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丞相是官职的名字,宰相只是统称。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时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但是比如北宋元丰改制后的尚书左右仆射也是宰相,但是他们不叫丞相。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1)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百官之长”,这个字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的称谓,只要是在朝廷上的执政大臣,都可以被称之为”。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泛称,并非某个特定的称谓,还有什么左相、右相、国相等等。在搞清楚这个字的含义之后,“丞相“和“宰相”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来看一下二者的异同。

丞相【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2)

从根本上来讲,丞相是一种官名。三国以后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通俗的来讲,丞相就是国家的二把手”,拥有很大的权力。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官职,但职责却是最接近皇帝的一位。

“丞相”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悼武王二年,《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从这来看,樗里疾和甘茂两位应该是最早的丞相了。后来十二岁的甘罗拜甘茂,最终成为秦国的上卿,从这里看,丞相绝对不是一个小的官职。

到了汉朝时期,丞相一职正式被确定下来,权力也达到了一种顶峰。《汉书》中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当时萧何就是这种官职。后来因为韩信造反,和吕雉设计杀掉了韩信,这块我们也能看出丞相的权力绝对不简单。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3)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讲,丞相算得上所有人的终极目标了。可到了洪武年间,丞相一职遭到了罢免,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成为这一制度的“殉葬品”。所以民间也有了这样的说法:丞相开局是喜剧,结局却是悲剧,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

宰相【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4)

从字面意义上看,宰,主宰;相,它的本义是辅佐。

所以宰相就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需要注意的是“通称”,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宰相是通称,更是一种制度。

总体来说,宰相是最高官职的通称,也是一种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职的一个称呼,是个实质的官名,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文渊阁处在宫内,故名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无名义上的宰相制度。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我们在前面也有所解释,“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说到底,“宰相”包括“丞相”,但“丞相”不一定是“宰相”,“丞相”只有在掌握决策权时,才能被称为“宰相”。

当时在人们还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宰相的实际意义也已经体现出来。比如诸位所熟知的管仲,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是“丞相”一词的代表人物,后人也将管仲称为“华夏宰相第一人”。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5)

这个词最早的起源于《韩非子》,书中记载:“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即掌握政权的大官。随着人们观念的流传,宰相也成为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权力大臣的代称。比如“相国”、“三公”等等,都可以被称之为“宰相”。

历代宰相制度介绍:随着时代的变迁,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断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名称正式出现。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等等。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6)

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朝仿秦制,丞相为正职,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成帝时,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于是立三公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地位最高。汉献帝时,复丞相,由曹操担任。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7)

晋朝建立省事,尚书省、门下省都是晋朝建立的,执行多相制,重要事务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与三公都被称为公辅大位、宰辅。

南北朝时,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武则天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8)

宋朝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9)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为参知政事。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南面:多仿唐制,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但无实权。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

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被废除。后来皇帝政务繁忙,又设内阁大学士。随着内阁大学士的政务加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再无宰相正式名分。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10)

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清朝也无宰相的正史名分。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宰相的权力过大,皇帝也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针对处理军事方面的官员;明朝时期,宰相制度也被彻底的废除,但不能没有人辅佐皇帝事务,为此也设置了内阁大学士。不过这说到底,和丞相宰相又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11)

总结:宰相宰相,宰为治政,相为辅佐。综合来看中国的宰相制,在政治方面,宰相起到辅佐君王,统领百官的作用。在宣传方便,君权与相权,一位严父,一位慈母,恩威并施,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在权力方面,宰相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防止出现君权过于强大,抵制缓解了一人专断独裁的局面。所以几千年来,君权对相权一直施行打压与分化。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宰相这个称谓。

或者说宰相是统称,丞相是官名,后者才是实际行使权力的人;宰相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宰相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以说到底,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的区别讲究,但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