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老师让我下午去一趟怎么办(老板发现我说的全是假的)
微信读书最近推出了一个新功能:替身书架。
这个功能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隐藏你真正的书单,只展示你愿意给别人看的书籍。
从此,再也不怕老板无意中点开我的书架,翻开第一本第32页,看到“他们激烈地拥吻在一起”了:
“立刻换上全套商业书籍、管理学!今天我也是只向往成长,两眼不看言情小说的进步青年!”
其实当代职场人,需要的替身远不止书架。
面对老板、同事,需要开启万事通模式;面对客户,需要女强人替身;面对相亲对象,还得扮演窈窕淑女/文雅绅士……
时刻都需要变换角色的当代上班族,没有“多重人格”实在难以存活。
我们这些最努力的“生活斗士”,为了适应每个角色,最终人人都拥有了替身。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Maggie。
生活工作难舍难分
只好被迫找替身
我有个做幼儿园老师的朋友,有一天下班去蹦迪,不巧碰见了一个学生家长:
“虽然她也没提什么,但之后每次开家长会,我都觉得她对我故意挑刺。”
爱好蹦迪本身无可指摘,但在家长眼里,老师就应该上课教书育人,下课提高自身涵养。
试问有多少人能心无芥蒂地认可:ta蹦迪喝酒,但我知道ta是个好老师。
朋友说:“有时候真想有个替身,晚上也替我挑灯夜读,保持形象。”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小概率的尴尬事件,职场人被迫从社交网络开始,分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上周周杰伦新歌发布的时候,我就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朋友圈。
对同学朋友可见的那条里,我是一个对偶像分外“严格”的理智追星迷妹:
听完《说好不哭》我哭了:
周董这次的歌也太口水了吧?歌词更是一言难尽……
但在转发另一条蹭了周董新歌热度的公司推送时,我又在“刨去三两好友可见”的分组里变回了周董的死忠粉:
说好不哭,可看了今天我们的推送还是落泪了,强烈推荐! 分享链接
虽然一条动态发两遍稍显麻烦,但胜在能维持自己的“人设”不崩:
对亲人朋友我还是那个真情实感的女孩,对同事我也保持了一个“营销狗”应有的敬业精神。
大多数被迫在朋友圈表演“分身”的当代职场人都是有苦说不出:
你以为在你朋友圈每天转发健身课程的教练,真的在时时刻刻举铁吗?
非也!
那很可能只是为了保持在客户心中的伟岸形象和专业水准,分身出来的“工作朋友圈”。
当代社畜也大致都经历过:
一边陪着笑脸跟客户打电话说着“亲没问题”,一边打开私人微信跟亲友吐槽奇葩甲方。
找替身的我们,其实是在为了小心翼翼维护好工作和生活这两座堡垒:
用分身为不同工作需要准备好plan BCDEF,任社会的毒打千变万化,我总有替身可以打倒他!
工作之余,也始终有一块小小的自留地,像树洞般留下我们的点滴喜怒哀乐。
哪个人生赢家
在社交平台上不是个“精分”
一个常青藤毕业,年薪10W(美金)的投行分析师,微博是什么样的?
没有纽约凌晨的街景,没有行业感悟和名人金句,全都是:
“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哥哥今天好帅!!”
现代职场人,已经开始在不同社交app上“精神分裂”了。
在微信上办公一脸高冷,在微博上给偶像打榜冲超话,在豆瓣上写文绉绉的影评书评扮文艺青年。
朋友圈里每日风和日丽,饮食精致,“世界如此美妙”。
微博小号事事不顺,人人烦人,“我却如此暴躁”。
难怪说现在辨别真朋友的标准,不是你是否有ta微信,而是ta会不会主动告诉你ta的微博小号。
但如果说“精分”的我们只是在装x,我实在是觉得委屈:
毕竟连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都说,“生活就像舞台演出,每个人都得扮演多种角色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
加了500 同事客户老板的工作微信,无疑是“成功职场人士评选大赛”的舞台中央。
为了得到“评委”们的pick和转身,我必须用“努力上进朋友圈”打动他们。
而遍布文青学霸的豆瓣友邻们,又并不care我每天见了多少客户、读了多少本畅销成功学传记;相反,做冷门书籍第一个写长评的人才会获赞上千。
为了和更多“有趣的灵魂”成为朋友,我的豆瓣首页越来越像一个“小众艺术片爱好者”。
等到到了谁也不认识我的微博小号,我便像是回到了“快乐老家”:
阴天矫情时写下自己也不懂的无病呻吟,转载沙雕视频时留下满屏的哈哈哈。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我终于发现,人人都是演员。
其实,在不同社交软件有着不同的面孔,吸引着不同人群的我们,只不过是想要给自己多一份归属感:
逃离了朋友圈里的老板和客户,在豆瓣里寻找志趣相投的豆友,在知乎收获认可,在微博上释放最隐秘的、连对着闺蜜也难以启齿的自己。
“精分”让我们在错的人面前隐形,在对的人那里却更加“有型”。
“我保证说出来的都是真话
但真话我未必全说”
有一天晚上,连续加班四天的我下班恰逢暴雨,深夜到家瘫倒在床上,却焦虑到无法入睡。
辗转反侧的我随手发了一条朋友圈:“雨声好大啊。”一个不小心,忘记屏蔽了家人。
第二天睁眼,就看到妈妈的消息:“怎么睡那么晚?是不是不开心了?”
那一刻,我手机在床上一扔,嚎啕大哭。
那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发 “负能量票圈” 没有屏蔽亲人。
虽然难免要一通解释,但被妈妈看穿的我,还是感受到了最大的暖意。
有“屏蔽”就有“提醒可见”,只给一个人看的朋友圈里,藏着更多的小秘密。
学生时期,羞涩写下只男神可见的“喜欢❤️”,被点赞时感觉整个人生被点亮。
工作之后,也会在加班后故意写“瓢泼大雨,要淋成狗了……”只给男朋友可见,等他宠溺表示“我来接你”,心满意足甜出蜜。
归根结底都是一句话:过得不好时不愿让家人心疼,脆弱时却也想要在意的人的温暖。
去年公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
52%的18到29岁网友表示曾经发朋友圈屏蔽父母,最大原因是怕父母担心。
图源《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
同样,只发“替身朋友圈”,报喜不报忧的年轻人,有时候,也只是想扮演好一个靠谱且成熟的成年人。
朋友圈的那些岁月静好,也是我们生活中真实的一部分,只不过不是全部而已。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我保证说出来的都是真话,但真话我未必全说”。
没有人是一个简单的平面,每一个人都是复杂多面体。
我们既希望 “在朋友圈里活得很优秀”,同时也多么希望,哪怕只有一个人能看穿这些笑脸背后,是一个个用力生活的灵魂。
正如《洋葱》中所唱:“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能看到我听到我的全心全意。”
写在最后
日本漫画《JOJO的奇妙冒险》里有一个脑洞大开的设定叫“替身使者”:
拥有强大意志和觉悟的人,就可以释放出不同战斗力的“替身”,在战斗中击败敌人。
然而哪怕再强大的替身,受伤时也全都会反映在替身的主人身上。
我们也一样。
就算每天用不同的替身努力扮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人终究无法免疫伤害:
在公司强撑着怼完难搞的客户,也会在厕所隔间默默掉眼泪。
到微博疯狂吐槽完走回工位,又是元气满满的工作模式。
七十二变只是成年人的保护色:
期待我们的“本体”足够强大时,真正扛起整个世界。
一起加油!
你会发“替身朋友圈”吗?为什么?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Maggie。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GIPHY、网络和影视截图,来自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Imschina-sales@linkedin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