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
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王朝大梁虽是虚构的时空,但它糅合的谋士策划、权力纷争、帝王之术乃至治国理想等,都有着实实在在的历史渊源。
全剧也成功塑造了两种不同的帝王类型:一是信奉阴诡权术的梁帝萧选;二是道、术兼用的后继之君萧景琰。
一、:萧选对帝王之术难以割舍一个人最难以割舍的性情、习惯,往往源于刻骨铭心的经历。对于亲情、友谊、忠诚等一概不信的梁帝萧选,之所以对积极制衡、消极治国的权术深信不疑,既出于避免重蹈皇子借势夺位覆辙的考虑,也有他对“权术治国”效果盲目迷信的原因。
不可否认,萧选虽然生性多疑、好大喜功,但并不昏庸无能,尤其是他对制约平衡之术的娴熟运用,使其在位期间的大梁朝局保持了稳定:
- 一是默许派系势力滋长,并有意加以扶持。梅长苏进京的直接原因,便是太子与誉王日益激烈的党争。作为父皇的萧选,不仅不是毫无察觉,而且还是暗中的推波助澜者,目的便是为了防止储君坐大,巩固自己地位。当太子随着宁国侯谢玉的倒台而一蹶不振时,萧选又加强了对靖王的恩宠扶持,制衡套路可谓如出一辙。
- 二是依赖特务侦查机构,监视各方动向。在太子与誉王明争暗斗的过程中,背后的操盘手萧选并非放任不管,而是时常密切监视,以便在策略上有所侧重调剂。这从太子、誉王派出密使寻访江左梅郎,却立即被萧选所知可以看出来。而萧选的耳目,便是特务侦查机构——悬镜司。正是靠着这个专司监视百官的神秘组织,让朝廷上下噤若寒蝉。
- 三是用人处事两手并用,思维缜密敏感。与生俱来的多疑性格,培养了萧选遇事权衡利弊、两手并用的习惯。虽然对夏江告发梅长苏真实身份的动机心中有数,但仍然秘密组织御书局彻查“火寒毒”;在预备捉拿梅长苏时,为了确保行动不受干扰,将他信任有加却与梅长苏来往密切的蒙挚停职三日,体现了他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凡事留一手的驭人之术。因此,在靖王准备寿宴发难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条便是瞒住萧选,以免被其觉察而功亏一篑。
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萧选帝王术收获的恶果
不过,虽然萧选的制衡之术让朝局维持了表面上的平静,但由于他过于看重“统治”而忽略“治理”,大梁国势非但没有蒸蒸日上,反而呈现出日渐衰微的苗头:
- 一是军力不济。剧中大梁的国土西到西夏、东至东海,北抵阴山河套,南至云南,可谓名副其实的广阔疆域。然而,在靖王掌政后四面来犯时,大梁军队仅有17万人,显然与大梁的大国气派并不相称。这与萧选猜忌赤焰军功高盖主、致使大梁军队自毁长城,有着极大关联。
- 二是官场腐化。在梅长苏暗助靖王剪除太子、誉王朝中势力的过程中,先后爆出太子将私炮坊当作“小金库”、庆国公大肆圈占百姓土地牟利、誉王借主持赈灾之机大发国难财等事件,都揭示了在党争背景下,大梁高级官僚集团的腐化堕落。
- 三是社风文弱。由于地处富贵温柔之乡,经过多年的和平环境,帝都金陵妙音坊、红袖招等娱乐场所鳞次栉比。这虽然反映了繁华旺盛的经济基础,但也一定程度上消磨了战危四伏的大梁之社风民风,使人们特别是高层官员耽于逸乐,这从风烟四起时数位军侯怯战的态度可见一斑。
萧选治下的大梁不盛反衰,证明了他权术为体治国思想的失败。自古以来,只有富国裕民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尽管倚重权术能够确保一时风平浪静,但潜流汹涌的利益争夺却一刻未休。一旦兵凶战危,其弊端便会显露无疑。
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选晚年“道”与“术”双双失守萧选之所以信奉帝王术,根本目的便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崇。孰料“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也”,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在于“道”的缺失,在于不近贤臣、不修德政而导致的朝廷上下人心转向。
与此同时,晚年萧选在他曾经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术”的方面,也屡屡放松,如前往九安山祭祖,未对周边兵力防卫作必要部署,致使誉王叛军长驱直入;靖王加封太子后,未再扶持皇子或重臣加以制约,最终败在令人刮目相看的萧景琰,及其联络的众臣逼宫之下。
萧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只凭权术、不施德政必将走向失败的历史规律,倡导了道、术并用的治国理念。
结语:“打亲情牌”的无情之人
“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萧选的最终结局无疑是悲哀的。在他与梅长苏的单独谈话尾声,他的一段台词颇为动人:
林燮辅佐朕十年,你母亲晋阳更是朕的亲妹妹呀!朕抱过你,带你骑过马,带着你放过风筝,你记得吗?
一个最无情冷酷的帝王,竟在走投无路之际,用这样近乎“打亲情牌”的方式,企图得到宽容谅解。可他当时肯定没想到,自己当年冤杀功臣、逼死亲人之时,又何尝体念过这般脉脉的温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帝王将相,概莫如是。
#影视杂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