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

《大决战》前十集,有一个印象给观众不太满足,那就是提纲式的、旁白以及会议上关于战争的议论比较多,而对战场上的描述比较少,比如,对于回顾粟裕歼灭张灵甫所率领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整编师时,也是用旁白一带而过,好在第十集之后,开始拉开大战的序幕。在前16集里,也贡献了几场经典的战斗场面,其中一场就是“济南战役”,已经拍出了惨烈战争的场面,观众开始闻到了大战弥漫的硝烟。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1)

中央军委领导

当然,导演组不急于在开播前十集出现大战争场面,这种安排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让投资超标,如果拍摄开战场面太多了,花钱不少,会增加成本;二是担心一开局就出现大战,将造成大战太频繁,使观众对大战场面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前面先不描绘大战场面,留在后在表现关键战役时才出现对大战场面的描绘,集中表现,才能突出其效果。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2)

东野指挥员们

从目前播放的剧情来看,有三个人物最值得关注和三个特点尤其引人注目,是欣赏这一部《大决战》所应该注意的方面。

先看看剧中对三个人物的描绘。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3)

林彪像

第一个人物是剧中于和伟所饰演的林彪的精彩表现。此次由白玉兰奖男主角获得者于和伟饰演林彪,虽从长相上看虽不太像,但在“神似”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前几集,观众担心于和伟没有能演出林彪的气势,然而,从准备攻打锦州开始,于和伟所饰演的林彪便开始有了气势,越演越有韵味了。

于和伟是观众非常喜欢的一位演技派杰出演员,从参与电视剧《曹操》演出,到在高希希导演的《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万古碑,再到《新三国》饰演刘备;从电视剧《下一站婚姻》饰演龚箭而获得第17届华鼎奖最佳男演员奖,再到凭借《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饰演曹操而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奖,于和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重视,他是唯一一位既饰演过刘备又饰演过曹操的演员,这两位角色的性格跨度非常大,而于和伟能成果驾驭,表演得很好,这非常难得。

而于和伟从《巡回检察组》饰演冯森 到《觉醒年代》饰演陈独秀,又再次掀起观众对他的喜欢热潮,于和伟又在这两部剧中贡献了王炸的演技。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4)

林彪(于和伟饰)

此次,于和伟在《大决战》中饰演林彪,备受关注,许多观众期待着他能把林彪这位“战神”的名将气度和胸中韬略成功演绎出来。

在锦州战役之前,剧中已经有不关于于和伟所饰演的林彪的镜头,但是,还没有能突出地表现出林彪的个性特点,只有坐在骡子上睡觉的画面有些特别特点,给人印象比较深。而随着锦州战役序幕的拉开,特别是从塔山狙击战开始,于和伟的演技逐渐得到出色发挥,表演越来越精彩。

锦州攻坚战开打,于和伟所饰演的林彪开始从若隐若现的情节中走到台前,而林彪的个性特点也逐渐变得清晰,一位有个性的名将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比如,在各个细节里,剧中的林彪喜欢吃黄豆,而他吃黄豆和与黄豆的“关系”被处理得很好,能突出林彪的性格特点,遇到思维紧张时,林彪越想吃黄豆,似乎吃黄豆能让他的思维更清晰。有一次,马上要开会了,而林彪找不到他喜欢的炒黄豆,他有些不耐烦地让警卫员满屋子找,警卫员说不会不见的,而林彪却说“你不重视就会出问题”,其实,林彪心里想的是战局上的事。还有,当林彪得知炮兵司令朱瑞牺牲了之后,非常难受,他没有出声,只是将手里的一捧黄豆撒向天空,以黄豆代替酒向朱瑞祭奠。

再如,林彪在临战前,他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他既对战争准备的细节抓得准,同时又特别善于抓战略要点,对绝对成败的细节不放过,而对整体战略决策更是思虑再三,但是,他一旦决定了便会显得非常果断,很有气魄。作为战役军事指挥者,气魄是必须具备的。林彪很有气魄,对部下非常严厉,比如,他对防守塔山的四纵司令员吴克华下严厉命令时说:“拿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的脑袋!”

此外,在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林彪是以谨慎细致而闻名的,当时,东野面临着重大决策前的艰难选择,是先攻打锦州还是先攻打长春,林彪在做出最后决策前非常谨慎。

当时,东部的战局还是比较复杂的,而即将举行的是东野在东北的第一场大战役,如果决策失误,将使极不容易积蓄起来的军事力量受到极大的削弱。当时的局势使林彪在作出最终决定前不得不考虑再三。

当时,范汉杰集团固守锦州,兵力有十五万左右,蒋介石想以锦州守军来吸引和消耗东北野战军主力,以锦州守军作诱惑,而外围却调来雄厚的兵力围歼东野,以反包围的方式击溃东野主力。为了反包围,蒋介石还组成了“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准备合围歼进攻锦州的东野主军队。

“东进兵团”由华北“剿总”的第六十二军、第九十二军1个师、独立第九十五师,以及山东烟台的第三十九军两个师迅速海运葫芦岛,会同锦西、葫芦岛原有的4个师,共11个师,归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朝锦州进发; 而“西进兵团”由沈阳地区的新三军、新一军、新六军、第七十一军和第四十九军主力共11个师另3个骑兵旅组成,归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这一兵团先向彰武、新立屯攻击,截断人民解放军后方补给线,然后经阜新区义县,协同“东进兵团”夹击人民解放军;还有,长春郑洞国第一兵团也视机向沈阳突围,驰援锦州。

在这样的局势下,历来谨慎的林彪对于围攻锦州的计划变得有些犹豫了,他担心敌军反包围成功,会使东野攻城部队带来巨大的危险,所以,他向军委发电报请求从锦州外围撤军,转为进攻长春。从林彪角度看,是他谨慎思考的结果,可是,在军委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东野攻锦州已经进入实施状态,改变不了了。后来,林彪在经过再仔细思考之后,很快又向军委发表,称前电作废,东野已经决定全力进攻锦州。周全考虑之后,林彪一旦作出决定,便雷厉风行地开始行动,非常果断地实施全力进攻锦州的计划。

在剧中,于和伟将林彪的谨慎心态和果断决策的复杂心理非常精彩地演绎出来,活生生演出了一个林彪的精彩形象来。

从锦州开战的情节来看,于和伟已比较完美地呈现了林彪这个角色的主要性格特征,表演得比较精彩。

第二个人物是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其在剧中的表现非常精彩。

首先,从角色的外貌上来说,王劲松虽然在长相上与蒋介石不太像,但是,在化妆师的帮助下,他已经能够比较贴近历史上的蒋介石形象了!这是导演尽力想让王劲松与蒋介石更“形似”,这对于观众认可王劲松饰演蒋介石很重要。

其次,关键在于,王劲松能将蒋介石演得很有“神似”的韵味,历史上的蒋介石走路时步态不紧不慢,有条不紊,此外,他说话时音调很委婉,这可能是因为蒋介石是浙江人,而南方人的行事作风、言谈举止常常有一种谨慎精致感,对此,王劲松在饰演蒋介石时是很到位地表演出来了。

再次,蒋介石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多疑和喜欢耍权谋,在崛起时,蒋介石也是依靠这个特点而获得成功的,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他能搞成半统一的局面,也是有本事的,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有权谋上面。而王劲松很注意在表演中突出蒋介石的这个特点,将蒋介石的多疑的性格和权谋心理尽量刻画出来。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5)

蒋介石(王劲松饰)

比如,在东野展开对义县的攻击后,东野的炮兵司令朱瑞牺牲了,得到这个消息,南京国军军官高兴得开酒会庆祝。此时,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怒气冲冲地走到酒会里,他严厉地训斥酒会上的军官们说:“你们也配当军人吗?你们不看看朱瑞牺牲在哪里?他一个炮兵司令牺牲在最前线,第一线,这才是真正的军人,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对手!你们能做得到吗?”

蒋介石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谋略,一方面,他不轻视对手,并借助于对朱瑞的赞扬来强调军人的牺牲精神,暗示国军军官要冲在战斗的前线,同时,又通过训斥开酒会的军官们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临走时,他又表示,酒可以喝,但在战争关键时刻,不能多喝。很有分寸地给军官们留下面子。

再如,锦州战役将打响,王劲松老师饰演的蒋介石开始筹谋和动员将领积极参与,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而这有历史原因,也有老蒋重嫡系轻旁系的领导方式造成的,相比于陈诚、顾祝同等将领来说,卫立煌和傅作义等将领属于非嫡系,为了锦州之战,蒋介石只好不顾面子了,亲自去找卫立煌“交涉”,尔后又跑到平津找傅作义“求援”,这几场戏表现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代枭雄的谋略和做派,王劲松将蒋介石此时的心理非常精彩的表现出来。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6)

蒋介石(王劲松饰)和宋美龄(刘涛饰)

王劲松是南京市话剧团演员,被誉为“黄金配角”,他饰演的很多配角都不比主角逊色,2006年,他参演历史大剧《大明王朝1566》,饰演太监杨金水,与陈宝国饰演的嘉靖皇帝以及倪大红饰演的严嵩飘戏,演得非常精彩;2011年,他出演谍战剧《借枪》的于挺,2014年,在《北平无战事》中饰演王蒲忱,2015年,在《琅琊榜》中塑造侯爷言阙,2016年,在《军师联盟》中饰演荀彧,2017年,在《大唐荣耀》中饰演唐肃宗李亨,都贡献了精湛的演技。2019年5月7日,王劲松凭借在电视剧《破冰行动》中饰演林耀东而获得第26届华鼎奖百强电视剧最佳男配角奖。2020年8月,在献礼剧《光荣与梦想》中饰演蒋介石获好评。

王劲松这一次饰演蒋介石是很成功的,他把蒋介石的神态和心理演绎得很出色,可是说达到了“神似”的效果,看王劲松的表演,比之前的一些饰演蒋介石的特性演员的表演更有韵味。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7)

蒋介石(王劲松饰)和宋美龄(刘涛饰)

第三个人物是韩鹏翼饰演的痞子兵乔三本。

《大决战》的乔三本是剧中“小兵”的代表,他是一个老油条、痞子兵,他虽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但在战场上却很幸运,在屡次战斗中都能幸免于难,而且还活得还算滋润。起先,他的观念是,当兵吃饷天经地义,保存性命是第一重要的,“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此,在国军中,他算是一个“出色”的兵痞,他原本是想在国军中混吃饷过下去的,可是,由于他老家国民党模仿解放军土改,致使他母亲和妹妹出事,他不得不逃回家去。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8)

乔三本(韩鹏翼饰)

而乔三本虽然痞,但他是有良心的,他觉得他欠了之前民众战士王翠云的“债”,因为王翠云丈夫的死与他有关,所以,他跟着民兵做事,以此还“债”。后来,他被解放军招兵入伍,可是,这位原国军中的痞子兵入伍后发现,解放军部队里全不一样了,训练抓得极严、纪律非常严明,而他身边的战友一个个都是不要命的疯子,他们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乔三本非常后悔,他走错地方了,再也碰不到“吃饷”的舒坦的日子了。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9)

乔三本(韩鹏翼饰)

随着剧情发展,乔三本的痞子观念逐渐减少,他不断地被身边的英勇故事所感动。战友炸碉堡而献身,战友与坦克同归于尽,战友明知往前冲是死,仍义无反顾地向前冲,这些战斗情景感化了他,而关于农村真正土改的事,使他明白了当兵为谁而战的问题,他觉悟了,开始有了为民众而战的信念,有了信仰,成了勇敢的战士。在随后的攻打晋州战役中,乔三本用自己的身躯堵上了敌人的机枪眼,为我方赢得巷战争取时间。战争结束,乔三本烈士被追认为“特等功”。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乔三本这种离开国军或投降之后又进入解放军队伍的痞子兵非常多,而《大决战》塑造乔三本就是为了表现这些底层士兵是怎么觉悟的,为什么解放军士兵会与国军士兵有本质的不同,借此来阐明国军为何会彻底失败。

再说说《大决战》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多层次多视角地表现大战役的场面和情节。

《大决战》是重点表现三大战役的,对于宏大战争场面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对大战役的表现是否精彩,是这一部剧成败的关键。看过《三国演义》小说的人都知道,对于赤壁之战等大战役的描绘是何等精彩,而在电视剧《大决战》中,就是要吸取这样多层次多视角的表现手法。

在这部大剧中,导演高希希着重从三个层次或视角去表现大战役,一是战场前沿普通士兵的行动状态,如上述说的乔三本在战壕里,在运输队中,在街上巡逻等具体行动,这主要是描绘战场的最前沿或作战第一线的士兵的状况,包括两军在硝烟弥漫战场上的厮杀等;二是战场上指挥所将军们的计划、指挥、用兵策略等,比如林、罗、刘在进攻锦州前在火车上的东野指挥部里的种种活动;三是最高统帅部运筹帷幄的状况,如中央军委在西柏坡,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和任弼时等谋划全国战争战略等,在敌方,蒋介石也与顾祝同、陈诚等进行战略谋划。值得注意的是,统帅部与战场上指挥部的互动非常重要。

在《大决战》中,我军统帅部与前线指挥员的互动很顺畅,配合比较好,总能配合得很协调,即便是有分歧也是公开摆明,经过讨论甚至争论而最后能行动一致;而国民党的统帅部与前线指挥官常常矛盾比较厉害,而且,有分歧不明说,暗地里使绊子,各顾各的,明争暗斗,没有办法协调一致;还有,就是蒋介石作为国军的最高统帅,老是犯越级指挥的坏毛病,直接指挥前线将领,使“行辕”或司令部指挥官根本就无法指挥,比如,卫立煌虽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但是,他能指挥的其实就是五十三军和二O七师(都是原东北军),其他各兵种编为一个机动兵团,归廖耀湘统率和指挥,廖耀湘听蒋介石的,而且,蒋介石也直接指挥掌握东进兵团的侯镜如,守锦州的范汉杰,以及郑洞国等,大家说卫立煌还如何指挥整个战役呢?蒋介石的瞎指挥是导致国军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决战》通过多层次多视角的描绘,将解放军与国军在战略战术指挥方面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让观众看了感到很过瘾。

第二个特点,《大决战》非常重视对基层士兵惨烈场面表现,对战士们为信仰为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颂扬,同时,对基层广大民众对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重点描绘,这是为了揭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真理,以富有人性化的艺术视角去表现和颂扬士兵和民众的历史贡献。

该电视剧经常经常采用远近相结合的镜头来表现惨烈的战争场面,先是全景展示弹坑内尸体遍地的惨状,而后拉近镜头,用最朴素的语言描写具体的几位战士在生与死面前的奋争与抉择,非常逼真地表现了十分残酷的战争场面。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10)

武雄关(陆思宇饰)

比如,该剧对武雄关这位英雄人物的塑造很精彩,他在牺牲前,到了一个连队继续参加战斗,可是,在他身边却是一群投降过来的降兵,很怕死,只想保命,而武雄关不得不单身冲锋,他举起战旗,他被流弹击中,腿被炸断了一节,但他还是一拐一拐撑着战旗向前冲锋,嘴里喊着“我给你们打个样”“九连,冲锋!”他的化人肺腑,催人泪下。而在武雄关牺牲时,画外音响起他的独白:“翠云,找个好男人嫁了,生个大胖子,如果他长大了,就不要打仗了。跟我一起从山东出来的战友,都不在了,如果俺们牺牲了,能够让下一代有好日子过,俺再光荣几回都值得嘞。武雄关至死也没有能和自己的未婚妻见上一面,可是武雄关这种情况在那个时代又何尝不是万万千千中的一个呢?”这是对战场上基层士兵的十分感人的描绘,很精彩。

看大决战15至18集你学到了什么 大决战渐入佳境(11)

民兵

第三个特点,注重利用一些细节来揭示战争胜败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军队惨败是因为高层腐败和失去了民心所致,国军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必败无疑。

《大决战》利用支前女民兵王翠云的活动状况,描绘了当时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表现了农民得到土地之后的高兴劲以及真心真意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持。比如,塔山阻击战准备阶段,民众将门板、床板甚至放在家里存着的棺材都拿出来支持解放军搞塔山工事,民众的那种真诚那种热情,那种对解放军的全心全意的支持才是解放军胜利的根本。

反观国民党,其高层发现了解放区的土改把民心都占去了,因而,国军也学“土改”,可是,国军是利用抵押贷款来使农民暂时获得耕种的土地,原本是想农民有收成了再还款,可是,还没有等到农民有收成,国军的“土改队”一走,地主立马就把土地收回去了,而且还逼迫农民付利息,乔三本的母亲和妹妹就是因这样的事而被逼死的。就像剧中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让地主去分地主的土地,这样的土改能搞成吗?”农村土地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学不来的,因为国民党是为官僚资本家和地主阶级服务的。与此相关,东北战事正在紧张进行中,而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遇到问题了,宋美龄反对蒋经国继续“打老虎”,理由是前线战事吃紧,后方要稳定,而且,支持美国竞选的钱不能停下来,最后,这使蒋经国反对腐败的行动彻底失败了,这就是国民党最后惨败的根本原因,国民党军队机体已经全部腐烂了,国军的惨败是必然的。《大决战》通过一些细节很形象地揭露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真理,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得了民心,因而得了天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