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后一颗牙不能做根管治疗(疼死还是让牙死)
接收人:小特工 老探员
主题:根管治疗做不做,怎么做?
有位老探员今天问了阿尔法一个关于补牙的问题:
在拯救牙齿之前,作为医学健康科普界的α,我得先唠清楚“根管治疗”这件事。
这一切,都得从细菌的叛乱开始说起。
口腔不是一个完全无菌的世外桃源,正相反,有很多细菌在口腔内居住。
这些细菌以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为食,并且和食物残渣、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产物、口腔黏膜细胞聚居成群落——牙菌斑。
如果细菌只是以牙菌斑的形式在口腔内放肆,那它还算是个小乖乖。可惜啊,它分解食物残渣的时候,还产生能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
酸性物质先会造成牙釉质脱矿;一段时间后,牙齿就会出现明显的蛀洞、导致疼痛;如果这时候没有重视起来,去医院处理的话,蛀洞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深,伤及牙髓(牙神经),造成牙髓炎。
放任口腔中的细菌繁衍,最后只会让人拥有一口蛀牙;当蛀牙深及牙髓,造成牙髓炎、牙髓坏死后,别说蛀牙了,连这口牙都可能拥有不了。
从表面向中心看,牙体分为3层,最外层的是牙釉质,中间那层叫做牙本质,最里面的就是牙髓。
如果蛀牙的蛀洞只深及牙釉质、牙本质,有种及时止损的解决办法,叫做“补牙”。
阿尔法请我的医生朋友,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的主治医师崔亮,给小特工和老探员讲讲补牙到底是一个什么流程。
1 清理:把蛀坏的部分磨掉
先把蛀坏的地方磨掉,可以去除腐质等病变组织,防止蛀牙继续发展。而且,医生还会把牙齿打磨得更适合补牙材料嵌入。
2 消毒:全面彻底地封药
对清理好的蛀洞,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处理。根据蛀洞深浅的不同,消毒的时间也有着极大的差异:蛀洞只达到了牙釉质层,仅仅需要消毒一次;蛀洞深及牙本质,则需要3~5次的封药处理。
3 填补:填充材料
为了能够彻底隔离口腔中存在的细菌,防止细菌再次加深蛀洞,医生会用填充材料把这个洞填起来。在填充完毕后,还会进行重新打磨、抛光,牙齿自此重获新生。
当蛀牙深及牙髓,事情就变得棘手多了,光是牙痛就足够让人痛不欲生。
人能感觉到牙痛,全仰仗牙髓中的牙神经。所以,当蛀牙的蛀洞比较浅,还停留在牙釉质、牙本质浅层的时候,人们一般没有什么感觉;蛀洞达到牙本质深层、牙髓的时候,人会感觉到痛。
细菌在牙髓中一通儿捣乱,牙齿在没有接受到任何刺激的时候,就已经很痛了;晚上睡觉平躺着的时候,头部血流增加,牙髓腔内的压力也会增加,牙就更痛了。这种痛不仅仅局限在牙齿本身,还会放射到头颈和面部;吃饭的时候,受到食物刺激痛、咬合刺激痛、冷热刺激还痛……唉,吃个饭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
这个时候接着补牙,显然不太现实:因为补牙时要清除已经被细菌感染过的组织,可现在整个牙髓组织都已经被细菌感染了,就只能把牙髓组织全部清除干净。
这么一来,补牙就摇身一变,变成了根管治疗。
根管治疗需要把牙髓组织全部清除掉,再把牙髓腔清洗、消毒几次之后,用牙胶尖和根管封闭剂等材料进行填充。
在大众的眼里,根管治疗是带着杀死牙神经的任务而进行的治疗。但杀死牙神经,不是相当于杀死了牙齿吗?关于这个问题,还是打开视频看一看吧。
牙髓是牙齿生命的基础,它由神经、血管和其他一些软组织构成。牙神经让牙齿有感觉,血管为牙齿提供营养,这没错。但阿尔法要跟小特工和老探员强调一点,牙齿是人身体中最坚硬的组织之一。
虽然去掉了牙髓,牙齿没了血运和神经的养护,硬度和韧度降低,会变得比较脆弱、容易劈裂,颜色也会变暗,但使用起来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牙疼还只是个磨人的小问题,不经过根管治疗,把发炎的牙髓彻底清除出去,我们就会面临患根尖脓肿,牙齿松动、脱落,甚至颅骨骨髓炎等疾病的风险。
两害相较取其轻。蛀牙引起了牙髓炎,并且已经严重影响生活,听医生的建议做根管治疗,是更明智的选择。
口腔内的细菌,给点食物残渣就灿烂,即使在刚刚清洁过的牙面上,几分钟就能形成牙菌斑薄膜,在1~2个小时之内,牙菌斑迅速增厚、累积,牢牢地扒在牙齿表面。
不管是用清水还是漱口水漱口,这种低段位的清洁方式,根本就动不了牙菌斑的分毫。牙刷的刷毛能够打碎附着在牙齿上的牙菌斑,通过漱口能把这些被打得稀碎的牙菌斑清理出口腔,而且还能稍微抑制一下细菌的狂舞。
可即使我们这么用力地去除牙菌斑,有时候也赶不上它生成的速度。所以,早晚刷2次牙真的很必要。
不过凭借牙刷的刷毛也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比如牙和牙之间的缝隙、牙齿内侧的角落,得靠牙线来补足。
所以,提问的老探员说牙越来越疼,说明蛀牙已经比较严重,而且深入牙髓了。为了及时止损,做根管治疗是阿尔法推荐的选择。
做完根管治疗并不意味着宣布牙齿死亡,只要在做完治疗后,坚持每天清洁牙齿、不咬硬物,这颗牙分明是重获新生了呀,你说呢?
Ok,今天就分析到这里。
用实力让情怀落地。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
阿尔法参考情报:
1.《全科医师临床诊断思路》(同济大学出版社)
2.《口腔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口腔医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