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扇制扇行业的鼎盛时期 盘点老行业之八十七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有纸折扇、檀香扇、羽毛扇(浙江湖州)、绢扇、麦秸编结扇(浙江浦江)、象牙扇、竹篾扇、葵扇(广东新会)、孔雀翠羽舞蹈扇等多个品种。其中折扇的扇骨以棕竹、湘妃竹、乌木为上,有的饰以竹刻;扇面以桑皮纸等裱糊而成,著名书画家题诗作画于其上,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有的折扇还配有刺绣扇套。杭州王星记扇庄以制作黑纸扇而闻名,扇面涂刷柿漆,雨淋不透,日晒不翘,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美称,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四川自贡竹篾丝扇系清代光绪年间制扇名家龚爵伍所创,故称“龚扇”,扇面犹似执绢纨。扇柄下饰以流苏、绦结或玉器、桃核雕刻等小摆件,摇曳生姿。檀香扇和葵扇的扇面上往往饰以烙画,色有浓淡,层次分明。由此看来,制扇技艺是集雕刻、绘画、书法、编织、编结、装裱、髹漆、竹编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州一向有制扇传统。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同称为“苏州雅扇”。“乌竹骨泥金扇”就是代表。檀香扇是从折扇发展来的,以檀香制扇,散发出天然香味。苏州市檀香扇的发源地,采用拉花、烫花、雕花、画花工艺,扇面上绘上山水花鸟景色,休闲雅致。绢宫扇,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绘以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也题有名人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
苏州雅扇集各种精湛工艺于一身,包括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工艺。把吴地的山山水水、花鸟人物浓缩绘描,其精湛的手艺本身就构成了吴文化中绚烂多姿的篇章。
扇骨和扇面是扇子的主体。扇骨制作关键是精工与细作,南方多采用竹为扇骨材质,要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通过抛光、打磨技艺,体现材质光色之美,再经雕刻、镶嵌来美饰扇骨。除了竹以外,扇骨也采用如乌木、紫檀、白檀、楠木、鸡翅、黄杨、桃丝木等上等木材以及兽骨、玳瑁、牛角甚至金属等其他材质。明清时期,扇面制作愈发讲究。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如“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精品。由于文人雅士参与,在扇骨上雕刻书法、篆刻、图案等,不仅促进扇骨制作技艺,也提升了扇子的艺术价值--雕工的精微与细致,体现了扇子的雅致与品位,与扇面艺术相得益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匀细光洁,高雅古朴。随着历史发展,水磨骨玉折扇的造型和装潢日趋精细文雅,扇骨从“十六方”改进和发展到修长素雅的“十八方”,花色扇头有排茄、古方、燕尾、玉兰、梅花和竹节等几十余种。制扇艺人在竹骨上运用磨、漆、雕、嵌和采用浅刻、深刻等技巧,雕上花、鸟、虫、草、山水、人物、博古、仙女、钱币、钟鼎篆隶和诗词歌赋,再加上名画印章,使扇子显得更加秀美名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电扇和空调的出现使扇子的重要性急剧下降。晚清民国时期仅上海一地苏州扇庄及经营苏州扇面扇骨的文玩店就达上百家,现在只剩下王星记和朵云轩两处。苏州本地制扇艺人仅剩三四人,有些工艺已濒于失传,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