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演讲(百岁老兵魏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魏克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王京雪摄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王京雪)7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百岁老兵魏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报道。
自打81岁开始练字,老兵魏克常以书法抒发感情,例如: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写了一幅“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罪责意味着重犯。”十九大召开时,他写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他写的是“听党指挥跟党走,理想信念永不改。”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走进书房拿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高高举起,展示给我们看。
他真不像99岁的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笑声爽朗,见到他的人,很容易想起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穿上那套精心保存的灰军装,魏克将双手背到身后,挺起了胸膛——就在这一刻,随和爱笑的老人并不高大的身姿突然生出一种气势,那是独属于老兵们的气宇轩昂。
2015年,95岁的魏克以八路军老战士的身份从成都到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他就是穿着这套军装,坐在抗战老兵方队第一辆车的第四排,向人们挥手、敬礼。
“这是党、国家和人民给予我一生的荣誉。”魏克说。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客厅里最引人注目的一幅书法,那是他概括、写下的“我的一生”:“七十风云见高低,八十晨跑六公里,九十电脑写文章,百岁回望换天地。”
(小标题)七十风云见高低
1920年11月,魏克出生于山东济南,受地下党员胞兄魏麟甫的影响,1938年5月,18岁的魏克参加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后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一直在泰西地区坚持抗战,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又先后参加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950年,魏克所在的解放军第18军接到进军西藏的任务,魏克随军前往西藏,在那里一待20年,参加了昌都战役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并以中共达孜县委第一书记等身份参与了甘丹寺和达孜县的民主改革。
从泰山、太行山到喜马拉雅山,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解放西藏,从炮火连天到和平岁月,从18岁到99岁……一路走来,魏克是很有资格说一句“风云见高低”的人,而他也是少有的将几十载风云变幻一一记录下来的人。
1938年至今,魏克写了整整81年日记,“开始是为提高文化水平,我小学都没毕业,没办法嘛。”如今,这些战时装在炮弹箱,后来装进铁皮箱,现在装在纸盒子里的一摞摞日记本,都成了人们了解历史、回顾党和人民奋斗历程的真实物证。曾有战友忘记自己是哪天到的西藏、哪天参加了什么重要行动、说过什么话,从魏克的日记里找到了确切的时间与事项记录。
相较于人们可以想见的魏克跌宕起伏的戎马生涯,他的日记写得冷静而自持,多是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平铺直叙。
“我们在山上看到山下村庄里,到处燃起了大火,人的嘈杂声、牲畜的嘶叫声、枪炮声乱成一团,情况非常严重,我们经过了两天一夜的作战和行军,疲惫不堪,行军非常缓慢。”
“我们牺牲了六位战友,八人负伤,副指导员刘歧和青年文化干事王委同志也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隋长文县长手上负了伤,失散了许多同志。”
“155团3营在生达山遭遇大风雪,全营450人,冻死1人,冻伤7人,雪盲150人,大家在雪地里断粮情况下跋涉了3天于20日晨赶到昌地。”
“1955年2月18日,我去重庆西南军区开青年部长会议时,在成都第一次见到四岁的儿子魏国,他对完全陌生的爸爸,不叫爸爸,只叫解放军叔叔。”
“不管我们到哪一家,房东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吃,把最好的被褥给我们用,这种军民一家鱼水深情,使我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们靠的是军民团结,军政团结,艰苦奋斗,终于战胜了这一艰难岁月。”
……
在这些简单文字背后,人们不难感受到曾经的艰辛困苦、惊心动魄,也更能体会一位久经战场的老战士最真实的感触与思考。
魏克的日记里没有多少跟他本人有关的故事,但他很爱讲一桩“一袋糌粑三代情”的部队往事。
那是1950年10月,他所在队伍在解放昌都的行军中吃完了所有粮食,只能靠汤水、野菜充饥,3个饥肠辘辘的战士被派去买粮食,什么也没买到,却在归队路上捡到一个装着糌粑的皮口袋。
“一个战士说这够我们全班吃一天的,追敌人就更有劲了,另一个说这肯定是藏族群众丢的,应该还给失主,那个争辩说我们吃了也是为了给老百姓消灭敌人,这个说越是艰苦越是考验我们政策纪律观念的时候,三个人最后达成一致,要遵守党的政策,宁愿饿断肠,不拿群众一粒粮,他们等到天黑等到一个骑马回来找皮口袋的藏族老百姓。后来过了很多年,2007年,有报纸登了一篇文章,写一个藏族商人讲自己爷爷丢过一牛皮口袋糌粑被3个解放军战士捡到、归还的故事,原来当时那个藏胞一直忘不了这件事,讲给儿子听,他儿子又讲给孙子,祖祖辈辈都不忘这种恩情。这就像毛主席说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小标题)八十晨跑六公里,九十电脑写文章
“什么事都是坚持下来就会有成绩,不干就不干,干就持之以恒。像我写日记,行军时,一到地方我就先写日记再干别的,晚上没灯,就在月光雪光下趴在膝盖上写。再比如跑步,我从53岁到83岁,每天都跑6公里。”魏克说。
1973年,魏克在医院体检时,检查出了心脏病,“我不大服气,去上海换了家医院检查,又说是颈椎的问题。”医生说要注意锻炼,魏克回家就开始每早穿着短裤背心出门跑步,一跑跑了30年。
“夏天一身水,冬天一身汗,有年冬天在北京,零下11℃,外面下雪,我也是早上穿背心短裤上街跑步,跑完又一身汗。”后来腿脚不那么方便了,魏克就将跑步改为下楼走步。
他极少用年龄衡量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1992年,82岁的魏克决心学电脑,他想把自己的日记整理、打印出来,给国家和后人多留下点东西。他不认识英文字母也不会汉语拼音,年龄又这么大,儿媳妇劝他去外面找打印店,但他嫌打印店打文稿既慢又不方便,还是想“自力更生”,于是开始跟着孙女婷婷学打字。
“遇到困难,要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向人学习。我学会电脑后,感觉年轻了,头脑也灵活了。”他为此写了首打油诗,今天还挂在家里客厅的墙上:“耄耋之年不言老,拜师婷孙学电脑,留下一生风云录,权作身后传家宝。”
现在,魏克在电脑上看新闻、听歌曲、网购、投稿……他把自己数百万字的日记输入电脑,并在此基础上写作文章和书稿。到2015年,魏克已写作500多万字,出版了《留在雪域高原的脚印》《方寸西藏》《情凝雪域》《决战前后》《进军西藏日记》《民主改革日记》6部书籍。
“多用脑、勤思考、著书看报打电脑”,魏克说,他的健康之道一半在于身体,一半在于头脑。
他一辈子都是个热衷学习的人。在1952年3月的一则日记中,魏克给自己列出了这样的学习计划:“共产主义自修6周,共产党的历史自修10周,党员修养8周,共计半年。文化学习以两个月自学造句、修辞、标点、符号,三四个月学习写作,五六个月学习写新闻通讯。”“每天学习、办公、课外活动,星期三、星期六学习文化,星期一、二、四、五理论自修……每月总结和检讨执行情况。”
这一天,他随军翻越了海拔5300米的雪山,行军120里路。
(小标题)百岁回望换天地
魏克给自己写过一幅字:“战争岁月出生入死无怨无悔,西藏日夜艰难困苦任劳任怨,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宜福宜寿。”
岁至期颐,回望百年时光,他还是会时常想起当年在战场上的情景,想起在西藏度过的日子,然后看看今朝,用最平淡也最满足的语气叹一句“现在好了。”
“现在好了”,他曾写下这样的抗战寄语:“想都不敢想的梦想成真了,我为祖国感到光荣和自豪。中国现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中华民族英明的领路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祖国的今天,我们要永远忠于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现在好了”,他感叹现在的年轻人都有知识有文化,不像他那个年代。“现在有本事的人很多”,对年轻人,他想提的要求只有一句:“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他记得这是1953年毛主席接见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对青年们说的话,这也是他自己这辈子颇有心得的一句话,“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老八路里,像我这样在这个年纪一直能写书写日记的也不多了。”
魏克的最新作品是已经完稿的《百岁回望》,他打算在今年年底过99岁生日时出版这本书,随后,将自己的所有日记捐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这是他计划出版的最后一部书稿,要写的回忆大抵都已写完,余下的只有对未来的祝福与期盼:“我100岁的时候,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是改天换地。”(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