的77层,现实中也这么高,就在纽约的曼哈顿岛,是一个区,地理位置在正中心,哈德逊河和东河跨越东西两侧,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冲积平原,平原向南直插上纽约湾,封口处的地标就是巴托尔迪的伟大杰作自由女神像。关于自由女神像的建造,埃菲尔当年也帮了不少忙,完工运走,之后三年,他自己的作品埃菲尔铁塔也设计完成。曼哈顿整个区面积只有60平方公里,但联合国总部、华尔街、帝国大厦,包括百老汇、大财阀洛克菲勒中心都在这,后来世界各国的金融巨头都来了,不管什么民族,什么肤色,什么信仰,大家都混一块,都选择在这落户,结果弹丸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金融中心。

文/品游师(微信公号:gamewhy2015,一个喜欢写作文的游戏玩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