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

1

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对联作为彼此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使用对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有逗趣的、有赞扬的、有抨击的、甚至还有骂人不带脏字的。

在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就有这样一位文人。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

他在参加葬礼的时候写了一副骂人的对联,却被主人奉为上宾,大加赞赏,这到底是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这个文人的对联不带一个脏字,骂得极其隐晦。

2

这位文人,才华横溢,颇有文采,他将这幅对联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屠户。

而这个屠户,当时也算是一位知名人士。

这位屠户世代以屠宰为生,家族中的年长者都习得了屠宰牲畜的本事。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2)

在那个年代,十里八乡的大户人家但凡家有红白喜事,都会邀请屠户上门帮助其宰杀牲畜,付给对方酬劳。

而屠户也会经常自己屠宰牲畜,售卖肉类来赚取银两。因此日子过得丰衣足食,成了当地有名的富庶户。

然而,在那个年代,士农工商几个行业中,从商的人是地位极其低下的存在。

无论哪个阶层,要想光耀门楣,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入士的资格方能为官,受人尊重。

这位屠户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但是非常羡慕那些读书为官的人,可以受人尊重。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3)

他思虑良久,觉得自己虽然腰缠万贯,但是走到哪人家都喊他屠户,让他很没面子。

于是他认为要想得到街坊邻里的尊重,还得要有个官职傍身。

所以经过多方运作与疏通,他按照清朝的律法花了大笔的金钱,给自己买了一个官职。

自此以后,这位屠户为了彰显自己地位的提高,经常大摆宴席,邀请街坊邻居来家里做客,其中也不乏一些落魄者来吃些白食,这位屠户也不介意,并且以此为荣,广交各路英才。

即使如此,仍是有看不惯他的人存在。

3

几年后这位屠户的父亲因病去世,屠户为了尽孝心并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打算为父亲风光地办一场葬礼。

于是他大摆宴席,邀请同僚以及街坊来家中吃饭。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4)

既然去屠户家中吃饭,来访者自然不能空手。

这位文人就送了一副挽联,屠户看后大为欣赏,他觉得这位文人真的是“文思巧妙,情真意切”。

那么,是什么样的对联,让这位屠户大为欢喜,并把他奉为上宾呢?

这位苏州文人送给屠户的对联是这样的:

上联是:此去定然成佛果;

下联是:从今不忍过君门。

从这副对联字面上的意思来看,上联说的是已故老人此次去西天极乐世界必定能修成佛法,表达了对已故老人的美好祝愿之情。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5)

下联的意思是家中老人的离去,自己非常伤心,都不忍心再来家中做客,以免触景生情,徒增伤悲。

这两句话让屠户大为感动,因此他把这幅挽联挂在正堂一处非常显眼的位置。并且打赏了这位文人一些银两,恭恭敬敬的将之送走。

丧礼过后,屠户的友人登门拜访,当他看到这幅挽联的时候,对屠户说:

“这幅挽联还是尽快取下来吧。”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6)

屠户的这位朋友在当时也是颇有地位,且才华横溢,屠户虽然不解,却也乖乖的将这幅挽联摘下。

问道:“为何要取下来,是有什么玄机吗?”

这位友人对屠户解释道: “这幅对联的上联引用朱熹的《朱子语类》中第三十卷中的一句话。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友人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犯了错的人,能诚心悔过,并且立刻放下屠刀,也是可以修成佛的。”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7)

友人解释说:“下联则是引用了曹植的“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意思是说你心里想的东西但是得不到的,所以只好用不切实际的方法来安慰自己。”

“那这两句话代表了何意?”屠夫不明所以,虚心的请教着。

友人继续说道:

“送你挽联的这个人是在嘲笑你讥讽你呢。虽然你买了官,也不能改变你是个屠夫的身份,只不过自己心里觉得自己地位提高了罢了。”

听完友人解释之后得屠夫,心里是何滋味,却没人能够知道。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8)

而写挽联的这位文人,虽然文采出众,擅长写诗作对,但是怎可在已故之人的灵堂面前写此种暗含讥讽的挽联呢?

这岂不是对死者不恭,对活人不尊重么?

4

这位文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毕竟心胸狭隘,以此暗含讥讽的对联来嘲笑屠夫,至少不是心存善念。

虽是自命清高,骂人不带脏字,但是内心并不坦荡,实非君子所为。

毕竟屠户与之无冤无仇,就算是花钱买官,沾沾自炫,但是也未有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位文人又何苦出言讥讽呢?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9)

究其原因,许是这位文人恃才自傲,却终其一生也未能取得一官半职,再加之家境贫寒,也无法为自己买个官位。

看到屠户这样胸无点墨的人都能做官,内心充满羡慕嫉妒恨,感叹时运不济,却又无可奈何。

以此为由,送这样一幅对联给他,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这种不满,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上卖官卖爵的不良现象的抨击和抵制。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0)

虽内心感叹世事不公,奈何无法改变现状,唯有以对联泄愤。

这种骂人且不带脏字的对联,在古时候常有发生,也被广大人民当做笑话津津乐道。

明代有一位财主,想请著名书法家祝枝山为自己家写一副对联,祝枝山本就不喜与这种土财主打交道,多次拒绝。

禁不住这位土财主一再要求,祝枝山提笔写了一副对联给了土财主。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1)

结果这位土财主拿到对联后,大发雷霆,并去县衙状告祝枝山。

原来祝枝山写给财主的对联是这样的:

上联:此地安能常住;

下联: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因此非常气愤,拿着对联就去衙门告状,说祝枝山这副对联是诅咒他们全家不得安宁,因此要求祝枝山必须重新写一副新的对联来赔偿。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2)

祝枝山被县令叫到衙门,县令问他为何要写这样的对联诅咒财主?

祝枝山笑着对县官说:“这哪里是诅咒他的,我这是为他祝福的呀,他怎么还告我呢?真是不知道好歹!”

说罢,祝枝山亲口诵读了一遍这副对联: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悲伤。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3)

县官听后,觉得确实是一副好对联。就劝说土财主撤回诉状。土财主无言以对,只能悻悻的拿着对联返回家中。

文人墨客靠文采戏弄或者嘲讽他人,无非是为了私人的恩怨,或者个人的情绪的发泄,算不得真正的有才有德。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才能的君子,必将以德服人,心系天下。

那么,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心怀天下,谈笑间,写下千古句句;又有多少人以国家为先,宠辱不惊,彰显英雄本色呢?

5

中古历史上也有很多人用对联彰显出自己雄霸天下的胸襟与豪迈气势,一呼一吸间,千古绝句就这样诞生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个非常喜欢出对子的人,因此他常和自己的谋士刘伯温以对子的方式,谈论国家大事。

某一天,刘伯温来找朱元璋禀报国事,当刘伯温汇报了一半的时候,朱元璋忽然来了兴致,出了一个对子:“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4)

刘伯温沉思片刻就对出了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此对对的非常工整,同时还表达了刘伯温对朱元璋的敬仰和臣服,明确表明了自己甘为人臣的态度。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从此以后更加信赖刘伯温。

二人一言一行,尽显天地之间,胸怀宽广,大气磅礴,彼此深谙为君之理,为臣之道,皆是君子风范。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5)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才华横溢的爱国文人,善于用精妙的对联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清朝末期,八国联军入侵我中国领土,而清政府派出代表和八国联军议和。

在议和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次机会,给清代表一个下马威,并借此来侮辱中国人民,因此他对清朝代表说:

“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我现在想和贵国比试一下,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可否?”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6)

清朝政府代表各个低三下四,不敢明确表态,这位外国代表根本不把清政府代表放在眼里,直接说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外国这位官员想要用“王”字来炫耀他们此时的地位是“胜者为王”,而且在“琵琶琴瑟”四个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

而此时在场的其他帝国主义分子,了解了对联的含义之后,都轻蔑的盯着清朝代表,要求他们尽快对出下联。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7)

面对猖狂的帝国主义,一些清政府代表胆小怕事,怕得罪这些帝国主义,只能干笑着,不敢说话,有些虽然内心愤愤不平,却又不知如何应对。

这时,清政府代表团中一位书记员猛地站起身,扔掉手中正在做记录的笔,铿锵有力的答道: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位书记员用“鬼”字讥讽了八国联军,不过是想侵犯中华领土的恶鬼而已。

书记员的话音刚落,清政府的代表团的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而在场侵略者们,各个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今日古镇对联上联(一文人送屠户对联)(18)

俗话说:“有才有德真君子,有才无德乃小人。”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而不要仗着自己的才华,来欺辱他人,这只能算是有才无德。

成大事者,都要以“德”服人,方能取信于人,尽显君子本色。

古代的圣贤们也普遍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德”为先。

德行是行走人生的前提,而才能是创造人生的手段,做到德才兼备,才能收获美好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