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马牛不相及的来源及意义(风马牛不相及的由来)

风马牛不相及的来源及意义(风马牛不相及的由来)(1)

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生活中常常用到。但若问其来历,或许了解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个成语实在很古老。况且,对其确切涵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要探究其确切涵义,须先找到它的源头。

请看下列典籍中的两段文字: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传·僖公四年》)

马牛其风,臣妾逋逃,无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尚书·费誓》)

从这里的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找到“风马牛不相及”这一成语的由来了。诠释这一成语应该抓住两个关键字,一个是风,一个是及。

先看风字,《尚书·费誓》中的风,郑玄的注释是:“走逸也。”《左传》中的风字,东汉经学家服虔是这样解释的:“风,敖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尚书》称马牛其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益是未盖微事,言此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风训敖是正确的。《广雅·释言》、《释名》都说:“风,敖也。”朱骏声说:“风读为放,声之转也。”放,意味着脱离羁系,意味着散逸,郑玄说:“走逸也”,说得一点也不错。《孟子·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鸡犬之“放”即马牛之风,说的都是走逸。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晋中军风于泽。”句中的这个风,杜预是这样解释的:“牛马因风而走,皆失之。”这段文字何以跟牛马沾上了什么关系呢?这个风实际上就是《左传·僖公四年》中“风马牛”的风,同样应该训为放,意思是说晋中军失去控制了,散逸于泽。

风的意义为散逸,是因其读音曾与放相同,而不是从风字本身的意义引申出来的。风即放。把“风马牛”的风说成是“牝牡相诱”,则纯属臆说。

这个“及”字,很关键,对这个成语种种误解的根源就出在它身上。不知为何,以往的一些注家都想当然地把“马牛”看作“风”的主语。这样,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结果只能是越说越不通。及字在这个成语中的意义,《说文解字》已说得很明白:“及,逮也。从又从人。”“又”就是手。在商代甲骨文中,“及”就写成“ ”,像用手逮人,是一个会意字。“风马牛不相及”是说对逃逸的牛马不相逮获。“相”是就马牛的主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就牛马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楚子的那一番话是说齐、楚两国,一北一南,相距甚远,即使任何一方有马牛逃逸,也不会进入对方的地界,为对方所获。当然,这句话在楚子嘴里已经不是实指其事,而是一个成语了,只是用以表示齐楚之间无利害冲突。这个成语的意义在《尚书·费誓》中可以看得更清楚。马牛和臣妾并列正反映出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奴隶主眼里,臣妾不过是会说话的马牛。风犹逋逃,及即越逐。

这个古老的成语,两千多年来,本义湮灭。我们今天使用它时已不限于表示双方之间无利害冲突,而是用以泛指双方不相关联。

风马牛不相及的来源及意义(风马牛不相及的由来)(2)

风马牛不相及的来源及意义(风马牛不相及的由来)(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