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一核五圈格局 长三角未来毗邻区建设要适应都市圈二三十年发展需求
作 者丨卜羽勤
编 辑丨林虹
8月16-17日,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举行。连续5年,沪苏浙皖主要领导齐聚,共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事项与合作安排。
今年的座谈会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经济调节,畅通长三角区域物流人流,加快推进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在17日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围绕“以都市圈为增长极,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题作了演讲。他认为,都市圈已成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长三角应在制度、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围绕都市圈建设进行探索,防止省际边界阻隔了城市间的“抱团发展”。
会后,陆铭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聚焦畅通长三角区域物流人流、毗邻区建设和打造都市圈发展的长三角方案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建议。
大城市更需要精准防控
《21世纪》:你曾指出,长三角都市圈分层并没有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反而推动了高质量发展。想要做到这一点,都市圈需要满足哪些基础条件,给其他地区的都市圈发展能带来哪些启示?陆铭:要回答有没有不平衡,理论上要说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要的平衡是指什么?如果是经济和人口的均匀分布,那么经济和人口向着大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一定会让各地的经济和人口分布更加不均匀,均匀发展和都市圈发展是有一定矛盾的。但是由于都市圈的发展对于其他地方人口有一定吸纳作用,一些经济总量不大的地方如果人口适度减少,特别是在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郊区和农村居民,能够跨地区流动到大都市圈范围内工作和居住,外围地区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会相应提高。从人均GDP、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差异角度来讲,都市圈引领的发展,实际上是大都市圈和外围之间差距的缩小。长三角内已经出现这些缩小的态势。
第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更加壮大,是有利于发挥对外围的辐射效应还是相反?并非中心城市的规模做小,就有利于外围更加均衡的发展,而是说中心城市发展体量更大,就有利于发挥对外围的联动作用。为了实现都市圈对外围的辐射作用,就要求畅通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对于城市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就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以及在一些政策、制度等方面一体化的举措。
《21世纪》:此次座谈会提到要畅通长三角区域物流人流,加快推进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你认为可通过哪些方式保持区域内物流人流的畅通?陆铭:长三角正在做相关的努力。一是对于产业链的保链稳链工作,希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不会出现某一个城市、地区、企业受到冲击而导致供应断裂,从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生产。对此我们成立了一些相关基金,保障整个产业链的稳定生产;二是技术手段,一段时间以来,曾经出现过不同地区在疫情防控时健康码、电子通行证没有打通的情况,现在都解决了。接下来非常重要的是要精准防控,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能比较精准识别高危地区和人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疫情防控可以更精准一些,对于静态管理或者封控的社区、企业尽量要缩小范围、减少时间,来保障疫情防控不至于对正常生活产生重大冲击。尤其在一些服务业,是必须要借助人员流动进行面对面交流才能完成服务业的生产,对于一些以服务业为主的大城市,精准防控的要求就更高。
毗邻区的边界处要形成更加一体化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21世纪》:对于都市圈内城与城之间的距离,你认为多少时间距离是适配成熟都市圈的?陆铭:都市圈并不是一个能严格被界定的概念,实际上它就是中心城市对于周边毗邻区一体化形成的经济上功能互补的发展区。都市圈的大小和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的大小有关。如果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经济体量大,那么辐射带动的一体化发展都市圈范围就比较大,相反就不一定能成长成非常大的都市圈。这其中的技术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社会心理也有影响,距离上大约是要满足一小时通勤圈范围。
《21世纪》:你如何评价近年来长三角在毗邻区的建设进展,还有哪些亟待重点突破?陆铭:近年在硬件方面,跨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有很大推进。特别是城际铁路、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断头路的打通。在软件方面,即一些制度的衔接上,比如跨地区医保结算近期有很大推进,还有健康码互认、一网通办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环境的整治,特别是在跨城市的相关事项上,比如太湖流域综合治理。
相对来讲,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都市圈范围内,毗邻区的边界处如何形成更加一体化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已经建设了一体化示范区,但毗邻区发展实际是超出了示范区的范围,还涉及到比如上海和苏州邻近县市这样的发展,南京都市圈也涉及到与安徽临近地区城市发展的问题。
对此,我认为首先需要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划,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规划引领下加快一体化进程和网络化建设。现在来看跨省市的边界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规划还没有很好适应二三十年后远景规划中都市圈发展的需求;
第二是人口,在都市圈范围内有没有可能实现更加自由的人口流动,包括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要尽快实现外来人口落户的积分在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间累计互认;
第三是土地,原来我们对于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的土地供应实际上是按照行政管辖范围之内来进行建设用地的供应的,未来在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里需要在建设轨道交通的过程中为重大基础设施及其沿线地区加快发展增加建设用地的供应,更好服务于都市圈范围内的一体化发展,这就要求都市圈范围内对国土空间的规划、土地供应的数量和布局要有一体化的做法,不要每一个单体的城市按照自己的管辖范围来进行建设用地的供应、土地开发强度的极限值的设定和各种用地的空间布局与划分。
E N D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梅乐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