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读后感悟(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开始学着写文章,就像小儿咿呀学语、蹒跚迈步、笨拙举箸。

不少文友一直在支持我,褒许我,评散文 “ 温暖走心,行云流水”,言小说“笔力老到,构思奇巧”。对于如此鼓励,实在承蒙谬赞,真心愧不敢当,这不是流于形式的谦虚,而是越往下写,心里对文字乃至文学的敬畏越来越清明。好像原本在浓雾中登山,只见眼前三五尺斜坡,摩拳擦掌精神抖擞,想着不懈跬步,定能领略光风霁月;及至云开雾散,目之所触山耸石嶙,而自己竟赤手空拳无技压身,于是每走一步都心戚戚战兢兢,且羞愧那无知时的无畏。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后感悟(书到用时方恨少)(1)

提笔的初心,是因为欢喜。这世上有个物种叫“文学青年”,而每一位文学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大抵都有过类似经历:情感丰富,爱写日记,都曾是语文老师的宠儿,作文向来是洋洋洒洒挥斥方遒,别人咬破了笔头都憋不出几行字,你的一气呵成却往往被老师赞许有加。于是你备受鼓舞,投入了更多的用心和阅读,悄悄地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梦想纸上的奔腾能印成铅字,梦想有朝一日付梓成书,梦想此生能与文字起舞。也许十几岁的你已偷偷虚构过一部言情、武侠或玄幻的小说,没给任何人看过的手稿一直被珍藏;也许际遇遭逢将种子凝固冰封,可一旦春风过隙,它仍跃跃欲试期待萌芽。正是“一见钟情,便一世倾了心”。

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作文练习。此前我一直比较怵语文课,七岁直接从农村进入县一小读书,始终学不好汉语拼音。那年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当班主任,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记叙欢乐的国庆,我现在都记得清楚自己是多么认真地对待,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把所知有限的几个优美词汇尽数堆砌,极力去刻画那些飘扬的气球和红旗、大红灯笼下的丝绦,还有人们的笑脸,并且运用了刚学会的比喻手法。这篇文章被老师当范文朗读,然后张贴在教室后面的优秀栏里,文后是红色的批注,一个大大的“好”和感叹号!老师姓田,她轻柔的声音在年幼的我听来是那么美妙,她喜悦的笑容简直比妈妈还要温暖,后来我对姓田的人一直怀有亲切感。我被深深地激励,铆足了劲要学得更好写得更出色,语文课成为我的主场,历任语文老师也对我青眼有加。

识字多了点后,对课外书表现出极端的热忱。家里没多少书,也没有条件买太多书,我看的大多数课外书都是借同学的,稍大些时父亲也为我订了不少书报。那时看书是囫囵吞枣式,而且不加选择逮着什么看什么,看书的速度也极快,我飞快地吞噬掉所有能接触到的纸质非课本读物,在车上、在床上、晚饭时,手里必要端一本有字的东西才安心。父亲总是心疼我的眼睛和食欲,说那不是吃饭,是吃书。

十五岁用省下的生活费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经典名著:《红楼梦》和《飘》。把它们从新华书店的柜台移入小小书包中,我是那么兴奋激动又小心翼翼。我将它们抱在怀里挤四路车回家,感觉自己特别富有,在拥塞污浊的车厢里满足得一脸傻笑。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后感悟(书到用时方恨少)(2)

这两部书今天仍在我的书柜里,每次过年除尘时得以摩挲一回,这些年自然是看过不止一次。当初是跳着看的,哪里懂得神游太虚幻境的云雨之欢,偏爱黛玉因此还恨了宝玉的处处留情;也弄不明白美国的黑奴制度和南北战争,便只记住了斯嘉丽猫一样的绿眼睛和白瑞德的烟斗。经典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是每一次都有新的震撼,都能感知自己的肤浅,站在鸿篇巨著的海滩前,真想让它就这样将我裹挟而去,那会是怎样的幸福呢?

一直持续不断地吃书,曾以为自己算是看了一些书的,总不至于腹内空空吧。早没了过目不忘的本事,却仍习惯一目十行的草率,又贪图轻松浅易,纵容自己不求甚解,那大概不是阅读,只能算浏览,到此一游而已。以致提笔行文还是曾被语文老师严格要求熟练背诵的寥寥几句,只好安慰自己返璞归真去追求平实自然,其实是登不上台面衬不起盛装华服,真叫人沮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已经懵懵懂懂开始了,不去想半途而废的事,字是要写的,书是要看的,乐趣是要维续的。仍然有勇气挑战自己去圆一个并不现实的梦想,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最近在看木心的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里有些短文以前陆续看过,像《竹秀》、《空房》、《论美貌》等被各大平台转载无数,这回端着集子的感觉要神圣许多。作为门外汉,孙先生的画作我未曾留心过,但在最近百年的卷帙浩繁中,他的文字绝对值得细细端详。我有意看得很慢,再遇如“笨”雪这样不由叫绝的干脆闭目遐思一会儿,只为静静体味个中美妙。不得不承认,于诗仍是一知半解,《我纷纷的情欲》中只看到熟悉的那句“我的情欲大”,而他后半生的异域情怀我是无从明了的。而半文言体的《遗狂篇》尤其难,从波斯到希腊到罗马到魏晋终于美利坚,我像小学时一样 查史料、人物、出处,查生僻的字义,认真地做下笔记。不同的是从前翻辞海现在靠百度,从前很慢很难全现在太快太容易,从前的我过目成诵现在只余一派浮光掠影。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后感悟(书到用时方恨少)(3)

越回味便越惊诧先生的深厚和谦逊。一个人需要通读研习多少的经史典籍才能留下如此通透的文字,需要阅尽怎样的繁华才能将所有当成虚无,如果把文采比喻为秀色,我叹为天人之姿,念念不忘。

这辑书有七本,想来大概要多花些时间细细品读。那些“我如何在一个月里读完30本书”之类的就不要再误人了,起码尊重一下作者的心血也是好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