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经典电影窈窕淑女(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
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在1964年被好莱坞改编成音乐剧电影《My Fair Lady》,即窈窕淑女。主演是雷克斯哈里森和奥黛丽赫本。电影获得第三十七届奥斯卡十三项提名,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彩色片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改编音乐八项大奖。
但在我看来,这片子要是稍微晚几年问世,八成拿不到最佳影片奖,因为热闹养眼胜过了其内涵品味。
片子讲的是一个语言学教授Henry Higgins在伦敦街头偶遇卖花女Eliza Doolittle,被她粗俗难听的口音所震惊,同时向印度归来的语言学家Colonel Pickering上校吹嘘说自己可以把这姑娘改造成上流社会淑女而不露破绽。
为此Eliza登门拜师,Higgins和Pickering则把对她的教育改造当作了一场赌赛。
在经过一番惊人的魔鬼式专业训练之后,Higgins把Eliza教导成了一个谈吐优雅、举止端庄的窈窕淑女,连他自己的得意门生、专门破解冒充大人物的骗子的语言学家也误以为Eliza是匈牙利皇室贵族。
Higgins和Pickering为他们的成功而庆祝,却无人关注Eliza的感受。
Eliza爱上了自负的Higgins教授,她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甘,离开了他,Higgins也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自己打造的这位窈窕淑女了,于是二人达成和解,共同生活。
并不复杂的剧情在好莱坞式的热闹音乐剧形式下拖沓了近三个小时,令人感到疲惫。
片中的赫本已经初现老态,但依然气质出众、光彩照人。但是她那天生的大家闺秀特质是很难掩饰的,无论怎么扮丑作怪,都演不出底层阶级的市井粗俗气。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她未能获奖的原因。
自《罗马假日》之后,赫本一直在演技上寻求突破,也确实出演了许多精彩的影片,但是无论她演什么角色,都给人留下贵族淑女的印象,这是她美好杰出的本色,也是她无法突破的自我。
因为她太美,所以她的角色大多沦为片中的养眼花瓶,而且她主演的爱情片,大多是美少女与原本不可能爱上她的半老大叔堕入爱河,包括《罗马假日》也不例外,都成了套路了。赫本自己也承认,她最擅长饰演的,还是这一路的角色。这部《窈窕淑女》就更是如此。
表面看,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有底层逆袭的励志意味,你帮我丑小鸭变白天鹅,我帮你这孤单怪癖的钻石王老五体验到了双宿双飞的幸福。大才子慧眼识泥尘珍珠,俏佳人鱼跃龙门以身相许。太完美了!
可是,在感叹于奥黛丽赫本的美貌之后,细品这故事,却让人感觉不那么对味儿。
男女主角本来完全是两个世界里的人,若非街头偶遇,若非女主主动上门求教,俩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交集。
Higgins教授出身富裕阶层,终身醉心于学术研究和探索,从来不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他觉得女人是很麻烦很不可理喻的生物,而独处做学问的他,更享受一个人的头脑风暴带来的颅内高潮。爱情和婚姻对于他是完全多余的。他愿意出钱出时间帮助教导卖花女,完全是因为把她当作了一个学术研究项目,就像生物学家研究大猩猩一样。对被研究对象本身,他既无兴趣,更谈不上爱慕。
Eliza是伦敦东区的贫困卖花女,家里只有一个不着调的酒鬼父亲,自身缺乏关爱和指导,也没读过什么书,所以言谈举止都特别粗俗。但是她有一颗爱美、向上的心。当她被教授嘲笑,又听他夸口能把她变成淑女之后,就决定要去提升一下自己,以便能找个好工作,改善生活。
Eliza是带了学费前来拜师的,可见这是一个自尊自爱的姑娘,她的目的就只是要学习、提高,而不是要结识上等人、攀龙附凤。这才是她的初心。
Higgins答应培养她,完全是一时的兴致,他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个粗俗肮脏的下层女孩,对她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愚钝百般嘲弄羞辱。这反而激发了Eliza的好胜心,她夜以继日地练习,终于掌握了准确的发音方法,又学会了优雅的谈吐和举止。当女管家按照上层淑女的衣饰发型打扮她之后,她那天然的绝色美貌才真正展现出来。
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Eliza也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对于帮助她变得更好的Higgins教授,她在钦佩依赖之外又多了仰慕和爱恋,同时也怨恨他对自己的恶劣态度。而Higgins,很显然,完全看不上她的阶级和性别。
Eliza成功了,但她并没有像一开始计划的那样,学成之后就出去找个体面工作养活自己。Higgins的教学效果太好,远远超出了她当初的计划。已经见识过上层贵族浮华生活、参加过女王宴会、受到了纨绔子弟追求的她,怎么还能适应去做个花店店员呢?
因为Higgins的一句玩笑,她那游手好闲的父亲居然继承了大笔遗产,跃升成为中产,自顾自再婚去了。而习惯了锦衣玉食、言语轻柔、举止优雅的她,也已经无法回去过贫民窟的生活。
Freddy是真心爱Eliza的,拿她当作女神,而且他比教授更加年轻英俊、热情诚恳。可是她拒绝了他。一方面,Freddy空有一腔浪漫,并无真才实学,没有养家的能力,另一方面,Freddy对她是一见钟情,并不了解她,他爱的只是他想象中的女神,一旦他知道了Eliza真实的出身,他还会这样痴情吗?
那么教授就能真心爱她吗?恐怕也很难。通常厨师本人都不太喜欢吃自己做的菜,女性化妆打扮的过程也往往不希望男人看到。因为知晓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会使人失去兴趣。所以,了解Eliza丑小鸭变天鹅过程的Higgins教授多半不会那么倾心狂热地爱慕她,因为对他而言,她已经失去了神秘感。
像Higgins教授这样以智能为自傲的人,真正能让他心折的,应该是具有同样深度的思想和卓越智慧的人。福尔摩斯对艾琳·艾德勒的激赏,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倾倒,梁山伯对祝英台的痴迷,类似这些首先是平等对视的欣赏而衍生出的,才更谈得上是真心的爱慕吧?
当然,他后来还是对于她的离开感到懊恼,因为他习惯了有她在身边的生活。萧伯纳把这种情感比喻成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最后他与这雕像少女成婚了。
这种对自己一手塑造的人产生的爱情,今天我们叫做养成系。这是一个游戏种类,玩家可以将游戏中的主角,进行悉心的培养,等待主角长大,并且使主角发展成玩家自己喜欢的样子。
所以Higgins教授的老妈也是一眼看穿了他们培养Eliza这种行为的本质,说他和Pickering简直就是在玩布娃娃。Higgins教授对“学生”Eliza的难舍难分,本质上是对自己得意作品的喜爱,是一种自恋。这也非常符合他刚愎自负的人设。
电影为什么叫My Fair Lady?因为教授认为这个窈窕淑女是他一手打造的,理所当然属于他。这种大男子主义情结深厚的思想也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好莱坞主旋律。
Higgins看不起上层社会的浮华浅薄,但又看不起下层社会的粗俗无知。他把一个下层社会卖花女教导成一个能以假乱真的公主,其实是对上层社会的嘲讽捉弄。仅仅靠着训练有素的谈吐和华丽外形就能让人相信她的社会地位,可知这些上流人士是多么的愚蠢肤浅。
统治阶层和劳苦大众之间,所差的不过是一种说话的口音。可是,文化的垄断,也足以把不同社会阶层分隔成两个世界。我们常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就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导致人们得以拥有截然不同的生活。
Higgins的实验成功,证明不同阶层的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巨大差距,也使出身卑微的Eliza看到了自己跻身上流社会,与贵族教授平等相处的可能。
因为谈吐改变而飞上高枝的卖花女,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生活。她选择留在教授身边,她这样做,慕的是他的才还是财?或许两者都有,但是在够得着的上层阶级依附一个对她知根知底的人,总比嫁给天真无才的Freddy更为可靠。这是来自底层的Eliza独到的生存智慧。
自然,她对教授也自有一份日久生情的爱意和知遇之恩的感戴。教授曾经对她粗暴,并且鄙视她的阶级、无知和性别,但越是如此反而越激发了她的征服欲。她希望跟教授平起平坐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只作为他的实验对象。
然而,平等相处只是Eliza单方面的理想,教授可并没有这样的驱动力。
Higgins最终选择留她在自己身边,表面看似乎是个美满结局,但实际上,教授不过是实现了进一步的自恋陶醉。他嘲笑上层社会被卖花女的外形和口音所骗,那么他自己呢?难道卖花女真就因为这六个月的魔鬼培训,而升华了灵魂、粹炼了智慧,从而有资格成为博学多才的他的灵魂伴侣?显然不是。
其实男人选择异性伴侣,主要还是为了生活上的方便,像教授说的“习惯了她在我身边”。男人很少指望自己能找到一个思想意识形态上能与自己高度般配、势均力敌的女性作为终身伴侣。如果要找灵魂知己,他在同性中找到的机会可能还更大一些,尤其是在妇女受教育机会受限的年代。
但是各种爱情小说和电影故事把“灵魂伴侣”说成了婚恋刚需,导致女性对异性有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Eliza也只是个普通的小女人,具备Higgins所鄙夷的常见的女性的缺点,要说她与别的女人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她格外年轻上进、美若天仙,并且特别依从他,愿意为他所塑造罢了。Higgins虽有才华,也依然只是个普通男人,也是他自己所鄙视的上流社会的一员。他的个人审美,与他那个圈子里的其他人,并无差别。
那么Eliza是否知道呢?我想她心里也是明白的,但每个处于类似情形的女性总是抱有侥幸态度,那就是,“这个思想深刻才华横溢的男人一定是真爱我的,就算现在不,将来也会的,因为我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我比别的女人更有内涵和深度,更能激发他灵魂的碰撞和心灵的共鸣。只有我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这也是一种女性常见的自恋。
更何况,他还能提供给她梦想的生活方式。六个月速成的贵族淑女,如果没有长期的进修和后续维保,早晚会露出马脚的吧?要想真正融入上层社会,就要与上层社会的人结婚,并且这个人能不嫌弃自己的出身背景,甘心做自己的老师,指导自己立足、帮自己维持人设……综合考量,还有比Higgins教授更符合条件的人选吗?
最终,双方各自让步,教授允许卖花女留在身边共同生活,继续实践自己的改造实验,也得到了一个公主般迷人的异性伴侣。卖花女成功实现了阶层跨越,同时也必须忍耐这个怪癖老男人对她呼来喝去倒咖啡、找拖鞋。
于是,这一对各有算计的不同背景的男女,在励志理想和浪漫爱情的旗号下相互吸引、各取所需。赫本的绝世美貌和华丽场景衣饰给这故事披上了清纯浪漫的外衣,让人来不及细想这故事背后赤裸裸的人性现实。
萧伯纳的原著是个讽刺故事,他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浅薄,也讽刺了教授对人没有平等尊重的态度。在原著的结局中,卖花女并没有爱上教授,而是自己开了花店,跟别人结婚了,并且从未减轻对教授的敌意。而好莱坞制片商出于市场卖座的考虑,把这故事包装成了浪漫爱情喜剧,因着这一重与原著的矛盾,反而生出了另一种隐含的讽刺。
哪来那么多莫名其妙、条件悬殊的罗曼蒂克爱情?如果你遇到了,千万别当真,只当作一出真做的假戏,看看就好。如果主角居然还有绝色可观,恭喜你,那就更值回票价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