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耻下问的故事(这个成语竟然与一位被史书抹杀的周天子有关)
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周携王吗?一个真正的周朝最后一任有实权的天子,一位被史书抹杀的周天子。
周携王(约前794年─前750年),周宣王次子,本名姬望,后世又称姬余、姬余臣(古“望”字字形为会意字,结构是一个高土堆上,立着一只眼睛往前看,会意为“望”,即远看、眺望之意。高土堆,字形类似尖顶谷仓,极易误读为古体“余”字;眼睛,目也,字形是臣的本体字。这就是后世将古“望”字误读为“余臣”二字或“馀”字的原因),西周末代王。 《莫氏族谱》:“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莫氏族谱》生平简介周幽王继位,为政昏虐,迫使弟兄宗族漫散各方,姬望东迁钜鹿(古钜鹿所指范围极大,约在今天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初封莫国(今河北省任丘县周边地区,都鄚阳城或望都县,鄚阳城即古颛顼城)。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一说名伯盘)为太子。废太子姬宜臼走西申,托庇于外祖父申侯。幽王欲成就太子伯服,出兵包围申国,强令交出废太子。申人不肯交出废太子,周幽王便与申国交战。申侯联合缯国、犬戎偷袭周幽王大军,幽王及太子伯服败死,郑桓公为护幽王亦力战死,周室灭亡。
烽火戏诸侯
犬戎大军焚烧、抢掠周朝京城镐京,杀贵族卿士大夫无数,虏王后褒姒北去。 战后,申侯等诸侯在申国共尊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但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废,其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已经丧失继承王位资格,所以九年之内诸侯们都不来朝贡他(《系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同时,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别名姬余、姬余臣)为周王,史称周携王。虢公翰一族也从此向东迁徙,立国于中山一带,以拱卫新成立的周王朝。从此,周朝二王并立。 周携王即位为王时已经二十多岁,政令不易为外臣操控,而周平王还是七八岁小孩,权臣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周携王当政年代,在河北、山西一带和揖北方少数民族,结好上古唐尧、虞舜遗族,南通荆楚,北结燕国,东联齐国,西善旧晋。外有王室支柱虢公翰的强力支持拱护,内有和揖百族的内政国策,所以政通人和,对邻近姬姓晋国更是不加防备。但晋文侯早有向北拓疆发展的野心,其东北方莫国的强大发展阻碍了晋国未来发展方向。周王姬望即位二十一年后,晋文侯趁姬望巡视虢地时,以姬望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袭杀之,终结二王并立局面。 晋文侯迎立周平王于少鄂,三年后东迁洛阳,从此开始东周时代。
战国楚简《系年》:“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周携王
周携王作为周幽王弟弟为何能够比周幽王的儿子更具有承继大统的合法性?无论是史记与当代的历史教科书都会写周平王东迁的故事,但周携王作为周幽王弟弟比周幽王的儿子更具有承继大统的合法性。第一、周幽王是死在犬戎,这话是没有错的,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历史没记载的事,那就是周幽王废申后,废太子宜臼,这导致申国的申侯为报私仇,诱使犬戎入侵,导致镐京被破,这时这位废太子已经失去了继承周天子的资格,第一、其母为废后,第二,其舅父引犬戎入侵,已经犯了大忌,第三、天下诸侯对于这位废太子早已不齿,甚是不满。
周平王
废太子不可立,那么谁可立呢?这时幽王的兄弟,莫侯姬余臣就成为了不二人选,幽王是长子,而莫侯则是庶子,但是本着立贤的准则,以北虢公瀚为首二十多个诸侯就准备立莫侯为天子,莫侯开始时退让,但是被劝说之后,在河北莫县登基为周天子,这时犬戎仍然没有退去,国人甚为忧虑。
周携王为王21年后,又为何必须死?大家都知道教科书上说平王东迁,郑国、秦国、晋国相伴左右,这里有一个错误,历史上杀死周携王是晋国没错,但是没有晋国一直都和周携王有着很好的关系的,而且一开始是支持周携王的,为何后来就杀掉周携王呢?
王位被废初,晋国并未拥护弑父杀弟的周平王。周携王治政二十一年,东土无战事,各族和平发展,其日益强大的国力却威胁到晋国向东北方向的拓疆发展。公元前750年(即周携王二十一年),晋文侯为排除拓疆障碍,趁周携王姬望巡视北地虢族时,以姬望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袭杀之,进而派兵攻打莫国都城,鄚阳城由此毁于战火。 袭杀周携王,迎立周平王,确立天子正统,晋文侯由此获得拥立周平王的投名状,“晋人焉始启于京师”。周平王得知晋文侯袭杀周携王,欢喜不已,立刻挥笔写下《文侯之命》表彰晋文侯功绩。周平王在册命的结尾处肉麻的写道:“族父义和啊!您能够光耀您英明的祖先唐叔……继承和发扬文王和武王的美德。您很伟大,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您保卫了我。像您这样的前辈是值得敬重的,我很赞美!”原因有二:一、晋国是有着土地欲望很强封国,一直都对土地抱有极大兴趣,你周携王从来都是以小钱钱、礼物送我,为何不给我土地呢?你看人家平王多大的赏赐啊。二是晋国对于北方向来比较渴望,更况且周室已经崩塌,为何不扶持一位可以操纵,而不是一个操纵不了的呢?还有一句就是周携王所在的地方刚好挡在晋国前面的,这下一来,晋国就没有理由不杀周携王啊。
晋文侯
在成周这一边,平王这位仁兄也考虑剪除周携王的问题,他的舅父是灭亡周室的凶手,为一己私仇,引来外敌入侵,导致西周王朝的灭亡,这一点上,平王就缺乏继承周天子的资格,历史上平王是在申国地面上继位的,拥立的有许国,鲁国还有他的舅父申国,而秦国、齐国、晋国、郑国这时则是承认周携王的,本来周携王是有解决掉平王的,但是局面随即一转,平王代表申国承诺土地赐予,第一、原来宗周的土地给秦国,第二,如果晋国灭掉周携王,那么周携王的土地全赐予晋国,第三,郑武公被封为司徒,辅助朝政。这样一来原来支持周携王的大诸侯都转而支持了平王。
周携王之死标志着什么?而这时的周携王并不知道,一个阴谋已经悄悄降临,周携王这个谥号是恶谥,在楚人的史书《系年》中则是称他为周惠王,一个贤明的周天子,一个志在重建西周强盛基业的周天子,在最后关头,依旧信任晋国,他的梦想被现实打断,他的强盛之梦在时代浪潮下彻底破碎,西元前750年,周平王20年,周携王21年,晋文侯破莫城,杀死了周朝最后的中兴之君周携王,作为宣王的儿子他不愧为一代周天子,在那个时代他是每一个周人心中的寄托,死去档口宣布了周朝的衰落与礼崩乐坏的春秋来临,自此以后周天子就成为一个彻底的摆设,无论是齐桓公还是晋文公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利用周室,达到尊王攘夷的目的,这一切随着西元前256年,周赦王五十六年,秦昭襄王28年那一天的周朝灭亡彻底化为云烟,曾经繁盛的周朝,随着东周建立,彻底不复存在,我悲的是周携王的梦、志,我恨的是郑、秦、晋等国的忘恩负义,周携王死后,周携王的存在证据被彻底抹去,周携王功绩被恶意去除,这一切来源于一位的弑君篡位的周平王之手,他的舅父为了报杀妹之仇,恶意引来犬戎入侵,镐京变成废墟,而犬戎的退去却是周携王的努力与拼杀,政治成为影响历史最重要一种手段,从商汤灭夏,到周武偷袭商朝,这无疑不证明着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逸周书·谥法》:怠政外交曰携。周平王以姬望不拥护自己为王、坐看周室衰微曰怠政,以结交外族称王为外交,赐恶谥“携王”,故又史称“携惠王”。周平王抹杀一切周携王年号、史事,将周携王当政年代史事记入自家年号,故正史无记周携王姬望历史,不知姬望立都于何处,西周末年钜鹿至环渤海一带势力更是一切空白。一个人的死去不是大事,如果这个人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话,那么就是一件无法被抹杀的存在的历史。世上有了光明,就有黑暗,法家曾说:黑暗为人之本性,恶也是人之本性,有善就有恶,存在的一切东西都有其善恶本身,这一切都曾经存在过。
“讳莫如深”这个成语就与周携王的莫国有关,及携王为何消失于史册?周携王死后,其势力分解为多个国家,现知名字的就有近十个国家。但周平王极力掩盖历史真相,正统史书不记周携王史事,世人对周携王莫国之事讳“莫”如深。“讳莫如深”这个成语就与周携王的莫国有关。且莫字字义也从周携王的莫国开始发生了转变。历史资料的缺失,导致今人对西周末年从钜鹿到渤海湾一带地区势力全部空白。 周平王结交外敌犬戎、弑父杀弟、灭亡周室的罪行,治政期间为保王位向秦、郑、晋等国送出大量周土,以致周朝国力、疆域大失,是典型的卖国求荣君主。晋文侯杀周携王之事极其重大,周人史官绝口不提;向来重视史事记述的鲁国史官也绝口不提;讲究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孔子,作《春秋》也绝口不提。显然,周平王对这丑事或曾下过封口令,销毁一切历史证据。又或者,表面讲究仁义道德的中原华夏各国自感理亏,自动封口。只有僻处南蛮的荆楚史官,后期三家分晋而崛起的魏国史官,才分别在楚简《系年》及魏史《竹书纪年》中提及。
周平王
史书里,对于无法避免而要言及莫国之事,当时的诸侯们就尽力不提莫国之名。比如说,赵武灵王想攻占中山国,而莫国就在中山国南部,占据着两条河道及大片土地。赵武灵王提到其国境东北面莫国之地时(黄河至津水),既不说是中山国土,也不说是燕国国土,更不提是莫国国土,只以“夹水居之民”称之。但这个国家叫什么名字?主人是谁?竟然都不敢在君臣言论之中提及。 周携王虽亡,但其国土(指周携王的京畿之地)还是归属周天子。周虽弱,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只要七国中任何一国还没取得统一天下的实力,谁也不会提前灭掉周王室,否则就会被群起而攻之、灭之而有名。所以,这片土地或者还叫莫国,又或者叫周天子的飞地。赵灭中山国后,索性就将莫国故土——莫、易二地平白送给燕国管理,因燕国也是姬姓侯国,有一定的继承权。 因为东周各国对莫国周携王之事避讳而不谈,因而就有“讳莫如深”的说法。
后来《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从此,“讳莫如深”就被解释为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 “莫”字本义,原是指日落后的时间。《说文解字》说:莫,日且冥也。所以“莫”,又通“暮”。莫字,本来没有“不、非、无、没有”等等的否定含义。查遍各书,莫字有多种解释或含义,但在东周周携王之前都没有“不、非、无、没有”等等的否定含义。需要用否定语义文字时,莫国周携王之前都用否、非、无之类的字。自从周携王莫国之事后,诸侯各国讳“莫”如深、闭口不谈,莫字从此就有了否定的语义。【我是董督晋典,记得关注哦,更多精彩等你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