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挖掘汉代王墓原版(从古墓到古国的文化视听盛宴)

洛阳铲,又名探铲,是一个因一时风靡的盗墓题材文艺作品而广为人知的工具其实,它与种类繁多的手铲和大小不一的毛刷一样,长久以来一直是考古人员手中勘探遗址现场的利器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圆筒形铲子,考古人员敲开了一座座古墓的门,让埋葬、沉寂千年的文明重返地面《洛阳铲下的古国》是由导演王璐执导的一部考古类纪录片,以短短6集的篇幅,描述了中国古代四个古国的文明发展和历史地位与以往的同类型纪录片同而不同,《洛阳铲下的古国》从命名便可见端倪——随着千年历史更迭,许多文明与他们的缔造者、延续者和传承者一并深埋地底,于史册书籍中断绝音尘,直到一面石板、一幢石墩、一块陶片被后人偶然发现,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空白终于得以填补这些文明的光辉或许相对黯淡,消声在王朝更替的鼓角争鸣中,但曾在这片土地上蔓延的风俗和信仰得以延续至今,成为一个个文明曾经存在的强力佐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考古挖掘汉代王墓原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考古挖掘汉代王墓原版(从古墓到古国的文化视听盛宴)

考古挖掘汉代王墓原版

洛阳铲,又名探铲,是一个因一时风靡的盗墓题材文艺作品而广为人知的工具。其实,它与种类繁多的手铲和大小不一的毛刷一样,长久以来一直是考古人员手中勘探遗址现场的利器。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圆筒形铲子,考古人员敲开了一座座古墓的门,让埋葬、沉寂千年的文明重返地面。《洛阳铲下的古国》是由导演王璐执导的一部考古类纪录片,以短短6集的篇幅,描述了中国古代四个古国的文明发展和历史地位。与以往的同类型纪录片同而不同,《洛阳铲下的古国》从命名便可见端倪——随着千年历史更迭,许多文明与他们的缔造者、延续者和传承者一并深埋地底,于史册书籍中断绝音尘,直到一面石板、一幢石墩、一块陶片被后人偶然发现,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空白终于得以填补。这些文明的光辉或许相对黯淡,消声在王朝更替的鼓角争鸣中,但曾在这片土地上蔓延的风俗和信仰得以延续至今,成为一个个文明曾经存在的强力佐证。

本片囊括的古国遍布中国各地,从广东的南越国、新疆的龟兹国,到江苏的泗水国和山西的霸国,除了展现中国文明历史之久远外,更是印证了各地考古人员在上下求索时的不懈精神。在地理地貌各不相同的古墓发掘地上,洛阳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四个在史书上鲜有记载的古老国度串联起来。

与其他考古类纪录片稍显不同的是,本片并未对某一古国的全部历史进行冗繁的阐述,而是由实地考古发现的墓穴作为切入点,从重重谜团抽丝剥茧,找寻古国存在的证据以及其历史发展走势的根本诱因。在每一次的发掘中,考古人员们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质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依凭实据推断,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还原了一个个被岁月遗忘侵蚀的器物,从中找寻中国地方文明的发展进程。

以第一、二集讲述的南越国为例,墓葬的发现始于一次工地施工,占地近百平方米的古墓立刻引起了考古人员的高度重视。以时任广州市文物管理研究委员的黄淼章、考古专家麦英豪为代表的考古人员经过仔细勘探,排除了最先开始猜测的南明墓葬,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西汉时期曾在岭南地区建立政权的南越国。因为缺乏证据,研究员们迟迟不能断定墓主人的身份,只能逐一排查名目繁多的殉葬文物,其中包括象征地位的丝缕玉衣,奢华的青铜制编钟、编磬,以及一枚刻着墓主人姓名的龙钮帝印。但是,因为印章名字“赵眜”与史书记载的出入,考古人员并未就此下定论,而是选择继续探索,直到发现了刻着“文帝行玺”的印章,才初步断定墓主人的身份为南越国第二任国主,文王赵胡。

除了对史料与出土文物的反复对比以确认科研的严谨性以外,本片的讲述嘉宾,即南越王墓的发掘人黄淼章、麦英豪对于考古工作的变通思考、批判性思维也让人感到意外。在墓道狭小的情况下,彼时身材瘦小的黄淼章为了不破坏墓室中的文物,选择只身由石板缝隙钻入墓穴的行为足以体现他的胆大心细。而在主墓室大门因机关而难以完整打开的情况下,考古人员选择了求助采石工人,借用他们的专业经验和技术,破解了卡住主墓室大门的机关,在未损伤墓室内任何一件文物的前提下,达到了科学考古、保护为主的目的,使得更多保存完整的文物得以今日被展示在博物馆内,供人们观瞻。

除了体现考古人员对于文物的追本溯源以外,本片还在推理古国灭亡始末的环节中插入了由真人出演的“实景再现”,使人物关系跃然屏幕,将观众一同带入了两千年前剑拔弩张的南越国鸿门宴中,这样一来,南越国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在短短数十年内统治者的不断变换也跃然眼前,减少了历史类纪录片较易出现的说教感,十分生动灵活。

第三、四集所讲述的龟兹国故事与前篇截然不同。相较于古墓的直接发现,龟兹国篇引入了对于中国西部地区盘根错节的调查和探寻,从侧面讲述了地域历史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的巨大影响。英国探险家在龟兹国发现的“天书”和供养人壁画,以及中国考古人员后续借此为线索发现的昭怙厘伽蓝(即寺庙)和“太阳墓地”“楼兰美女”“小河公主”等多具干尸,无一不印证了中国西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产生的人种、文化融合的现象。

本片的最后两集分别讲述了泗水国和霸国的考古发现,在漫长而艰辛的科考过程中,镜头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考古人员在面临盗墓等破坏行为时,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应对有术的专业素养,也展现了在除了必须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以外,考古人员所遭遇的安全威胁和极大的心理压力。结合真实的影像资料和3D建模技术,本片将盗墓犯罪行为带给古墓的巨大伤害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也警示着一批盗墓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和观众、读者,在创作和欣赏富有戏剧色彩的相关题材文艺作品时,应正视盗墓行为之卑劣,区分夸张创作和实际犯罪行为,时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切莫助长违法乱纪者的嚣张气焰。

相较前篇所述的其他古国,霸国更是考古界一个全新的发现。这个从未在任何史书上出现过只言片语的春秋诸侯国,因为其统治者——霸伯的墓地的出土才再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近年来,互联网上流行着“真正的死亡是被这个世界所遗忘”的说法。我想,对于霸国而言,正是现代考古人员的执着探索,才使它的存在有迹可循,让这个曾统治一方水土的文明古国“死而复生”。

然而,虽然制作方诚意满满,但片中仍不免出现一些美中不足的细节,比如“实景再现”部分演员的服化道较粗糙,尽管表达手法相对直观,但在观看古装演员假发套不贴合、妆容过于现代的片段时,观众总是难免出戏。片中穿插模拟古代生活环境的动画制作也欠考究,例如第五集讲述西汉年代的泗水国时,动画镜头中出现了穿着直到隋唐时期才出现的高腰襦裙的侍女形象,以及写着“包子”两字的招幌。而据考证,“包子”这一名称的使用始于宋代,出自王栐《燕翼诒谋录》,成书于公元1227年,距离片中所讲述的泗水国(建立于公元前113年)有1300余年,显然与史实不符。此外,片中对于仍旧存疑的细节过于笃定,譬如南越武帝赵佗的卒年,因《史记》与《汉书》记载中的相悖之处一直颇具争议,因此片中称赵佗享年103岁、是世上最长寿的帝王一说有待考究。而这样不仅失去了纪录片原本应具备的严谨性,还容易误导对历史缺乏一定了解的观众。不过,作为一部小成本纪录片,这些不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片的观感,但尚有情可原。

总体而言,《洛阳铲下的古国》是一部环节紧凑、引人入胜的纪录片。从一次次考古的实际发现入手,不仅激发了观众的观看兴趣,更向业外人士展现了考古学的立论之严谨、探索之艰难,也让观众对于片中出现的知名考古学家以及他们背后众多不知名的学者多年来为探究人类历史作出的贡献感到由衷钦佩。希望随着越来越多同类型纪录片的诞生,考古可以进一步掀开它神秘的面纱,更多更好地展现其独有的人文魅力和史学地位。

作者:孔令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