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中国,但凡成年人都知道的一道经典语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根本,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
在我们传承民俗文化、发扬民俗文化、探究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传统民俗文化被误解。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探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实含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孝的本质、孝的目的、意义和境界。
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圣人的寥寥数语,道明了孝的本质、目的、以及意义。
孝道的本质:“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孝的本质在于仁德。
一个遵从孝道的人,一定是个有仁德的人。一个没有仁德的人,一定不会遵从孝道。由此可知,一个内心没有仁德的人,其无论对父母和先人表现的多么孝敬,如给父母拜寿、祭祖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是说,遵从孝道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生,如果身体受到毁伤,会令父母伤心难过。因此,人们爱惜身体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保护这个皮囊,而是在于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进一步说,就是要自重自爱,不能邪淫,不能违法犯罪等等。
孝道的目的: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就是说,遵从孝道在于使自己成为有道德、被后人所学习和效仿的圣贤,这样也等于彰显了父母的德行,这才是孝的最终目的。通过这个道理也可以得知,一个人如果败道伤德、违法犯罪、臭名昭著,其无论把父母照顾和奉养的多么好,给先人的坟墓修的多么豪华,也不能算做孝。
孝道的意义:孝的意义在于“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人无德不立,一个人能够仁德居心,遵从孝道,在家庭就能够爱护家人、孝养父母,而不会成为不孝的逆子。在工作中就能够尽职尽责、忠义行事,而不会成为自私自利、贪赃枉法、堕落腐化。对于自身,则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圣贤君子,而不会成为只知吃喝享乐、危害社会的败类。
孝道的境界:因为每个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层次也不尽相同,对此,孔子在《孝经》中将孝道分为四种,即“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圣人之孝是以仁慈博爱,造福天下所有众生为孝道的;作为普通百姓,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乐,以孝养父母为孝道的。
尽管每个人的境界和志向不同,遵从孝道的方式不同,但是孝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去除私欲,顺乎天理。因为一个人若是不能克制和去除私欲,即使是庶人之孝也是难以做到的。
君子所遵从的孝道,并非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人,而是心怀天下,仁慈博爱,把天下所有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因为这种孝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加的仁慈和博爱,而不会变得自私和狭隘,所以君子之孝是大孝。
如果人人遵从这样的孝道,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就不会再有战争和矛盾冲突,如此天下一家,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反之,如果人们失之仁德,以孝道做幌子用以维护某种狭隘的私利,那么,这种孝道就违背了圣人的思想,此不仅不能称为孝,反而是一种罪恶。
综上所述,孝道实是个人立身处世、成圣成贤的基础,也是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
下面进入今天的重点,探讨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实含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经过资料考证,这段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
《孟子·离娄上》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循守后辈之责为大。”也就是说,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辈的责任。
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才将“无后为大”曲解成为: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孝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了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这种脱离仁德——孝的本质,以形式论断孝道的错误诠释,导致许多人误认为不结婚、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这种逻辑,一个人无论是地痞流氓,还是骗子无赖,只要给他爹妈生个娃,就算是大孝了吗?这显然与孔夫子“去除人欲,顺乎天理”、“三纲五常”的精神思想是相违背的,也是说不通的。
如果人们非要依文解义,从形式上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无后为大”,是指没有后德,不能被后人所尊重、学习和效法。
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精髓中的精髓,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