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励志(论语评释中华书局)

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励志(论语评释中华书局)(1)

《论语评释》 (中华书局2016年8月第一版) 连载十六 (学而第一篇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1) ,患不知人也。”

【注】(1) 己知:知己,了解自己。

【译】孔子说:“不被别人了解和理解不足为患,不了解和理解别人才值得忧虑。”

【评】这是一句传吟至今的名句。孔子在本篇首章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本章则是对那一章的延伸。那么如何理解孔子的这句话?著者窃以为,对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所处的小环境,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准确认知,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施展才华的基础,这也是一门大学问。我们自己对其他人和环境的误判,为人处世不合时宜,也极可能导致自己被不理解、不了解甚至误解。这里也有个换位思考的问题,也有个“反求诸己”的问题。此处,著者想拿两位明代的大名人举例。

第一位是海瑞。海瑞的清廉耿介是不争的事实,人称“海青天”。但终其一生,他几乎在所有的问题上特立独行,与所有关联方不断冲突,水火不容。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称之为“古怪的模范官僚”,并说“海瑞卷入了大量这样的纷争之中,孤军奋斗,遂使自己陷于不能自主之境”,“从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但是,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这一论断是中肯的。而从真实的历史事实而言,海瑞的一生都在斗争,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作为。著者窃以为,这正是海瑞对自己、对环境、对社会的不了解和误判(或者说绝不妥协,绝不转弯儿,绝不权宜),使得自己的境况始终艰难。海瑞的行动,更像是一场“赌气”式的抗争,但是他失败了。

第二位是王阳明(守仁)。应该说,王阳明所处时代的暗弱与海瑞比有过之无不及。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因触怒权阉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修文境内)做驿栈驿丞。在龙场期间,王阳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潜心学习,“阳明心学”初具规模,史称“龙场悟道”。之后,随着谪戍期满和刘瑾的倒台,王阳明的韬光养晦和蛰伏待机终于有了回报,正德十一年(1516),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极力举荐下,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在此期间,王阳明带兵一举荡平了当地数十年的严重匪患。正德十四年(1519),南昌宁王朱宸濠叛乱。当时,王守仁正在赶往福建平叛的路上,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时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征讨。经激战,朱宸濠战败被俘。之后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王阳明深知当时已出发“亲征”的武宗身边的复杂形势,将朱宸濠交给太监张永以阻止武宗继续“南征”扰乱地方。太监张忠在当时居守南京的武宗面前构陷王阳明,说:“王守仁肯定会叛乱,不信您招他来,肯定不来。”而张忠之前曾数次矫诏召王阳明,太监张永都私下告知,王阳明都没去。王阳明后来知道此次真是武宗的命令,就立刻进南京,令张忠的阴谋破产,但因为权阉阻隔没有见到武宗。王阳明之后入九华山佛寺静修,武宗的眼线侦知后,武宗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听到召唤马上到了,怎么会反叛?”于是命令王阳明还镇南昌,而王阳明也非常识时务地重新奏捷,把平叛的功劳都摊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武宗自称)及其身边佞倖的头上,至此才躲过一劫。《明史•王守仁传》说:“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可见当时情势是如何凶险,而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权宜自保是何等高明。至嘉靖初,王阳明因平叛功受封新建伯,这是有明一代少数几位因军功受封伯爵的文官。王阳明后辞官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心学”,大收门徒,可谓桃李满天下。之后,王阳明又被任两广总督兼巡抚,一举平定卢苏、王受叛乱,并几乎全歼肆虐半个多世纪的断藤峡叛军。王阳明的一生不仅政治、军事功业显赫,其学术地位更是独步海内。王阳明“心学”不仅成为当时的显学,学生遍布朝野,且不乏位居高位者;而其本人也成为自宋儒朱熹之后最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影响至今不衰,甚至在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也拥有无数门徒。对于所处时代的不满,王阳明想必不会比海瑞少。但他对己、对人、对环境有着极其精准的判断,且深谙权宜之计,委曲求全,而不是一味对抗,最终成就不世之功。

如果我们自认不为人所了解和理解,想一想上面两位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我想,咱们再难也难不过王阳明,再险也险不过王阳明,只要审时度势,而不是怨天尤人或一味对抗,很快就有出头之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