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是怎样的人(我眼中的胡适之)

读书以来,我对胡适的印象有三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拥有36个博士头衔的“博士帝”,还有就是“怕老婆”。整本书看下来,我不仅对那个动荡不安但思想争鸣、巨匠辈出的年代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更了解到蒋介石口中“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胡适之。

胡适之是怎样的人(我眼中的胡适之)(1)

胡适,字适之

我力图用更具有逻辑性、客观性的文字来一抒胸臆,但无奈力不从心,行文杂乱无章法,只能想到什么写什么,惟愿阐明我对胡适的尊敬和崇拜。

胡适,字适之,原名胡洪骍(xing),祖籍安徽徽州。之所以改名,是源于受新思潮的影响,名字取自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文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著名论断。一代人的成功往往是由几代人的积淀成就的,胡适的父亲胡传供职于晚清政府,司地质,胡氏家族虽不是名门望族,但在当地也算的是地方乡绅了,至少胡适从小不用亲历农耕,家境较为宽裕。徽州百姓以行商闻名,胡适家也不例外,但自古商人的地位较低,所以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胡适开始走读书取仕之道。我想,几代人的努力终究是有效的,家族里出了一位这样的文学泰斗,应当是令人骄傲的。

胡适之是怎样的人(我眼中的胡适之)(2)

胡适安徽故居

胡适是一个文人,名副其实的文化巨匠。整理国故,编辑出版《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名著,要知道,以前的文言名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发现脂砚斋批石头记的脂批本,开创红学发展的新局面。出版白话文史书《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这些文章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书育人,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先后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中国公学校长等职位,对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一生获得36位博士头衔,当然大多数都是从美国高校得来的荣誉博士。那个动荡的年代,文人大多如鲁迅先生一样,用笔杆子指点江山。胡适一生撰稿无数,且大都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曾编辑创办十余种报刊杂志,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新青年》杂志,引发“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的《每周评论》,畅谈“人权与法治”的《新月》杂志,发问蒋介石政权民主性的《自由中国》。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可以和政治脱离关系,五四运动就是很好的例证,学生、工人都开始关心国家前程,何况胡适他们这些文学巨擘们。胡适是庚子赔款的赴美留学生,他的政治观点很受美国影响,从上述杂志他的撰文立场也可以看出,他强调人权、法治、自由、平等,这些貌似都对,但错就错在胡适太偏执于他的观点,与那个时代的命题相违背。那个时候的中华大地,外扰内乱,哪有民主与自由的土壤?哪有人权与法治的氧气?仅靠“口诛笔伐”是拯救不了这个危亡的国家的。九一八事变后,胡适靠国际同盟捍卫中国和平的幻想破灭了,他的好友丁文江无奈叹道“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而我们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罢了。”

在文坛取得的斐然成绩并不能给胡适的仕途带来好运,相反,胡适的仕途相当不顺,处处受绊,其好友杨步伟曾这样评价胡适“一生忠诚和义气对人,毫无政治手腕,不宜在政治上活动,常为人利用而仍自乐”。他近蒋介石政权,先后担任了南京政府的诸多要职,但其仍为无党派人士,在任南京政府驻美大使期间,各种荣誉博士的头衔就接踵而来了。他想要的是实现美国式的民主与法治,而他坚信,蒋介石政权会给他希望的。解放战争后,他随蒋退避台湾,七十二岁病逝台北。

胡适之是怎样的人(我眼中的胡适之)(3)

胡适文稿

胡适先生主张宽容的自由,他说,“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异己的意见和信仰”,“我怕的是这种不容易的风气造成之后,要变成一个更残忍、更残酷的社会”。他同时也主张“科技救国”,那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包括他的朋友陈寅恪,他的学生吴健雄,他学生的学生杨振宁等都和胡适有深厚的情谊。

纵观胡适先生的一生,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宽容大度的君子雅量。尽管鲁迅批驳胡适时尖锐犀利,令胡适的支持者们很愤恨,甚至批驳鲁迅’“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而且“色厉内荏,无廉无耻”,专门在文坛上“兴风作浪”“含血喷人”,他的杂文“一无足取”“祸国殃民”,但胡适却淡然处之,并指出鲁迅自有他的长处,“不可一笔抹杀”。

二、相濡以沫的夫妻恩情。胡适是少有的几位在新思潮影响下未抛弃旧妻的文人,当然他也曾经想过,恋过别的女子,但最终也没有舍弃他的结发妻子,并与江冬秀白头偕老。说到这一点,我不禁感到疑惑,那个时代的文豪们是怎么了,不仅在文章中宣扬新思想,“抛旧妻,养情妇”这些在当今社会也会令人不齿的行为反倒在他们的眼里变成了“罗曼蒂克”,鲁迅、梁实秋、蒋梦麟如此,徐志摩追林徽因不成,又爱上了同学的妻子陆小曼,并最终和陆小曼成婚,虽说两情相悦很重要,但足见这些人的薄情寡义,追求病态的自由,全然的弃旧从新,即便是文坛领袖,也实难担得起“伟人”二字。

有人竟以此嘲讽胡适,说什么口中说着新文化,却深受封建婚姻桎梏之类的无稽之谈,难道抛弃妻子就是“新新人”该做的事情吗?道德已不在,狂论什么文化!

胡适之是怎样的人(我眼中的胡适之)(4)

胡适与江冬秀

三、注重实践检验的方法论。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强调“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时至今日,仍不失为我等学子的勉励之言。

四、刻苦的学习精神。胡适的父亲去世的早,但亡父对胡适的影响很大。在母亲冯顺弟的教导下,胡适刻苦求学,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一步步的走向文坛巅峰。我想这就是我们在很多专业中谈及的“滚雪球效应”。优秀的人只会越来越优秀,而平庸的人也会越来越甘于平庸。试想,没有小时候母亲的严厉,就没有胡适良好的积累,也就没有日后深受学堂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并编辑校刊参加学校活动,无此积累便没有日后的口才与文笔,在海外求学时已名噪国内,并受陈独秀的邀请出任北大教授,并从此走向文坛领袖的地位,逐渐的接触政治。

对胡适先生一生的评价,最恰当的莫过于蒋介石为胡适所作的悼文中所说的那样:综其平生,忠于谋国,孝以事亲,恕以待人,严以律已,诚以治学,恺悌劳谦,坚贞不拔,洵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