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人如何通过诗词穿越玉门关(你去过玉门关吗)

#创作挑战赛#唐诗声里话玉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首《凉州词》传唱了上千年,遥远的戈壁荒滩上一座关隘的名字,就这样载入了史册丹青之中。几乎所有人想到玉门关,都会想到这首诗,它是那样脍炙人口,我们就是从这首诗中牢牢记住了玉门关。

玉门关,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这里是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是标准的国门前哨了。这里曾经是武士林立,人喊马嘶,这里曾有驼铃悠悠,商旅云集。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玉门关远不仅仅是一座关城那么简单,它的象征意义甚至更超越了它的现实意义。于离家在外的征人商旅来说,它是家国故土的象征,望到了玉门关也就是越近了家乡。那个投笔从戎的班定远,几十年呕心沥血经营西域,西北的风沙几乎陪伴了他的一生,当他70多岁的时候,怀念故土,希望能够叶落归根。因此他上书汉武帝,在奏表中他说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可见当时的人们是把玉门关视为家乡的象征的。就连京剧中也唱到,“昭君出玉门,生是他邦人。”离了玉门关,也就算是真正抛别了故土。

对于有志于建功立业的昂藏男儿来说,玉门关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得筹凌云壮志的热血战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跃马天山,驱除敌寇,渴饮刀头血,睡卧马鞍心,多少的壮怀激烈,震撼人心。

而对于闺中少妇白发翁媪来说,玉门关则是他们牵肠挂肚、梦萦魂牵的地方,戍边的夫婿,征战的儿郎,分割千里,相见无期,多少离愁别绪,多少相思如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玉门关,这个流传了千古的名字,它早已超越了一城一池的作用,也许现在你看到的只是戈壁荒漠上,一座黄土堆就的废弃土台,它甚至连一丝曾经的影子都不曾留下,但是千百年来,在无数人的心中,它始终巍巍屹立,从不曾暗淡了光辉。

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曾让我热血沸腾。“2000多年后的今天,据说有人曾经在风清月静的晚上,于苍狼的呼叫声中,听到过夹杂其间的低沉的、相互传呼的男声和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车马轰鸣之声。这或许是当年汉朝兵士们在这片苍茫的戈壁上留下来的生命信息;或许是旷达的荒原对于远古音效记录后的回放,用声音这种物理形式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使得我们与古人有了一次沟通。”

不管是否真的发生过这种事情,但是玉门关的荒原上确实留下了无数记忆的碎片。“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扬鞭策马,征战沙场的男儿们,用生命与鲜血写就一曲边塞史诗,而他们甚至没有留下一座荒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一片清冷月色,曾照过汉家宫阙;那一座荒凉的古城,承载了无尽的辉煌,如今月依旧,城宛然,而作为历史主角的人们,却早已灰飞烟灭,飘散在苍茫的荒原之中。

那么,你还能说它仅仅是一座荒城吗?

趣谈古人如何通过诗词穿越玉门关(你去过玉门关吗)(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