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双控五大误读(限电能耗双控保供稳价到底该如何理解)

能耗双控五大误读(限电能耗双控保供稳价到底该如何理解)(1)

最近热点事件比较多,行情走势比较复杂,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能耗双控与保供稳价。

一、限电、能源双控该怎么理解?

这几天,“限电”成为了热门话题。

网上也有很多解读,其中最博人眼球的解答是站在大国博弈的角度,认为通过抬高生产成本,向美国输出通胀,降低其捋羊毛的收益。

我很不认同这种阴谋论的解读,我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想要输出通胀得掌握定价权。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还是中低端为主,靠的是廉价倾销占领市场,议价能力是很弱的。

我们的商品涨价了,美国大可以用东南亚、印度、南美等国家的东西。

像去年全球因为疫情无法开工,中国风景独好,那时倒具备输出通胀的条件。当时也确实这么做了,你没看到国外口罩、医疗设备价格都涨成什么样了,老美还拿军机去抢他国的医疗物资。

能耗双控五大误读(限电能耗双控保供稳价到底该如何理解)(2)

目前来看,能向全世界输出通胀的国家只有老美一个,而且是依靠美元进行输出,不存在能靠制造业主动输出通胀的国家。

其次,我国目前的主要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保增长、促消费、保就业等等,这两年也没提过“控通胀”这个词。

8月份最新的CPI还不到1%,距离央行3%的心里上限还有很大的空间,整体的通货膨胀还是可控的,用不着对外输出。

最后,火电厂的大幅亏损跟冬季的到来也逼着限电用电。目前动力煤的价格在1500左右,可能要降到1000附近火电厂才不会亏损。

我了解到的是目前火电厂每发一度电就要亏损0.25分。近期大唐、国电、京能、华能等11家煤电企业联名上书北京市政府,要求煤电涨价。

不仅仅是中国,欧洲、美国近期的电力供应也非常紧张。欧洲的电价更呈现了指数型飙升。

能耗双控五大误读(限电能耗双控保供稳价到底该如何理解)(3)

能耗双控五大误读(限电能耗双控保供稳价到底该如何理解)(4)

近期市场炒作电力运营商,讲电价改革的故事也是有道理的。

造成能源需求量过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No.1 出口超预期带动工业部门高景气。第二产业单位能耗高,工业用电量占比差不多是其GDP占比的2倍。

No.2 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导致对资本的吸引力加大,部分缺乏新经济增长点的地区有扩张“两高”产业的冲动。

年初以来黑色、有色、化工等行业的用电量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由于其单位耗能高,合计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

一些典型的产业结构单一的省份在预警名单中,对应了上述过程。另外,部分新兴产业的上游亦包含高耗能资源品,新兴产业投资的扩张亦加大了对上游投资的预期,比如光伏硅料等。

No.3 新能源车的发展跟“挖矿”行为的泛滥也带来了用电量的上升。这不,周末国家刚出台政策,认定交易虚拟货币是违法行为。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纠正“运动式减碳”和“保供稳价”肯定是政策的重点,股价一定会时不时就受其扰动。

能耗双控五大误读(限电能耗双控保供稳价到底该如何理解)(5)

二、能耗双控到底利好什么

目前碳中和的推进短期内已经对国内经济、民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能耗双控也是被迫出台。

但国家仍未放松,甚至有不断强化的迹象,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

今年以来,领导层一直在谈“跨周期调节”这个词,或许目前的能耗双控就是跨周期调节的一部分。为了防止资本在利润顶峰无序扩张,到了底部又形成恶性竞争,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不良的影响。

从历史经验来看,新能源想自发的大规模替代旧能源,需要具备明显的经济优势跟动力优势。

比如汽车大规模替代马车时,其经济性就达到了马车的8倍。

目前来看,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并没有达到这种优势,所以仍然需要国家政策的推进。

能耗双控五大误读(限电能耗双控保供稳价到底该如何理解)(6)

国家未来会允许电价适度提高,让利给光伏运营商,使其有钱可赚,以提高装机积极性。同时在资本端限制传统旧能源的投入,靠新能源来满足能源需求的增长。

现阶段的政策好像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短期内加大煤炭的进口数量缓解供应问题,同时密集出台政策加快光伏、风电的装机速度。(8月份,中国进口的煤炭数量环比提升了50%,澳煤的数量仍旧是0)

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两种情况:

如果能源需求仍旧旺盛,但资本端限制了煤炭等上游原材料的扩产,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长期保持高位震荡。

也就是高毛利属于传统能源,但新增长属于新能源。此时无论是布局新能源还是传统能源都有钱可赚的。

如果能源需求的增长出现回落,新能源的装机能够满足。那传统能源就是从哪涨起,跌回哪去。

写到这里我才发现:一通分析猛如虎,结果只有五个字——利好新能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