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电影中的母爱(电影妈妈的母爱叙事)

评价电影中的母爱(电影妈妈的母爱叙事)(1)

电影《妈妈》表面讲的是母女亲情,其实是关于救赎的故事。

这几年,大荧屏不乏讲述母女情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我是你妈》,《关于我妈的一切》,围绕年轻女儿与中年母亲电影一度是母爱主题影视的核心叙事。

电影《妈妈》把镜头对焦阿尔茨海默病人群,讲述了一对退休高知母女在亲情中相互救赎的情感。影片对老年女性的集中式观察,对亲情的模板叙事有新的探索。

一直以来,歌颂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的主流语境,让影视作品充斥了雷同的桥段和叙事套路。

2021年中秋档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徐帆饰演的母亲在患癌后为了试图拯救误入歧途的姑娘,决定服用对身体副作用很大的特效药,牺牲自我,拯救家人的圣母情怀引发不小的舆论争议。

评价电影中的母爱(电影妈妈的母爱叙事)(2)

作为翻拍自韩国《世界上最美的离别》的影片,《关于我妈的一切》借鉴了原片情感细腻的精髓,但其充满教化感、女性自我牺牲的叙事在催泪的同时也引发一批反感模式化叙事的观众不适。

作为人类最永恒的情感,母爱主题电影经久不衰,进入互联网时代,新生代受众的成长也给影视创作者带来新的创作挑战。对倡导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女性受众来说,歌颂牺牲自我的奉献式母爱属于陈旧价值取向,很难让这批用户买单。

近几年来,随着资本的投入推动了电影类型化的市场探索。

一方面,电影行业产量剧增;另一方面,模式感、套路化的陈旧创作模式无法满足新生代受众的观影需求,电影市场不仅呈现出创作者与观影者代际间的理念冲突,也暴露了制作方表达模式的审美和新生代受众价值观的微妙碰撞。

回到母爱主题的影片市场,年轻的用户群体对母爱的理解和表达有了新的认知和时代审视。

对独立和价值的追寻是时下年轻受众们的精神图腾,她们理解的母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为家庭牺牲自我和事业的捆绑式符号,而是通过女性对自我的认同,对母亲身份的还原与寻找,呈现对女性个人价值的探索。

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里,结局是徐帆饰演的母亲以死亡换来女儿的人生觉醒,算是电影最模版式叙事窠臼了。

以死亡化解所有人物矛盾和情节冲突,这种陈旧和苍白的叙事技巧已经很难让观众接受了

爆款作品《你好,李焕英》用穿越和小品式章节的表达风格呈现了一部相对真诚的影片,尽管从市场和舆论反响上称得上是成功,但在叙事上依旧是感人催泪式抒情模板,并无突破和创新式表现。

评价电影中的母爱(电影妈妈的母爱叙事)(3)

不得不说,电影《妈妈》的导演杨荔钠对题材的驾驭和表达上的创新给母爱主题电影带来了新呈现。

85岁的妈妈照顾65岁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人物关系上的设计转换,从开篇65岁女儿照顾调皮的85岁的母亲,到母亲发现女儿患阿尔茨海默病后,一改“老小孩”姿态细心挑起照顾女儿的重任。在亲情的互相救赎中,完成母爱的传递和回归。

影片对母爱的刻画有一条隐性的线索,女儿的情感和心结。奚美娟扮演的65岁退休高校教师,作为高知女性一直未婚,在患阿尔茨海默病前后都在与已去世的父亲发生着牵连,整理父亲的生前工作日记,找朋友帮忙出版父亲的日记。

行为线索指向女儿记忆中最不可忘却的执念,不仅是对父亲未完成夙愿的最后一分努力,也是女儿对父亲深感愧疚的内心救赎。

女儿在患病失忆后对母亲袒露了对父亲的未解心结,年轻时对父亲的愧疚一直深藏心底,选择做义工的方式,企图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宽恕。

文淇饰演的“问题少女”戏份虽少,但对全片的主旨有点题的意义。影片里的“问题少女”在公交车上栽赃,入室作案被警方抓获后,奚美娟扮演的65岁的女儿选择了宽恕,并给她一笔钱。文琪扮演的小女孩面色冷漠地对女主说,你千万不要对我有同情心,没准是我成全了你呢?

这正投射了女儿的心理,犯了错的女孩子很像是当年年少无知的自己,原谅少女是希望曾经不懂事的自己可以被宽恕。这对长期持愧疚心理的女儿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成全和解脱。

85岁的妈妈用耐心和爱心唤起女儿的回忆和亲情,女儿在内心不断释放对父亲的愧疚和自我救赎。

当年帮助的“问题少女”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归来,不仅考上了成人大学还开始了新的人生。这对母女给另一对母女带来了新的生活,而年轻的小母女则回馈给母女俩亲情的温暖和阳光。

母女的爱在救赎中完成了传递和升华,她们是彼此拯救必须温暖的自我。

一味的歌颂母爱伟大让人反感,歌颂爱其实是单方的道德捆绑,救赎则是双方的互动。比起自我牺牲,自我感动式的常规叙事内核,影片对母爱的展示有了更深的探索。

女性导演对情感的表达往往细腻和温暖,导演杨荔钠有表演经历和纪录片经验,对演员的选择和呈现方向上也凸显出其女性视角的敏锐,对人的情感呈现没有过分夸张和失真。

终于能看到不歌颂式的母亲类影片了,希望以后的观众也别再用“母爱太伟大了”这种表达解读电影里的母爱了。母爱不需要伟大,只需要真实。

END

关于账号主理人

跑过多年新闻,导过纪录片,做过投资。在内容生产和投资行业里洞见世相和人性。会批评更喜欢建设,喜欢有思维高度和看透本质的人。这里有碎片化的思考和生活随想,欢迎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