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选修二体液调节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高三生物必修三复习专题共25个专题,如果需要打包下载的请按下面步骤进行:
学习导读
学习准备
1.体液调节是指________________等化学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___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2.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________________系统,只有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方式。人和高等动物体内,有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两种调节方式。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4.人体内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 (尤其以 和 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 、 ,其次还有 、 和 。
5.人体内水盐调节是由多种 和 协调作用的,感受器是 ,调节中枢在 ,主要调节激素是 。
6.抗利尿激素是由 产生,由 释放的,主要作用是 。
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 和 双重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的协调,使各种活动才能协调一致。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不少 本身受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可以把体液调节看作神经调节的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 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破疑解难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只有体液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2.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作用迅速、短暂、比较准确,但是比较局限。体液调节则是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调节方式。作用比较缓慢、比较长、比较广泛。
3.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反过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4.二者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两种调节方式使生命活动协凋一致,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都是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相应的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反应,只是前者借助的是递质,后者主要是借助激素。
二.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分析
1.两者的调节都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作用。两者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2.体温调节中,下丘脑感受到体温不正常(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的信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调节相应腺体或器官减少或增加产热量,使体温恢复正常。
3.水盐调节中,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维持了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经典例题
例1:在稳态的平衡调节中,下丘脑不参与的是
A.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B.体温的调节
C.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
D.血糖的调节
解析:考查下丘脑的作用。下丘脑中有与体温调节的有关的神经中枢,有血糖调节中枢,也有与水和无机盐调节有关的中枢。二氧化碳的调节与呼吸过程有关,呼吸运动的调节中枢在脑干。
答案:C
例2: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意味着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机体的产热量少于散热量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
解析: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般保持在37℃左右。正常情况下,体温上下波动不会超过1℃,是通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多少来维持的。实际体温的稳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答案:D
例3: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解析:水的稳态是体内水的相对含量相对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准的。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摄入的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当机体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C
实践探究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无直接关系
B.体液调节在某种情况下可看成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C.神经调节某种情况下可看成体液调节的一个环节
D.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只受神经或体液的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这时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
3.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D.性行为的形成主要由性激素调控
4. 以下情况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如何变化?
①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物质交换
②饮水不足
③吃的食物过咸
达标测评
1.人体血液中各种激素的含量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正常水平上,通过下列哪项实现的
A.激素间的协同作用
B.激素间的拮抗作用
C.神经---体液调节
D.反馈调节
2.下列哪项不是神经调节的特点
A.迅速 B.准确、比较局限
C.较广泛 D.短暂
3. 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4.当一个人突然遇到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立即上升,使机体产生多种生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机体的一种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肾上腺素迅速分泌,可促使血糖升高和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
C.肾上腺素能迅速分泌,因为肾上腺是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D.此过程充分体现了神经调节的主导地位
5.当一场足球比赛进行到最后阶段时,球迷朋友经常会发现,少数运动员因下肢肌肉发生抽搐而被抬下绿茵场,这是由于随着大量出汗而向体外排出了过量的
A.水 B.钙盐
C.钠盐 D.尿素
6.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混入一部分
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7.骨骼肌不由自主战栗,是什么环境下的什么反应
A.寒冷,散热 B.寒冷,产热
C.炎热,散热 D.炎热,产热
8.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A.下丘脑和下丘脑 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口腔上皮细胞和下丘脑
9.下列关于抗利尿素分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喝水多,抗利尿素分泌多
B.喝水少,抗利尿素分泌多
C.喝水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少
D.出汗多,抗利尿素分泌少
10.机体保持水平衡的排水途径主要是
A.由皮肤排出 B.由肾排出
C.由肺排除 D.由大肠排出
11.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有关联系。请分析说明:
(1)①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⑦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
(2)当激素增多时,③和④都将减少,这种作用叫做____ __。
(3)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_____________ ________;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12.下图表示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发生的主要变化。请分析回答:
(1)皮肤出现上述反应的意义是_______ ________。
(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 __ ___。
(3)体温平衡调节除有激素参与外,还有_______________途径。
(4)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说明_______ ________。
(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6℃,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______ 散热总量(在">"、"<"或"="中选择)。 图2-15
(6)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 。
13.(2008高考广东生物)35.(8分)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兔水盐代谢调节的实验,以下为实验报告,请予以完善。
实验名称 兔的水盐代谢调节
(1) 材料与方法
(1)家兔12只,2.5 kg/只,随机分为3组(甲、乙及丙组),每组4只。
(2)对甲组兔静脉滴注1.5%NaCl溶液,乙组滴注0.9%,NaCl溶液,丙组滴注蒸馏水,滴注量均为200 ml,0.5 h滴定。
(3)从滴注开始收集测定2h内兔的尿液量.
(2) 结果与分析
(1)甲、乙、丙三组兔平均尿量比较:
(2)原因:
(3) 讨论
(1) 实验设计时每组兔能否只用1只?为什么?
(2) 有人认为需要增加1组兔才能使本实验设计更为完善。你认为对该组兔最有必要作何实验处理?为什么?
课外阅读
一些常见毒品及对人体的危害
第3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PAGE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