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经济发展现状(世界湾区经济第四极)

大湾区经济发展现状(世界湾区经济第四极)(1)

空间的力量

一个媲美世界三大湾区的超级空间

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全球6 0 %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 5 %的大城市、7 0 %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 0公里以内的湾区。海湾一隅,正迸发巨大的能量。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被公认为国际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则被认为是世界湾区经济的“第四极”,它在经济规模、交通条件、创新要素、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分工定位,也描摹了粤港澳三地在产业、科技、教育和人才等方面合作的蓝图,从而解答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应该如何合作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创新驱动注入“能量”,更为其指明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路线。

对于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要借鉴三大国际知名湾区的发展经验,还要看到自身的独特优势,这包含了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制度优势。在《纲要》愿景图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将释放更大潜力,成为超越其他国际湾区的“超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出台,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媲美三大国际知名湾区的经济规模,《纲要》的出台,则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继续提升发展质量的具体愿景和路线图。在《纲要》的指引下,粤港澳合作将释放更大的潜力、粤港澳大湾区将迸发更大的活力,建设成为“超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基础

《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基本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全面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与目标对应的是《纲要》的规划背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 .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与三大国际知名湾区相比,有着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和庞大人口。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粤港澳大湾区G D P达1.6万亿美元,接近东京湾区(1.77万亿美元)与纽约湾区(1.72万亿美元),超过旧金山湾区(0.88万亿美元)。广东省社科院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及空港数量均超过三大国际知名湾区。

“在人口、G D P及交通设施密度等指标上,粤港澳大湾区已可媲美三大国际知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意味着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关于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纲要》划定的关键词是“宜居宜业宜游”,具体来说包含了区域协调发展、创新资源聚集、要素高效流动、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美等方面愿景,集中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现阶段的努力方向。

对标一流湾区

形成未来发展“路线图”

到20 35年,大湾区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陈鸿宇指出,三大国际知名湾区本来就是科创中心,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需围绕创新驱动来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纲要》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制度性安排,比如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有助于进一步聚集资金和人才。”陈鸿宇表示。

《纲要》提到,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因此,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愿景也包含粤港澳大湾区内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刘江华表示,在促进要素高效流动方面,《纲要》已经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期待更多实施细则出台。

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目标。为此,《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陈鸿宇认为,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将有助于资源更高效配置,避免不必要竞争。《纲要》也提到城市间合作的办法和措施,如在珠三角九市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通过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紧密合作,香港雄厚的科研实力、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刘江华表示。

粤港澳合作

优势叠加将释放更大潜力

全面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已有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具备独特的优势与竞争力。“中国市场的庞大潜力,粤港澳大湾区消费群体,以及这些群体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集科技研发基地、科研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地及消费市场于一身。“香港可以发挥内地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国际化配置优势,深圳发挥应用技术研发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率的提升,打造中国版硅谷。”

“在全国范围内,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能力最强、也是创新实践最充分的地区之一。相比三大国际知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坚实的产业依托———它的实体经济是比较强的。”陈鸿宇认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了纽约、东京、旧金山三大湾区的功能。“纽约湾区是金融中心,香港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东京湾区拥有先进的制造业,深圳、东莞、惠州等周边地区也有全球最好的制造业平台;旧金山湾区是科研湾区,而深圳是全世界最有创新能力的城市之一。”

与三大国际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特点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这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更广阔的制度创新空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此前接受南都专访时就表示,三大国际知名湾区的制度已基本成熟,而粤港澳大湾区还处于起步期,有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深圳特区的制度创新能力不比其他地方差,而港澳又有自己的制度体系,不同制度之间的碰撞一定能产生火花,驱动创新。”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政府原参事梁桂全也认为,“两种制度”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点与优势。“在维护好‘两制’差异的前提下,结合‘两制’各自优势可能产生‘第三种优势’,即一种全新、巧妙而特殊的制度安排。”

看《纲要》

A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B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