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战斗在宣传战线上的华国锋(抗战时期战斗在宣传战线上的华国锋)

文/唐正芒 李国亮

抗战时期战斗在宣传战线上的华国锋(抗战时期战斗在宣传战线上的华国锋)(1)

1941年,任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的华国锋


抗战时期,在中共晋绥(晋西北)八分区的领导下,华国锋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为发展壮大当地抗日武装和开展抗日工作做出了贡献。笔者根据掌握的相关史料,从抗日宣传角度,对抗战时期华国锋在宣传战线上的活动略做介绍,以飨读者。

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

在学生时代,华国锋就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早在“七七”事变前,华国锋就展现出了优秀的宣传动员能力。

1934年初夏,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推动下,交城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暴行。华国锋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并组织了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家里编写抗日传单。没有油印机,就用复写纸复写,写好后散发出去。同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是交城传统的古庙会,远近各地的人们都要来赶会,是宣传抗日的好时机。华国锋踊跃参加了城内小学高年级学生组织的抗日游行,并且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这次游行震动全县,进一步激发了交城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群众性抗日运动的形成。

1936年2月21日,在乌兰夫等共产党人的策动下,在达尔罕草原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百灵庙暴动,宣布脱离德王统治,参加抗日行列。消息传到交城,交城商科职业学校、城内初级小学等校的师生在中共地下党员石思明、阎怀才等老师的领导下,通过演剧的方式积极宣传抗日,编排文艺节目十几个,以此筹集资金捐助绥远抗日将士。华国锋积极参加演剧活动,从道具服装到舞台设置,从排练到演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同学们劝他注意休息,华国锋说:“我演不了戏,多干点零碎活儿,也是为抗日救国出力,累点算不了啥!”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国锋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交城东关一家商号有一台当时全县仅有的无线电收音机,为了及时了解和宣传抗日消息,他每天都要跑老远到商号里收听战况广播,把消息记下来,传播给群众和同学们,鼓舞大家的抗日热情。

1937年10月,日军攻破雁门关,11月8日占领山西省会太原。11月13日,日本侵略军清田、福田率500多名骑步兵侵占交城。由于日军的残酷搜捕屠杀,交城牺盟会被迫由县城退到山区,建立起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坚持抗日救亡斗争。与此同时,华国锋与他在职业学校的老同学郝逢光、王重富、侯惠、石增贵四人经过商量,一致决定上山参加牺盟会交城抗日游击队,直接进行抗日斗争。1938年6月,华国锋与同学正式上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参加革命后,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华国锋仍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一天,他随部队夜行军途经城郊梁家庄,看到墙壁上写着一条诬蔑八路军的反动标语“八路军是人民公敌”。他拿起刷子,将“敌”字改成“仆”字,变成“八路军是人民公仆”。之后又写上“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战队伍”等标语,粉碎了敌人丑化八路军的阴谋,振奋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

亲自撰写抗日通讯报道

1939年晋西十二月事变后,华国锋受组织委派回家乡交城县开展工作,担任牺盟会交城县分会秘书,担负起发动群众、配合主力、消灭顽军和动员抗日的四大任务。1940年5月,交城县各界抗日救国团体联合会(以下简称“抗联”)成立,华国锋担任县抗联主任,党内职务是民运干事,并先后组织工救会、农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性抗日团体。1941年底,由于抗战形势的需要,为了便于指挥,交城县划分为交城(俗称“交东”)、交西两县。

鲜为人知的是,华国锋从1941年开始担任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同时兼任交城县抗联主任。战斗之余,华国锋将报纸通讯工作放在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广泛发动党员和群众关心自己的报纸,积极协助办好党报。他以身作则,带头在晋绥《抗战日报》(1940年9月18日创刊,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和通讯,反映了吕梁山区、晋阳大地广大军民战斗、生产等各方面的情况。

反映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方面的文章主要有:1941年,日军以车轮战术对敌后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使抗日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

1941年8月24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发表了《粉碎敌寇筑墙阴谋》,指出日军在山西各据点筑起高达9米的围墙,一定要给敌人以有力打击,“粉碎敌寇筑墙阴谋”。

1945年1月1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第一版发表文章《清源某据点附近我营救盟机驾驶员,太原敌兵工厂等连遭轰炸》,叙述了八路军便衣战士营救盟军飞机驾驶员,营救成功后护送其到分区休养所治疗的事情。

2月20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第一版发表文章《交东边山民兵出击平川获胜,敌人惊慌禁止伪军带枪外出》,写八分区民兵在武工队的率领下,首次出击平川,解决了开栅与安定两据点之间洪相一班抢粮伪军,敌伪之后规定出据点活动的伪军,一律不许带枪。

4月4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上发表文章《破击敌交通,我坚持围困古交、河口,敌伪遭我打击紧闭碉堡门不敢出动》,提到古交日军在春季攻势中遭受连续打击后极为恐慌、不敢外出的情形。

反映生产活动方面的文章主要有:1945年4月7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第二版发表文章《交东准备棉籽调剂棉田》,写到为了实现穿衣半数自给,交东运回棉籽准备进行棉花种植的事情。5月18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第十二版发表文章《交东的军火自给热潮》,详细叙述了交东开展的军火自给运动,并纠正了两种错误思想。

反映文教卫生方面的文章主要有:1945年1月29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第二版发表文章《准备拥爱月文娱活动,八分区开展群众剧运》,提到为执行毛主席文教工作指示,准备拥爱月文娱活动,组织小娄峰模范剧团巡回出演,推动发展了新的群众剧团。6月17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第二版发表文章《认识了不卫生要害病的道理,交东群众卫生运动开展》,介绍了群众经教员、医生的讲解,了解到不卫生的害处,加强了卫生工作的情况。

反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方面的文章主要有:1944年11月9日,华国锋等人在《抗战日报》第四版发表文章《神枪手崔三娃》,全文共4000多字,详细描写了崔三娃在抗战中的动人故事,特别提及崔三娃在战斗中精准的枪法,鼓舞了群众的抗战斗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年12月7日至31日,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在兴县召开,华国锋领导下的民兵崔三娃、段祥玉、韩凤珠被授予“晋绥边区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的称号。在会上,作家马烽、西戎采访了他们,并根据他们的事迹写成了小说《吕梁英雄传》。1945年7月19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第二版发表文章《交东徐世忠同志舍己为群光荣殉国》。文章介绍徐世忠为了掩护其他同志安全转移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鼓舞了群众的抗战决心。

华国锋不仅自己写稿,并且发动广大战士、群众写稿,帮助其他同志改稿件。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交东县的抗日宣传工作搞得非常活跃。干部积极带头,群众热心投稿,稿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抗战胜利后,交东县和交西县合并,仍称交城县。交城县通讯组是华国锋培养起来的模范通讯组,当时报纸上还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据1946年底《晋绥日报》发表的统计数据,交城一年内投稿215件,采用121件,和其他县相比,名列前茅。

多方扶助抗日剧团成长

1942年9月,日军在小娄峰西12.5公里的芝兰扎下据点。华国锋组织民兵站岗放哨,搜查敌探,坚壁清野,埋雷设伏,打击敌人。挤掉敌人据点后,1943年冬,华国锋在当地开展减租减息,改选了村政权,又办起了冬学,组织群众识字学文化。

在办冬学过程中,小娄峰的一些村干部和民兵自发组织了群众剧团,而且越搞越红火。睦联坡的群众看到小娄峰成立了剧团,也跟着办起了剧团。剧团办起来了,但是没道具,锣齐鼓不齐,两家剧团一商量,还是联合起来比较好,于是就联合组成了小睦剧团。

华国锋听说后,表扬了剧团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精神。看到大家唱戏的设备非常简陋,他便给龙庄沟村政府写了一封信,让剧团团长阎安明派人到那里借来了一套铜锣镲,还从县抗联经费中拨了500公斤小米,帮助剧团解决用具和吃饭问题。为了加强对剧团的领导,华国锋又派了一名爱好文艺的抗联干部到剧团长期帮助工作。

剧团在得到华国锋的热情支持后,剧组成员干劲更足,他们自己动手,用磨细的牛筋做弦,制作了胡琴等一些乐器。两个村都编写和排练了几个节目,脍炙人口的有《反“扫荡”》《反迷信》《革命挑菜》等。这些剧目通过表演的方式,歌颂群众斗争中的英雄模范,揭露和批判敌人以及反动和落后的东西。有时根据战斗需要,会编排一些战斗教育类的剧目。1945年5月18日,华国锋发表在《抗战日报》第十二版的文章《交东的军火自给热潮》中提到,为了使群众消除对地雷害怕的心理,认识到地雷的威力,有效开展地雷战,“在春节中,群众剧团演出了《埋爆炸》《妇女学爆炸》等剧,宣传开展爆炸与军火自给;有些节目是把本人对爆炸认识的转变、体验等事实介绍出来,对大家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华国锋看到小睦剧团走上了正轨,便更加精心培育,不但经常指导他们如何编排演戏,还在困难条件下想尽办法给剧团许多支持和帮助。他把减租减息后地主退还的几亩地交给剧团耕种,还从当时敌占区的县城买回了一套铜锣镲,并细心关照解决女演员的困难。

当时,由于群众中存在着封建意识,妇女大都不肯参加剧团。剧团缺少女演员,影响了宣传效果。华国锋发现问题后,指示剧团人员要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讲清楚今天演戏与过去不同,是为了教育群众,参加演戏还可以识字学文化、了解政策,好处多多。而且指示剧团人员要注意照顾女演员家中的实际困难,让她们做完营生再来演戏。排练的时候,家里有事还可以请假。在此之后,很快就有几名妇女参加了剧团。

1944年,八路军一个供给处驻进了睦联坡村。华国锋又和供给处协商,请他们尽量支持小睦剧团。之后,供给处拨给剧团12丈幕布和3套八路军军装,还把缴获的2套日军军装、1把洋刀以及军帽、皮鞋等送给剧团做演出的道具。

“到一九四五年,小睦剧团成为晋绥边区八分区的突出典型。为此,华国锋同志亲自撰文在一月二十九日的《抗战日报》上介绍了小睦剧团的活动情况和斗争经验。后来,晋绥边区第八分区组织了一百零八个剧团,在关头村举行文艺会演,全体观众一致推崇小睦剧团是办得最早,方向对头,剧本内容紧密配合当前的政治任务,演员唱得好,做得真,有工农兵感情。因此小睦剧团荣获第一名,得到‘剧运急先锋’锦旗一面,物质奖——做幕布用的白布十二丈。”

除此之外,华国锋还积极培育儿童剧团,十分关注儿童剧团的成长。他派了县完全小学的张老师帮助儿童剧团排戏,又要求村干部一定要协助把剧团办成宣传群众、教育儿童、配合中心斗争的宣传队。随着抗日斗争各项工作的开展,儿童剧团编演了《捉汉奸》《劝反正》《讲卫生》等许多新戏,儿童剧团便真正办了起来。不久,帮助儿童剧团排戏的张老师被调走,儿童剧团的发展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华国锋了解情况后,开介绍信请来新的老师帮助排练,并且添置了一些乐器和服装。之后,儿童剧团越办越红火。儿童剧团不仅到寨子、石沙、双龙等村庄巡回演出,而且深入到敌占区邢家社等地为前线部队和群众演出,受到了县政府和战士们的好评,先后获锦旗20多面。《抗战日报》也曾两次发文表扬。

抗战时期,华国锋不仅直接带领武工队到游击区、敌占区活动,运用地雷战等方式有效打击敌人,而且在宣传战线上也做出了贡献。在华国锋的带领下,晋绥八分区根据地群众文化工作蓬勃发展,群众剧团的演出紧密配合了各个阶段的抗日中心斗争,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抗战时期战斗在宣传战线上的华国锋(抗战时期战斗在宣传战线上的华国锋)(2)

责编:刘忠辉

编审:郑国伟

制作:王喻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