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目前最火演员排名(这位小鲜肉台上身姿如画)
“数尽更筹,听残玉漏,逃秦寇,好教俺,有国难投,那搭儿相求救……”还未走进北方昆曲剧院的排练场,远远便听到昆曲特有的咿呀婉转的唱腔,远远地被微风飘送过来,更有一种幽远飘渺的意境,这似乎是《夜奔》中的经典台词。
小生王琛
进到排练场中,一抬头就先被墙上的字震撼了,那是四个红色的大字“戏比天大”,从古至今,这是铭刻在一辈又一辈昆曲艺人心中的誓言。
就在这几个大字下面,鼓乐悠扬,演员们正在彩排训练。虽然脸上的油彩遮住了面容,厚重的戏服掩盖了身材,但是仍然能感到他们洋溢的青春,这是北昆的一群青年演员。在台上他们是才子佳人,台下是帅哥美女,每天沉浸在美丽的昆曲里,穿越在古典与现代中,他们的生活和这都市中大多数年轻人相比,充满艰辛和寂寞,昆曲作为最美的一种传统文化正在经由他们执着坚守,默默传承。
台上风流台下遭罪
昆曲之“雅”人尽皆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曲词优雅、表演细腻、行腔婉转一直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发展至今已有600余年,2001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好听学起来不易,梨园行自古的规矩,学戏从小就要“坐科”,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种磨练是极苦的,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早年间的科班甚至要和学徒签下“生死状”。虽然今天的戏校不似当年科班的残酷严苛,但这些学戏的年轻人从小吃过的苦也是同龄人无法想象的。
北方昆曲剧院的90后小生演员王琛被称为“小鲜肉”也不为过,186的修长身材,帅气的五官,潇洒的气质,很适合演古代风流的翩翩公子,尤其是装扮上之后,会让人想起“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样的诗句。然而这台上的风光却是台下10多年的勤学苦练换来的,这个27岁的大男孩从11岁学戏,经受了大多数同龄人想象不到的艰苦与挫折,终于在舞台上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王琛11岁就告别父母和家乡,独自来到济南,住在集体宿舍,开始艰苦的坐科学戏生活。5年的戏校生活给王琛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很苦”,头两天的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开始想家,“到学校的头一个中秋节,我们全宿舍的人一起哭。”心里再难过也得忍着,不能耽误练功,每天一大早就得起来绕着操场跑圈,上午专业课,下午文化课,每周五还要彩排新戏,时间安排的很紧,基本没有玩耍的时间。
演小生基本功必须要过硬,最难捱的就是压腿。“压腿的时候好几个人按着,每次都疼得想哭,不光是疼,还酸、麻、痒,像针扎那么难受,足足压了一年,才把筋打开。”压腿、扳腿、下腰这些基本功一样都不能少,有的小学员实在受不了就退学了,年少的王琛咬牙坚持着,还是因为心里喜欢,放不下。终于熬到第一次正式登台,却又是一场磨难。“学了一学期《金玉奴》,12岁第一次正式扮上登台演出,结果头勒得太紧,头疼欲裂,差点就要吐了,没办法只好下来让老师松了松,再上台接着演完。”
刘恒
今年29岁的刘恒是北昆的武生演员,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目光纯净,笑容温暖,虽是武生,身上却有一种儒雅的书卷气。“老师对我们可严了,小时候我没少挨训。”刘恒11岁考进北京戏校,吃过的那些苦头至今没忘,因为留下的印记太深刻了。
“每天的基本功,跟头、旋子、踢腿,都要几百下,做不好重做,有时候不免怨恨老师太狠;其实现在想起来,老师对我们真的很好,练好了会发给我们巧克力,生病了还会给我们送药,像父母一样。”刘恒从小肠胃不好,身体瘦弱,还经常流鼻血,但他练功从不敢懈怠。
当年学的最难的一出戏是《挑滑车》,刘恒演高宠,高宠死的时候有一连三个高难度的“倒扑虎”动作,刘恒一遍又一遍地练,总是做不好,直到他发现自己的帽子、衣服已经全被汗水浸透了。“当时像虚脱了一样躺在后台的毯子上,觉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实在累得不行了,可是老师过来一鼓劲,我立刻又‘满血复活’了。”老师提着一杆大枪在身后提点,最终刘恒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的动作。
迷上昆曲似乎是逃不开的宿命
学戏如此艰苦,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年轻人数年如一日熬过来的呢?我想应该是那种深深的痴迷热爱,今生遇上昆曲,似乎成了他们逃不开的宿命。
北昆青年演员是史舒越,和刘恒的暖男气质截然不同,他属于帅酷的那一种,身材瘦高,面容清秀,眼睛里有一种同龄人很少有的坚毅成熟。史舒越是花脸演员,问他为什么选择唱花脸,他反问:“你不觉得花脸很帅吗?”在他心里,花脸功夫好又幽默,是很有魅力的男人。梨园行有句话是“千生万旦,一净难求”,可见一个好的花脸培养起来格外艰难。28岁的史舒越说,他的梦想就是“成角儿”,为了让他能够成才,单亲的妈妈当年毅然决定带着他从山东来京,11岁史舒越考取了北京戏校,开始了7年的坐科生涯。
史舒越
史舒越是个早慧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母亲的不易和对自己寄予的厚望,“从小我就想一定要学出样子来,要成角儿,要不对不起我妈,我也知道这条路太难了,只有加倍努力。”他每天5点钟起床,跑圆场、喊嗓子、踢腿1000下……铜锤、架子、武花脸样样都学,一直练到10点晚自习结束。史舒越不但认真完成老师要求的功课,还经常自己加练“私功”。“把腿绑在脑袋后面练吊腿,一绑就是1小时,等到放下来的时候,腿早就麻了。”
史舒越对昆曲的痴迷是从画脸谱开始的,从十六岁第一次学会自己勾脸,他就沉醉于浓墨重彩的脸谱背后人物的喜怒哀乐,他认为花脸最大的魅力在于一种高度概括的程式化的美,油彩遮住了表情,脸谱却勾勒出忠奸,每一道颜色都是有性格的。“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说起脸谱史舒越滔滔不绝,“这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红忠、紫孝、黑正、黄奸、绿躁、银妖、金神、油白狂傲,水白奸邪……”史舒越喜欢登台前自己勾脸谱,因为自己更容易找到准确的轮廓,一笔一笔精心勾画,似乎人物也在心中一点点丰满起来,他认为这是创造人物的一个过程。
王琛进入北昆之后,院里安排他跟着老师学习整本的《西厢记》,王琛心里暗暗得意,原来他早就跟着盘把这十折的《西厢记》背的滚瓜烂熟,动作唱腔都已经模仿的八九不离十,所以学习的时候难免有时候不太认真,甚至有一天还因为睡过头而迟到了。
那一天,起晚的王琛急着往院里赶,电话向老师道歉,老师却跟他说:“你不用来了,自己先去背背戏吧。”这一下就晾了他一个多月。王琛这次得了个大教训,为自己学戏态度不认真而后悔。后来他真诚向老师道歉请求原谅,彻底改变态度,希望能够继续学习。“那出《西厢记》我一共学习了三四个月,学得很仔细,感觉收获非常大,我认识到表演不仅仅是模仿唱腔身段,而是要从人物出发,去揣摩他的感情,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西厢记》是王琛在北昆演出的第一场全本大戏,从这时候起,王琛觉得自己开始“慢慢上道了”。
即使演一个龙套也是幸福的
很多人不理解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舞台上短暂的瞬间,付出那么多艰辛值得吗?这些年轻的昆曲演员告诉我,即使只是在舞台上演一个龙套,也是幸福的。
毕业这几年,刘恒像所有的年轻演员一样,演过不计其数的龙套,但即使一句台词都没有,他也会倾注全部的心血和努力去演绎。在《关汉卿》中,他演的是三个不同的伶人,虽然是连名字都没有的龙套,他却觉得“从头到尾,乐在其中。”其中有一段戏,他一个人在台上有三四分钟的单独表演,“舞台上只有一束灯光,一曲笛声,整个舞台都是属于我的,特别过瘾,特别享受。”从刘恒的话语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深深地热爱、珍惜、敬仰这个舞台,而这也是年轻昆曲演员们共同的心情。
梨园行有个说法,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小生怕《拾画叫画》,这是三个行当中非常见功夫的剧目。而刘恒作为武生,第一次担纲挑大梁的戏就是《夜奔》,当初在学戏的时候老先生们就告诉他,《林冲夜奔》这出戏是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40分钟,用唱、念、做、表、舞等艺术手段,表现出林冲被奸人陷害逃奔梁山的故事,整场戏是一个人完成,是一出武生独角戏。按刘恒的话说他对这出戏是“又爱又恨”,因为演起来太累,太考验人,可那滋味又让人那么享受,那么不舍,这便是舞台的魅力。
花脸史舒越
而史舒越最难忘怀的一刻是自己第一次在舞台上哭。那是他去年担纲主演的一部新编小剧场昆剧《屠岸贾》,这是传统剧目《赵氏孤儿》中的一段,由一群青年人自编自导做了全新的尝试。史舒越饰演屠岸贾,在这出戏里他不再是一个大反派,而是一个性格复杂内心不断挣扎的人物。
史舒越为塑造这个人物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个戏对唱功要求很高,我天天在家里喊嗓子,一天起码唱两个钟头,反复琢磨,哪种唱腔更好听,还跑回学校找老师请教。剧中我要从这个人物的青年演到老年,我在家没事就学老人走路,看电视剧模仿,那段时间都快疯魔了。”
史舒越唱打俱佳,但他始终认为应该“以情演戏,以戏言情”,要把技巧放进感情中,融进剧情里,而不是只为炫技。《屠岸贾》首场演出,史舒越居然在台上演哭了,“哭是不对的,会把脸谱冲花,但是当时真的忍不住。”史舒越深深入戏,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屠岸贾》连演10场,受到很多观众好评,“就把这个人物留给观众评说吧。”史舒越说。
简单生活淡泊心志追逐梦想
如今,这几位优秀的青年昆剧演员不断担纲大戏,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很多人关心他们舞台之下是怎样的。出人意料的是,他们说起自己的业余生活,都表示乏善可陈,因为实在有点简单,甚至枯燥,从学生时代开始,他们在半封闭的戏校中就已经习惯了单调而清苦的生活。
史舒越18岁从北京戏校毕业后,觉得自己想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就努力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系统地学习剧作赏析、艺术修养、人物创作等专业知识。在大学里,史舒越依旧是那个练功最勤奋的学生,“学校一共就30多间练功房,那时候我为了抢到练功房费尽心思,还跑去和老师搞关系。”大学的每个晚上史舒越几乎都是在练功房度过的,他不谈恋爱,不泡网吧,不打游戏,是个相当“另类”的男生。
如今,史舒越唯一的爱好就是在家画脸谱,他很得意地告诉我,已经学会了画100多种脸谱,除了传统脸谱,根据一些新编剧目,他还自己创作了很多新的脸谱,他甚至还打算出一个昆曲脸谱集。
问起刘恒的业余生活,这个29岁的大男孩竟然想了半天说不出来,他也和史舒越一样,不打游戏,不泡吧,不爱玩,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好几年刘恒的业余时间都用于上学了,他从戏校毕业后在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完成了大专、本科的学习,然后,他又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攻读“戏剧戏曲学”专业。刘恒每天早上6点起床,穿过整个北京城,奔走于北四环的学校和南三环的剧院之间,累并快乐着。
“我业余最喜欢看戏了,话剧、京剧、各种地方戏,我都爱看。”刘恒好像突然发现了自己这个爱好,他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月看了30多场戏,那一段正是梅花奖30周年的纪念活动,他马不停蹄地在北京各大剧院轮番跑,“最后看得我都快崩溃了,但是真的收益很大。”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从不同艺术形式的表演中,刘恒最注重观察老艺术家们的细节处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唱腔变化,都是很多年的舞台经验磨练出来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看完之后,刘恒不时地琢磨着他们的动作、唱腔、形体,自己一边模仿,一边比划,如痴如醉。
像很多传统文化的境遇一样,已经传承了600多年的昆曲这些年其实并不景气,也有不少演员因为各种原因而改行了,这些年轻人对昆曲的热爱和坚守就更让人觉得不易。从十几岁考进戏校,他们经历过很多孩子想象不到的艰苦,也感受过这个舞台巨大的魅力。戏,在他们心中是最美丽的梦想,在排练场摸爬滚打10多年,他们期盼的正是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
来源:京味儿
编辑:郭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