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叹(读资治通鉴笔记0019)

国家之间的征伐,主要凭借国家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民众基础、地形环境等要素一个国家要征战四方,并非仅凭简单的义愤填膺、一时的心血来潮和传统的道德伦理如果抛开实力的权衡,仅拿传统道德说事,对历史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也难免有事后诸葛之嫌《资治通鉴》秦纪二,在荆珂刺秦、王贲灭魏、李信兵败、王煎败楚、秦国灭燕之后,司马光来了一大段臣光曰,发了一通感叹和说教如果站在皇权正统和胜利者的角度,应该说,他的这些感慨或议论是有些道理的,可历史永远是胜利者撰写的,也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里,我想说后人若要客观评价一段历史,应该抛却历史的局限,把自己置于当时的那个环境、地位和心理,去定性地分析和量化的比对不妨,我们先读下司马光的这段感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叹(读资治通鉴笔记0019)

资治通鉴读后感叹

国家之间的征伐,主要凭借国家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民众基础、地形环境等要素。一个国家要征战四方,并非仅凭简单的义愤填膺、一时的心血来潮和传统的道德伦理。如果抛开实力的权衡,仅拿传统道德说事,对历史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也难免有事后诸葛之嫌。《资治通鉴》秦纪二,在荆珂刺秦、王贲灭魏、李信兵败、王煎败楚、秦国灭燕之后,司马光来了一大段臣光曰,发了一通感叹和说教。如果站在皇权正统和胜利者的角度,应该说,他的这些感慨或议论是有些道理的,可历史永远是胜利者撰写的,也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里,我想说后人若要客观评价一段历史,应该抛却历史的局限,把自己置于当时的那个环境、地位和心理,去定性地分析和量化的比对。不妨,我们先读下司马光的这段感慨: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站在宋朝原宰相、帝师的角度,司马光自然会讲,燕国太子丹是为了一时之怒去侵犯虎狼之秦国,招致杀身亡国之祸,让祖宗的宗庙无处安放,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目光短浅的表现,他的罪过很大啊!可是,许多后人却认为燕太子丹很贤,难道这不有点过分吗?接着司马光又说: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确立政策法规,用仁爱之心安抚百姓,靠信义结交友邻。如果官员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人心归附于他的德行,四周邻国亲近他的信义。这样国家就会安定如磐石,炽热如火焰,触碰它的一定被撞个粉碎,挨着它的一定被烧成焦炭,即使是面对强暴的敌国,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

我们知道,司马光写通鉴的目的就是“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即为皇帝编纂一本“如何当皇帝”的教材。他的立论站位,自然是“永葆皇权、仁政治理、万世流传”,让皇帝勤勉理政,不要冲动,特别是不能违背常理,搞什么变法。但对军事和战争的认识和理解,司马光应该是欠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宣太后执政期间“穰侯治军和苏秦、张仪、范睢相秦”,以及昭襄王治国、吕不韦相秦,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了,对周边诸国的东征西伐、南征北战连连告捷,基本上没了对手,多国的连横与合纵也被秦国一 一化解。赢政亲政时,韩国派了一个间谍水工郑国,想通过凿山引渠水淹秦国,没想到被发现,反而成为秦国灌溉关中土地的资源。始皇二年,秦国通过计谋把廉颇逼离赵国,之后又拜李斯为相,得韩非子书,计杀李牧废司马尚,多次征伐魏国。始皇十九年,秦已俘虏了韩王,又举兵伐楚,赵国灭亡后,燕国已经失去直面秦国的屏障(南韩、北赵、西魏)。燕国很明显地知道“唇亡齿寒”,以秦国“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早晚会攻打燕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攻击。大家会明白“太子丹绝不是没事找事,以一时之忿招致秦国了吧?”那时的燕国是一片极寒之地,虽然出了位名君燕昭王,通过广纳贤士、励精图治,任用乐毅(还有邹衍、剧辛)合纵攻齐、秦,开破东胡朝鲜,创造了一时繁荣。但也出了个混蛋燕武成王,长平之战后“突袭赵国”,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燕国一败再败。

大家想,太子丹他“有路可选么?”。燕国的衰败,不是太子丹造成的。更何况,他也是老爷子燕王喜派往秦国作人质的。只是,后来成为秦王的嬴政对太子丹不友好,他才从秦国逃回燕国。以燕国当时的势力,根本不可能对抗秦国,太子丹他既想报仇又没办法,所以他只能采取刺杀的办法,以小的投入期望大的回报,绝不是“放弃正道不走,反而用‘鸡鸣狗盗似的谋略,结果遭致功名被毁身命丧失,社稷化为废墟”。司马光这样评价太子丹,至少犯了“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

至于第二段的告诫,是司马光对后人的勉励。如果置身事外,在和平年代,以长者劝晚辈,以太傅教皇帝,应该没有多大疑问的,毕竟施行了2000年的孔孟“仁政”学说是为统治阶段服务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