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的称谓(历朝皇帝称谓的变化)

历代皇帝的称谓(历朝皇帝称谓的变化)(1)

原创 文锋华 2016.10.19 于鹅城

来源:读史阅世(dushi828)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源

中国古代皇朝,皇帝的称谓往往和谥号、庙号、年号联系在一起。大部分皇帝的称谓都是从三者中选取其一,比如,汉武帝用的是谥号,唐太宗用的是庙号,康熙皇帝用的则是年号。皇帝称谓变革也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唐朝以前皇帝多用谥号,唐朝至元朝皇帝多用庙号,明清两朝多用年号。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因此,谥号,就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谥号依据谥法而定。

谥法始置于周朝,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而废除,汉朝复置,并且在汉朝日趋严密,逐成定式,如“柔质慈民曰惠、威强睿德曰武、短折不成曰殇、乱而不损曰灵”,一般以“文、武、明、景、康”等为美谥,以“怀、哀、闵、殇”等为平谥,以“厉、灵、炀”等为恶谥。

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字的。但从唐朝开始,谥号就不再严格按照谥法确定,也就不再局限于一个字或两三个字,如,唐高祖李渊的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到明清两朝,谥号越来越长,字数越来越多,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谥号增加到21字,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而且,宋朝规定谥号要多用美谥、平谥。唐宋以后,谥号实际上无法对已故皇帝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字数膨胀,再用谥号来称谓皇帝,就显得很不方便。因此,唐朝以前皇帝的称谓多用谥号,唐朝以后便不再使用谥号,而是使用庙号或者年号。

历代皇帝的称谓(历朝皇帝称谓的变化)(2)

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说其始于周朝,一说其始于汉景帝尊文帝为“太宗”。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开国之君称“祖”,以下则俱称“宗”,但也有开国皇帝追尊其先世,会往上两三代,故有“高祖、太祖、世祖”等称谓。

年号,则是始于汉武帝“建元”,最初用来纪年,后也用来表示祈福、歌颂及改朝换代。明朝以前的皇帝大部分都使用了多个年号,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多个年号,如果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就显得十分混乱,并且,皇帝的庙号,虽不参照谥法,但也有褒贬之意,也能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因此,唐朝以后,明朝以前的皇帝称谓多用庙号。

历代皇帝的称谓(历朝皇帝称谓的变化)(3)

用庙号来称谓皇帝也不是一件方便的事,庙号是继任皇帝给于上任皇帝的名号,必须要等到上任皇帝去世后才确定。如果要记录皇帝当朝的事,采用其庙号是不可能的。而整个明清两朝除了明英宗、皇太极、同治帝三个皇帝使用过两个年号外,其余皇帝,无论在位时间多长,都只使用一个年号。

明英宗由于土木堡之变先后两次临朝,分别使用“正统”、“天顺”两个年号;皇太极由于正式称帝而先后使用“天聪”、“崇德”两个年号;同治帝由于辛酉事变而先后使用“祺祥”、“同治”两个年号。庙号是具庙堂之高,年号则处江湖之远,且明清两朝皇帝年号长期固定,在民间使用范围广,为更多人所熟知,因此,明清两朝皇帝称谓多用年号来表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