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参观流程(冬游齐鲁沂蒙影视基地)
沂蒙,是血染的沂蒙,是英雄的沂蒙,是深情的沂蒙,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沂蒙。每当人们说起临沂,想到的是沂蒙精神,提起的是家国情怀,谈到的是理想信念。脑海中都不约而同的响起那一句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抗日战争烽火连天,同胞不畏苦难英勇奋起。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建立起了军民间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正是这种联系,造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任何时代,中华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脊梁。在祖国的危亡时刻,即便流血牺牲、付出生命也要捍卫民族、保卫家乡。中华民族的男儿们有这样的气节,中华民族的女儿们也有这样的血性。沂蒙山区的红嫂们深明大义。哪怕是不认一个字,没念一天书,但她们深知国家好才能自己好,毅然舍小家为大家,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将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将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感叹:“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南是革命老区县。革命战争年代,沂南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是以20世纪20-30年代沂蒙红色文化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由沂洲城、常山古村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视服务中心、沂蒙红色写生基地等多处景观组合而成。电视剧《沂蒙》《永不磨灭的番号》、电影《铁道飞虎》等作品就曾再此取景。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处于红嫂乳汁救伤员的真实发生地,保留多处沂蒙革命根据地的遗迹,有红嫂原型明德英故居、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战时总医院旧址、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纵队司令部旧址、战时兵工厂旧址等红色遗迹30余处。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英雄儿女,总让人想起战争年代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就如“沂蒙母亲”王换于。1939年,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沂蒙根据地后,委托王换于办战时托儿所。在王换于家中先后安置了四十多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大只有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王换于眼含热泪对儿媳说“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还能生,咱家孩子就吃粗的吧。” 而后几年里,战时托儿所的孩子在王换于的精心呵护下,均安全健康的成长。而王换于一家却有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亡。连失亲骨肉,王换于和儿子儿媳们无不痛断肝肠。她们用自家巨大的牺牲,换来了烈士后代的安然无恙。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正是这一位又一位的“红嫂”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了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在这片土地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正因前人的流血牺牲,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下的沂蒙精神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如今影视基地还推出了《妇救会》《民兵连》《战地医院》《识字班》等红色沉浸体验剧,在小院内轮番上演。这种代入式的体验,给游人们前所未有的环境代入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沂蒙女性为革命的付出。常见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观众席潸然泪下,年轻儿女在剧场前红了眼眶。
小调新声唱不衰,送郎送子海情怀。丹心再淬刀锤硬,一面红旗又展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共同缔造的伟大精神,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淡。红嫂的故事仍被久久传唱,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更是历久弥新,换发出新的光芒。熠熠闪光的沂蒙精神,是刻在这片土地上的基因与血脉,激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来此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传承百年红色基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