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经典爽到爆的复仇电影(就算再冷血的人也能被这片看哭)
文:点点
2010年,纪录片电影《被遗忘的时光》于台湾上映,用最不讨喜老人题材拿到最高票房,成为台湾当年最受观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
故事聚焦于身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群体,记录其患病后状况百出的生活状态。不煽情、不教化,在最冷静的镜头中给予观众思考。
台北,某疗养院。
住在这里的,全都是身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不记得自己叫什么,也不记得自己为什么在这里。
对于他们而言,每一天都是新生的一天,每一个人都是新认识的朋友。苍老身体里住进孩童的灵魂,经常做出一些让医护人员啼笑皆非的事情。
其中,名为良文的老爷爷最让人头疼:年轻时,他脾气暴躁,经常责骂妻子和孩子,导致生病也没有人照顾。
患上阿兹海默症之后,他的脾气也没有得到改善,固执己见,只相信自己看见的事情。
良文老爷爷胃口很大,每次吃饭都要吃两碗,却又总是忘记自己已经吃了两碗。
为避免老爷爷眼馋其他病人的食物,医护人员只好安排他最后一个吃饭。心酸又好笑,给人的感觉特别复杂。
61岁的珍景老奶奶就截然相反了。
阿兹海默症并没有让她对生活失望,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即使什么也不记得,也微笑面对这一切。
年纪使然,珍景老奶奶经常听不清医护人员说的话,把“叙叙旧”听成“睡睡觉”、“你现在有空”听成“三角裤”,特别有意思。
对于珍景老奶奶而言,人生中最不能忘记的是女儿和丈夫。
即使记忆障碍,珍景老奶奶也一直把女儿挂在嘴边:“你看见小洁了吗?”“小洁今天怎么没有来看我?”
镜头一转,画面中出现老奶奶的女儿。女儿从始至终都陪着母亲,却始终无法击败沉重的疾病,让母亲真正清醒过来…
《被遗忘的时光》采用完全纪实的手法。深入台北疗养院,如实记录患病老人们的生活。不存在任何剧本剪辑,所有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
观众由此看见:身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们变成小孩,丢三落四,不记得上一秒做过什么,下一秒应该做什么。
年轻的时候,老人辛苦将孩子拉扯长大。年老患病后,老人和孩子的身份颠倒过来,孩子抓住一切空闲时间,来疗养院陪父母。
基于生活而拍摄,给予观众浓厚的现实感。
因为身患阿兹海默症,老人陆陆续续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健忘、焦躁、无故哭泣是最容易处理的简单事项。真正让孩子们头疼的,是老人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病的情况。
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老人是因为身患阿兹海默症而走失。导演尖锐将这一现场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此给予观众启迪。
豆瓣上,《被遗忘的时光》评分高达9.4,绝大部分打出5星满分好评。
观众表示:“如果有一天我老了,希望我也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地对待。那些美好的回忆,如果我忘了,希望你能够记得。”
描绘阿兹海默症患者生活状态仅仅只是影片的第一层意义。在这一段落的描述之外,导演还透过阿兹海默症这一疾病揭露了一些属于现实的问题。
患病老人中,有一名前国民党老爷爷。战争时,他逃亡台湾,战战兢兢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患病让他深陷被害妄想症,只要周围有一点点动静,他就会风声鹤唳,立马变得紧张起来。
从这位老爷爷的故事出发,导演抛出沉重的、对于战争的反思。
除却患病的老人之外,前来疗养院陪伴老人的孩子们也是影片的重要主角之一。寸步不离跟着父母,生怕他们出任何闪失。
“你教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你抚养我成人,我将用余下所有的时光照顾你,即使你身患重病,也不会选择放弃。”
一点一点,描绘出独属于亲人之间的温柔和美好,让观众看见珍贵的爱意。
镜头冷静,忠于记录,还原现实。
这一拍摄手法给予《被遗忘的时光》最深厚的社会意义,让大众关注到这一艰难的群体,成为难得一见的人文现实主义纪录佳作。
故事中温柔亲情的描绘更是让观众感同身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父母健康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表达自己的爱意。
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父母患病后后悔莫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