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专业选科要求(90年代众多状元填报生命科学专业)

关于生物类专业,先给出结论:生物不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

什么意思?如果你是一个希望大学毕业后能找一份好工作,自此步入正轨一步步成家立业

过上悠游自在的中产阶级生活的人,生物不适合你。能学到专业技能的工科专业是更好的选

择。那什么样的人适合选择生物?

1、立志于科研者。

2、有志于创业者。

但这两种选择在现阶段的生物行业,从世俗的意义上说,风险巨大。

下面给出就业与创业环境的分析,不包括科研。

生命科学专业选科要求(90年代众多状元填报生命科学专业)(1)

生命科学专业曾是90年代高考状元热衷的专业


  1. 现阶段我国生物行业发展受限。大家都知道,生物产业是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

那到底什么是朝阳产业?以基础科研为主,相关工业产业不发达。这意味着就业市场上职

位的稀有,也意味着创业市场上机会的丰饶。好工作少是肯定的。可惜的是,在生物行业里,

特别是生物医药,没有强大科研能力的基础,你基本上什么新机会也看不到,是不可能成为

行业领头者的。科研能力,是发展的关键。而科研投入风险巨大。很多时候,巨大的科研投

入不会带来任何产出,会给企业带来重大负担。强大的科研能力要求巨大的科研投入,只有

这样才能够抢在最前面发现机会。那如何支撑巨大科研投入?

1、雄厚的资金基础。

2、优越的金融环境。

在我国,可以称得上资金雄厚的企业少之又少,愿意出钱搞科研的更是凤毛麟角(忽略华源等国有企业,华大基因可以算一个,但它也是每年都会有国家拨款的),只有各大著名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科院有大量资本投入研发工作。而这些科研机构的重点是搞科研发文章,他们的研究方向与可资本化的生物技术有较大的脱节。

而我国的金融环境一向遭人诟病,中小企业融资难,不知道喊了多久。而近年来兴起的风险投资行业则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初创企业的融资环境。但是,那些风投是“从互联网来,

到互联网去”的,眼里的热点基本都是互联网行业,如“一起唱”这样的 o2o 行业、“脸萌”之类的热门 app。IDG 创始人,中国风投之父熊晓鸽,把向生物科技行业的投资定位为继互联网行业冷却之后的备选方案。可以预见的是,生物产业成为下一个风投热点还需要很长时间。

相比之下,美国环境则好的很多。罗氏、葛兰素史克、拜耳、辉瑞等一系列依靠化学制药发家的巨型药物医疗企业纷纷通过收购新兴生物公司、成立科研机构来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而这些新兴的生物公司大部分都是采取教授型企业家创业 风投融资的形式。而这些东西,都是硬件,中国的生物行业很难从美国那里把企业模式学过来。即缺乏雄厚的资金基础,又没有优越的金融环境,还难以实行“拿来主义”,如果不改变,中国生物行业发展难以让人满意。


2.生物行业结构特性导致“好工作”数量偏少。生物行业中智力资源集中度极高,对下层人员的智力资源要求偏低,机械性重复操作较多。

做过科研的同学们可能有所体会,很多时候你并不明白所谓的实验步骤到底是怎么设计的,原理是什么,只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有些时候的实验,则是“看运气”,重复多次操作才能得出满意结果。

可以这么说,生物行业的知识资源都集中在顶层少数人手里。由 BOSS 确定研究方向,思考设计出实验步骤。之后的执行操作,交给底层来完成。一个清北研究生和一个高中毕业生,只要熟悉了实验操作规范,在执行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在没有科研机构的国内企业里,更是如此。需要大量智力资源的,只有上层少数几个位置。这也就是大量国内生物行业小企业并不欢迎 985 高校生物专业毕业生的原因之一。这种特点不利于高学历就业者就业,却对创业者来说,有特殊的优势。

1、对人才的需求减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创业者闹出——“项目都准备好了,就差一个程序员了。”——这个互联网业常见的笑话了。

2、人力工资支出减低。高中毕业生给点饭钱就不错了。比如国内较强的华大基因,因招收大量低学历人才,得到了“生物行业的富士康”的“美誉”。

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泡沫导致生物行业人才供大于求,不过未来会得到缓解。

上述两点导致生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少。而不幸的是,由于十多年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导致的“生物热”——生物学一度成为最热门学科,使得该行业人才供应过度增加。供大于求,使得找工作更为不易。大量中国学生旅美留学学习生物 phd,甚至导致美国也出现了生物人才供大于求的状况,产生了“十年博后”的传说(很不幸以在美国都是以低端人才为主,熬出头的很少,不过都混得不错)。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当初将“人类基因组计划”推到中国的人正是华大基因某大牛,他因此获取大量经费,之后创业成功。对于当初席卷中国的“生物热”,他算是"功不可没"。

不过,我们也不能指责他什么。毕竟他是一位拥有敏锐嗅觉的科学家型商人,他拥有他人无法企及的视野与格局,他看到了机会并抓住了它,虽然这让中国的生物行业产生了泡沫。

那些不经思考,盲从生物热的人们,现在过得不好也只能怪自己。

最近几年,生物测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人才需求应会增加。这得归功于 illumina公司。他们推出的 2.5 代测序仪据说有望将个人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 1000 美元。(测序成本1000 美元,但其中的分析成本可比这个要多)。如果测序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成本进一步降低,能够将个人基因组测序纳入医院常规检查项目,那么整个生物医疗服务市场将会出现一次井喷式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人才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供大于求的场面将得到一定改善。

可以这么说,现状完全不利于就业,但略微有利于创业。现在来看,国内已经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生物小企业。

这些企业大多是走试剂供应、仪器服务等低门槛低技术的路线,不需要多少人才。不能去那种地方就业,但可以自己去创一个这样的公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