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综漫世界画风好像哪里出了问题(这宝藏国综一出)
谁吃面能有山西人讲究?
花馍、猫耳朵、莜面栲栳,吃的不仅是筋道口感,还有闪闪惹人爱的精致造型;
饸饹、蘸片子、刀削面看上去朴素,一旦淋上浓烈的浇头和卤子,立马鲜香四溢......
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
面食文化弥漫在山西的每一个角落,也刻在每一个山西人的DNA里。
据说光有据可查的面食就有280多种。
一提到山西特色面食,我的哈喇子就不争气地从嘴角流了下来。
山西人爱吃面,众所周知。但如果说,山西人更懂玩面,你敢信?
来,感受一下——
舞台上,山西面食传承人王张龙一出手,就展示了什么叫真正的技术。
一团面剂子,三种不同玩法,看得我嘴巴张得一次比一次大。
一削,有着机器人般精准的控制。
只见他刀不离面,面不离刀,一刀追一刀,一棱赶一棱。
面条像银鱼入海那般,纷纷落在案上。
再仔细一看,面条根根状若柳叶,全部控制在28cm长、0.6cm宽、0.3cm厚!
二削,大俗里面见大雅。
头顶面团,手起刀落,不用眼看也能削得条条匀称美观。
我以为这已经是疯狂炫技了。
谁知,手舞不停的王张龙还能分神念起了诗: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
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这生动的字字句句,皆是郭沫若专为山西刀削面所作。
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平凡三餐里蕴含着诗意,吃的不仅是手艺还有文化。优雅,实在是优雅!
接下来第三招,直接封神!
见过吹气球的,见过吹面团的吗?
王张龙曾经把八斤面团吹成球,一举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
节目里他只小露一手,就让我心服口服。
救……为什么他吹个面团,比我吹泡泡糖还要更大更圆更漂亮?!
这还不是高潮。
面团吹成巨球后已经被抻得薄如蝉翼,就在我担心面球随时会爆的时候,他居然在上面切黄瓜?!!
一刀下去,那面球颤颤巍巍,我的小心脏也跟着扑通扑通。
此刻唯一不抖的,恐怕只有王张龙的手。
每一帧都秀我一脸!
三招下来,我不仅领教了民间美食高手的神技,也对山西面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本碳水爱好者手掌拍烂的同时,馋得只想当即架锅开炫。
一刷各大社交平台,口水直流的远不止我一人。
你要问什么舞台,能请来如此神人,展示这般“馋人”的文化?
请注意,院长并没有边刷美食节目边点外卖,但内心比亲口吃到了美食还感到满足。
因为每周六,《黄河文化大会》都会向我投喂丰美的精神食粮!
相信我,这档宝藏综艺,点进去你就出不来。
文化暴击
山西刀削面的神技,只是开胃前菜。
在《黄河文化大会》,你还可以领略——
贾湖骨笛发出近万年前的古韵,惊起一身鸡皮疙瘩;
一曲翩若惊鸿的华美胡旋舞,让人梦回大唐盛世;
爱豆张颜齐的流行说唱与传统戏曲碰撞间,九曲黄河的波澜壮阔仿佛呼啸而来;
巧夺天工的汴绣,一针一线编织还原出《清明上河图》的勾栏瓦肆、烟火人间......
舞台上充满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
这些沉浸式的文化盛宴,只是《黄河文化大会》的出题方式。
它们以美夺人眼球,更重要的却是引出随后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暴击——
你知道比biang笔画更多的是什么字吗?
你知道寿比南山的“南山”是指哪座山吗?
你知道一棵树也有官位吗?
你知道“中国”二字的源起吗?
......
不知道就对了。
就像院长每次点开《黄河文化大会》,眼神流露出清澈的愚蠢,只能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无知。
没错,《黄河文化大会》是一档文化综艺。
但与我们印象里的同类综艺比,它的文化底蕴和创作诚意齐飞,一打开就令人赞叹不已。
出题方式是奢侈的,知识含量是爆炸的。
99位答题人,在“百舸争流”“泾渭分明”“鱼跃龙门”“黄河入海”四个环节,围绕黄河文化展开竞答。
起初我还觉得,单讲黄河,题库能撑满整整十一期节目吗?
是我天真了。
黄河流经九省(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它承载了沿黄九省的黄河文化、黄河故事和黄河人物。
作为母亲河,黄河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与灵魂所在。
由其衍生的题目,不计其数,包罗万象。
节目舞台十分惊艳
更为可贵的是,《黄河文化大会》并非简单粗暴的知识输出,而是让每个知识点都拥有生命。
从出题到回答再到讲解,我们会一步步深刻认识到:它们背后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一种刻骨的情怀。
比如最新一期节目里,有个题目是关于《黄河大合唱》中的八个乐章。
如此经典的声乐组曲,我们多少都听过,但具体到每个乐章分别是什么、创作背后有什么故事,可就鲜为人知了。
当选手答完题目后,郦波老师马上补充了创作背景:冼星海后来将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铅笔送给了徒弟王莘,王莘又用这支笔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歌唱祖国》。
师徒二人以一支铅笔,接力传承音乐梦想和爱国情怀。
谁不会被这样的中国式气魄和中国式浪漫打动呢!
当知道了这动人的故事,再随着郦波老师一同唱响的《歌唱祖国》,对那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歌词,便更加感同身受了。
题目被掰开、揉碎,露出里面的情感内核,一次次激起我们内心的共振。
所以每每看完节目,不仅知识量蹭蹭上涨,还会产生严重的文化饥渴症。
绝美舞台和人文情怀,将我们血液中对黄河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一点一点勾了出来。
神仙打架
有的人10岁还在玩泥巴,有的人已经在知识竞答中秒杀全场。
最新一期,十六进四。
百舸争流环节,16个人共同抢答6道题,手速和正确率缺一不可。
开场排行榜一出,第一名居然是榜单上年龄最小的徐绍庭。
有意思的是,徐绍庭的抢答秘诀是话剧演员杨国梁传授的,而这道题杨国梁排第二。
传技于人结果技不如人,哈哈哈哈哈杨国梁你是懂当师父的!
看到这,不禁想到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一幕——
在卧虎藏龙的九龙城寨,混混阿星从群众里找人单挑。
被点到的小孩看似最弱,一站出来发现:根本打不过。
周星驰不就是在演我吗?
从初出茅庐的徐邵庭的惊艳表现就能看出,台上99位答题选手都不是一般人——
有登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大会演讲台、吸粉百万的金牌导游娟姐,首期零封对手;
有考古专业的女学霸朱泽昀,答题稳准狠,成为第一个守擂成功的擂主;
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世界史博士后刘澍,霸气三连杀,喜提“大魔王”称号;
有过目不忘的世界记忆大师吴海萌,笑容温婉以柔克刚,实力强到连刘澍都一度成为手下败将;
有“学习强国”成功通关的硬核警察王东利,四登舞台,愈战愈勇,一路冲进总决赛......
博士后的婚恋观全场炸裂
尤其让我惊喜的是,05后天才诗人姜二嫚也在节目里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姜二嫚是谁?就算你不记得这个名字,也一定听过她写的诗。
7岁就能写出“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14岁已经出版了三本诗集。
粉丝郦波老师从听到这个名字起就激动得不行,要知道他私下在讲座里提及这位小天才不下十几次。
还在自己带的博士生面前,拿她做教学案例。
明星学者粉14岁小诗人,把博士生导师的稳重丢到一边,激情输出为天才打call,场面既好笑又让人感动。
果然追星还得看文化人!
没想到妹妹还是个清冷小美女
举目望去,《黄河文化大会》简直就是本智性恋的天堂!
学霸遍地、高手如云,大有争霸光明顶的架势。
而且,每一组过招都很有戏——
姜二嫚挑战朱泽昀,天才女孩的对决过分养眼。
开打前,互放狠话环节变成才女互夸;开打后,战况焦灼,不到最后一刻都难定胜负。
还有杨国梁和徐绍庭的师徒决胜局。
开头,师父害怕得瑟瑟发抖将搞笑效果拉满,结尾徒弟被淘汰时,居然差点被刀中。
有趣,知识竞答竟然看出了武侠剧一般的爱恨情仇!
一季节目看下来,最大感受就是——高手如云,高能不断。
随着总决赛的迫近,场上战况也愈加激烈。
他们在屏幕上刺激抢答,我在屏幕外一颗心都吊到了嗓子眼儿……
本期复活赛结束后,总决赛8个席位水落石出。
作为场上最强种子选手,吴海萌和刘澍继第一次交锋后,后面还要带队厮杀。
鹿死谁手?狠狠期待住了!
讲真,现在一看到选手疯狂拍灯,心跳就会自动加速,仿佛他们按的不是灯,而是我的心脏!
不过说到底,胜负并不是最重要的,也并非选手们的本质追逐。
在《黄河文化大会》,紧张刺激的竞答环节之外,我感受更加深刻的反倒是选手与黄河之间的动人故事。
正是这些故事,让我看清华夏儿女与黄河之间斩不断的缘分与羁绊,让我看清自己的根在哪里。
黄河情结
剥去华夏文明的象征,黄河首先是气势磅礴的自然天堑。
它古老且神秘、美丽又危险,以天然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来观瞻与探索。
正如于忠元老人,八岁读贺敬之的《三门峡》,就对黄河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年逾古稀的他,如今念起这首诗来依然精神矍铄,气势如虹。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走东海”的场面仿佛跃然眼前。
时间倒回当年,他与黄河的故事更是令全国人民为之振奋——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长江漂流要与外国人争高低。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必须咱中国人自己漂!
怀着为国争光的志气,一群年轻人不惜拿青春和性命做赌注。
1987年,湍急如飞的白浪中,于忠元带领自己的漂流队,用最简单的装备完成了黄河第一漂。
在历史上留下了荣耀的一笔。
更多的人,他们没有机会创造历史,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倾诉对黄河文化的热爱。
用各自的专业技能,记录下黄河的每一寸风光与人文。
比如水利员、纪录片导演、非遗大使......
还有工程师兼作家李宇飞。
为了搜集母亲河的资料,2019年,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沿黄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徒步到达黄河源头,为此风餐露宿366天,行进了6600公里,841万步。
一步一个脚印的朝圣之路,不仅让李宇飞刷新了对黄河的认识,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蜕变。
尤其喜欢他那句:“在路上一草一木,都是我的苍生。”
很多黄河文化爱好者都跟李宇飞一样。
经过双脚的亲自丈量,“黄河”终于从一个宏观的抽象概念,变成他们眼中具体可感的风景。
但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一棵侧柏所蕴含的思念。
石光银老人,七一勋章获得者,40多年只干了一件事——栽树、治沙。
在曾经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里,他生生浇灌出100多里的绿色屏障。
到了孙子石健阳这,已经是扎根毛乌素的第三代人。
他没有逃离饱受黄沙之苦的故土,而是选择报考林业大学,接过爷爷点燃的火种。
治沙,从一个人的坚守变成了家族传承的志业。
台上,祖孙并肩而立,唯独少了第二代治沙人。
从石健阳口中我们才得知:在一次运送树苗的路上,父亲石占军不幸去世,那天正值植树节。
突如其来的打击,沉痛得让人难以接受,却并未浇灭石家人的信念。
出殡三天后,石光银就带领一家人把儿子运回的树苗全部种到了沙漠里。
4年过去,当初的树苗已经长大成荫,在他们心里,树活着,人就还活着。
看着台上那棵侧柏,我的眼眶逐渐湿润。
这世上,没有比这更珍贵动人的纪念了。
他们讲述得越是平静,听的人越是泪流不止。
祖孙三代治沙,择一事忠一生。
为治沙吃过的苦,流过的血和汗,台上短短几分钟就能讲完。
但在现实中带来的影响,却是福泽后世绵延不绝的。
他们靠着双手,在荒漠之中筑起绿色长城,也筑起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希望。
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英雄,有的不过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正是因为内心的黄河情结,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一个个普通人才走向了英勇和不凡。
你看,母亲河哺育了一代代人,反之,她的儿女们也用生命和信念保护着黄河母亲。
作为华夏儿女,这是我能感知到的最宏伟最深刻的双向奔赴。
在《黄河文化大会》里,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每一帧画面都让我们深深懂得:
黄河是壮阔山河,是璀璨文化,更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精神信仰。
本周六,《黄河文化大会》即将迎来收官。
选手有胜负,但作为观众的我们反正是赢麻了。
因为,节目里无论知识含量、文化审美还是价值格局,都让我们的眼睛与心灵得到了双重洗礼。
感谢有这么一档宝藏国综,带我们领略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也让我们真正触摸到了黄河魂。
希望它会一直讲述黄河文化故事,我也会一直看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