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在琅琊榜里演的是谁(评价下琅琊榜中王凯扮演的靖王)

我对萧景琰这个人私人的一点看法、也是我最喜欢他的一点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处境艰难之时,一点点的巧言令色、趋炎附势就可以让他的日子好过一点。他不。他一定要说逆耳的忠言以明心志。

王凯在琅琊榜里演的是谁(评价下琅琊榜中王凯扮演的靖王)(1)

在地位蒸蒸日上、前途大好之时,他执意要查清赤焰之案,执意救卫峥。

在身处太子高位、离皇帝宝座只有一步之遥时孤注一掷要保住梅长苏。

“殿下可知,皇上一旦知道你在查赤焰旧案定会招来无穷祸事?”

“我知道。”

“殿下可知,就算你查清了来龙去脉对殿下现在所谋之事也并无丝毫益处?”

“我知道。”

“殿下可知,只要皇上在位一日就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知道。”

在夏江告发梅长苏就是林殊、梁帝召梅长苏单独觐见、危在旦夕之时,霓凰郡主问:殿下可愿为他一战?”

靖王答:“郡主是今日才认识我萧景琰吗?”

我一向认为,所谓强大,并不是一个人对外在的事物拥有多大的支配权,而是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坚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靖王在十数年的大落大起中,持心至纯、初心不改、矢志不移,这背后是强大的心志和勇气。

誉王和夏江企图利用靖王对赤焰人的情谊扳倒靖王,当夏江阴毒地说出“不,他没变”时,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能够守住这份初心的萧景琰是怎样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当然,在他与梅长苏相交的那段时间里,他也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在我的另一个答案里我写过这段话:

在梁帝面前得知梅长苏的真实身份之后,萧景琰反而稳得住了,他一面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一面在梁帝面前据理力争,最终保全了二人,与营救卫峥时截然不同,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样子。

电视剧里萧景琰回忆的片段被移到了他走在去见母亲的路上。在此途中,他面不改色,步伐坚定,这或许就是小殊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吧~看到这里,我想小殊也可以放心的离去了。

王凯在琅琊榜里演的是谁(评价下琅琊榜中王凯扮演的靖王)(2)

靖王的性格,逐渐由外露的忠直耿介转变为内敛的坚韧,这才是成长。

在他是否适合做帝王方面,他当然有需要磨练的地方。但是有几点是其他皇子和梁帝自己也无法做到的。

仁爱之心。这在私炮坊那件事上很明显了,就不多说了。不好奢靡,懂得民生疾苦,这点对于专制的君王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点。这是靖王府里的一个画面:

王凯在琅琊榜里演的是谁(评价下琅琊榜中王凯扮演的靖王)(3)

允执厥中,正大光明。这是悬挂在故宫中和殿和乾清宫匾额上的御笔大字。为人光明磊落,不以一己之私行阴诡之事。在靖王成为太子之后,沈追对兵部尚书有一段话大意是:不要揣测太子的意思,差事办得好,殿下自然会嘉奖你。历代帝王很大的一处忌讳就是外露自己的喜好,否则容易被人“投其所好”,为奸佞小人所左右。而允执厥中的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靖王说过一段话:“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私利,这绝非是朝廷和官场应有的风气。”能够秉持这一理念的君王何愁不能治国?

沈追和蔡荃因为朝廷选取士人的制度有过一段争论,二人抱有不同的看法,有这些敢于直言的肱骨之臣的辅佐,萧景琰有机会多方权衡利弊,不偏信一家之言,我想,这也是允执厥中的道理。

补充几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作为专制帝王,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帝王自己的心性品格和用人尺度。帝王的好恶和处事风格直接影响到整个朝廷、整个国家的风气面貌。试想誉王成为皇帝,无需再在意他父皇的判断,整个朝廷会怎么样呢?大概上上下下的官员们都在忙着揣测上意、玩弄权术吧(这不是誉王最擅长的事情么),又能剩下多少心思可以花在百姓身上呢?

重情义,不是多疑寡恩之人。梁帝被奸人所惑,诛杀了自己多年的挚友良臣和骨肉至亲,不就是因为他的多疑和对权利的贪恋么。

君子慎独,剧中萧景琰是时时刻刻把兄长的教诲、好友的劝谏还有与他们的情义放在心中的,这也是很强大的规戒力量。

“我不想让他们也以为,我萧景琰,最终低了头。”还有:

王凯在琅琊榜里演的是谁(评价下琅琊榜中王凯扮演的靖王)(4)

所以,我相信,靖王的强大心志一定可以帮他抵御住权力的侵蚀和身居高位的孤独。

总的来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萧景琰是一个“生硬”的人,是一个因为执念太深而无法像水一样变换自己形状的人。如果说梅长苏是智者,那么萧景琰,担得起“仁者”二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