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最爱吃什么食物钓鱼(鲇鱼哈的故事)

这是一本5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东北,一个叫鲇鱼泡的村庄,从1918年起,近百多年来的变迁故事的主人公刘海川及家人,从山东闯关东到鲇鱼泡,发现鲇鱼哈站稳了脚,日军侵华期间,他们奋起抗击,智歼敌酋改革开放中,他们发展旅游走向了富裕刘海川的孙辈迎娶了日本姑娘全书分为四部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鲶鱼最爱吃什么食物钓鱼?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鲶鱼最爱吃什么食物钓鱼(鲇鱼哈的故事)

鲶鱼最爱吃什么食物钓鱼

这是一本5万多字的中篇小说。

讲述了东北,一个叫鲇鱼泡的村庄,从1918年起,近百多年来的变迁。故事的主人公刘海川及家人,从山东闯关东到鲇鱼泡,发现鲇鱼哈站稳了脚,日军侵华期间,他们奋起抗击,智歼敌酋。改革开放中,他们发展旅游走向了富裕。刘海川的孙辈迎娶了日本姑娘。全书分为四部分:

一、发现鲇鱼哈,

二、智歼敌酋,

三、走向富裕,

四、东来之凰。

一、发现鱼哈

发现鲇鱼哈的地点,就在鲇鱼泡村。最早发现鲇鱼哈的人叫刘海川。

1918年深秋,十四岁的刘海川,随家人从山东逃荒来到了鲇鱼泡。鲇鱼泡北靠山林,南依沼泽,方圆百里渺无人烟。

刘海川一家来到鲇鱼泡时,已经是农历十月中旬了。落叶萧萧,寒风瑟瑟,天地间一片苍凉景象。

那时,鲇鱼泡村并没有人家,村名是后来移民多了才叫起来的。刘海川一家来到这里后,为了应急,现盖了一个高不过四尺,长不到一丈的地窨子。就是一半地下,一半地上的窝棚。打了一口土井。现托泥坯盘了一铺土炕。晚上,全家十个大人三个孩子,蜷缩在一起抱团取暖。没有粮食,只能靠临时采来的山果野菜充饥。大人小孩都饿得直打晃。

靠近年关的一天夜里,又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的积雪没过膝盖。大风旋起的雪岭有一人多高。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把装水的瓦罐都冻裂了。锅里没米,肚里没食,两个不懂事的小孩,缩在一床破被里有气无力地哭泣。

刘海川的父亲叫刘强武。三十二岁,是家里的老大。下面四个弟弟两个妹妹。虽说哥几个是青壮年,可架不住饿。再加上水土不服,都病病殃殃的。老三刘强松因为会武术,身板硬实一些。孩子堆里只有刘海川壮实一点。刘海川是刘强武的大儿子,老太太的长孙。这个孩子长得有点不一般,剑眉虎目,前额微凸,双耳比常人大一圈。 下颏有两个米粒大的红痣。说话不紧不慢的,中气十足。

在关里老家,刘海川三岁时,有个外号张半仙的给他看过相。看到刘海川的第一眼,就啧啧称奇。说刘海川将来必有大出息。后来发生的事, 证明张半仙确实有眼力。 刘海川的祖上是读书人。他也特别爱学习。五岁时就哭着喊着要上学。先生嫌他太小不想收,试着教了几天就舍不得让他走了。先生讲的东西,只要听一遍就会了。到七岁时就能认3000多字。教书先生叫武剑平,是个心怀天下的人。本想学贯中西,济世救民,但是生不逢时。因为不会奉迎处处碰壁。半百之后,心灰意冷,回到老家靠教书糊口。他看刘海川聪慧过人,悟性极佳,心中大喜。决心把他培养成栋梁之材,完成自己的未遂之愿。他特意给刘海川开了小灶,把平生所学,都耐心地传授给他。先生的精心教诲,让刘海川更加奋发。小小年纪就一身学问。读书虑事都异于常人。等他懂得了生逢乱世,必须文武兼备之后,又开始读最实用的兵书。

至于防身自卫,爷爷早就想到了。五岁就开始教他练习武术。七岁时,太极拳已经打得像模像样了。九岁那年,看了家里保存的水浒传。读到"没羽箭”张清那段,高兴得手舞足蹈。下决心学会飞石绝技。没钱找师父就自己练。先是空手甩胳膊,练习力道和方向感。后来开始甩泥弹。

到了十岁,自己磨了八个鸽子蛋大的石球,睁开眼晴就开始练。上学路上也边走边练。开始是用右手练,后来练左右开弓。练得手上都长了茧子。胳膊练得肿了又消,消了又肿,比同龄的孩子粗一圈。

十一岁时,得到了飞石高手李啸天的悉心指点。原来刘海川抛石时,出手的位置在胸前,李啸天教他把右手移到左肩头,紧靠在脖子上。这样抛石,即增加了稳定性又加大了石弹的力度。石弹打击的距离,多出一丈多。到了十三岁,鸡蛋黄大的石球,在他手中成了致命武器。随手飞出,指那打那。二十步之内能把一块砖打成两截。下学后到野外转一圈,隔三岔五的就能拎回只兔子。

有的人看他像入魔一样练甩石头,不以为然。“现在都玩枪,石头弹子有什么用?”谁知后来正是靠这个绝活,两次救了家里人。

1917年秋,刘海川和大姑上集给患肺病的爷爷买药。买完药,刚要往家走。遇上了一个外地的流氓。这家伙满脸酒气,挡住了姑侄儿俩的去路。看他姑姑长得不错,就动手动脚的。他大姑刚要跑,被这家伙给拽住了。伸手要摸他大姑的脸蛋。他大姑哪受得了这个,回手就是一个大嘴巴。坏蛋借着这个由头发起彪来。拽着她大姑不松手。

自己的姑姑挨欺负,海川能不急眼吗。海川知道跟这样的人没理可讲。抽冷子上去,照着那家伙的眼睛就是一拳。把坏蛋打了个乌眼青,松开了他大姑,直奔他来了。海川撒腿就跑,那家伙喝酒了,跑不快没撵上。跑出30步开外,海川站住了。以为那小子撵不上就拉倒了。哪知道这是一个不占便宜就算吃亏的主。不但继续追赶,还拔出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这回海川没有跑。他两手握看石弹儿 ,站在了那里。大声警告歹徒:“光天化日调戏良家妇女,你就应该挨打。想要动刀,你会后悔的!我劝你赶快住手,要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喝了酒的泼皮,哪管你那一套。再说你一个小孩子,无非是拿大话吓人。他不但没有停下,手里的刀举得更高了了。海川又跑出十多米,那家伙还是紧追不舍。这时候海川是可以跑掉的,但是他看到大姑不放心他,一直跟在歹徒的后面。它要一跑,歹徒还会欺负大姑。没办法,海川决心出手了。等到坏蛋跑到离他有七八步远的时候,右手一扬,石弹儿奔着歹徒举刀的手飞了过去。只听“嗷”的一声怪叫,歹徒的刀掉在了地上,他握着伤手疼得直转圈。 围观的群众大声叫好。有的不怕事儿大,大声喊着:“往他脑袋上打!”。海川能听他们的吗。向大姑摆了摆手,两人拐进了旁边的一个胡同。悄悄地绕道回家了。

海川对歹徒没下狠手,是因为牢记着师父的教诲:“有了功夫不能胡来。只有在救别人的命和保自己命的时候,才可以动手。对坏人,不是罪大恶极,尽量不要夺去人家的性命。”

1918年春,刘海川的爷爷因无钱医治,不幸离世。因在老家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不得不含泪离乡,到关东寻找出路。

逃荒途中,路过黑山绕阳河。走到河滩地时,柳树毛子中,钻出了两个自称是警察的歹徒,拦住了一家人。为了路上少出麻烦,刘海川十七岁的大姑和十五岁的二姑,都是男孩子打扮。一路上通关过卡时一直没出说道,不知怎么被这两个傢伙看出了破绽。他们拽着姐俩不撒手,说要带走审查。刘海川的奶奶急得两眼发黑,昏倒在地。刘强武哥几个一看,这两人一脸横肉,獐眉鼠目,知道不是好人,立马围了上去。可是身板太软弱了,被人家一推就东倒西歪了。 老三刘强松和歹徒打了起来。 但是练武的人,几天不吃饭也没力气。加上两个歹徒也有点武把操,刘强松渐渐落了下风,被两个歹徒摁倒在了地上。

刘海川的大姑发现不好,拉着二妹就跑。两个歹徒看见了,放下刘强松起身就追。 手里握着石弹儿的刘海川,急得直跺脚。他想甩石弹子,却难以下手,怕误伤了三叔。一看歹徒起身了,机会来了。刘海川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右臂一扬,一颗石弹儿像箭一样脱手而出,直奔歹徒的后脑。只听“叭”的一声, 跑在头里的家伙,一个踉跄倒在了地上。后面的歹徒,见同伙倒下了,有点觉警。他想回头看看是咋回事。头刚转过来,第二个石弹儿也射了过来,正好打在他的右前额上。两个歹徒都趴在了地上。大人有点荒神了,不知怎么办好。两个歹徒都没死,把他们整死了吧,出了人命就有后患。不弄死他们,缓过劲来,找人来追麻烦更大。怎么办才能万全呢?一时间都没了主意。

刘海川看南边柳树棵子挺密,就说:“ 把他们的嘴堵上,把他们的裤腰带解下来,把两个人的手捆到一块,再把脚绊上。拽到树毛子里。他们醒了也走不快。等他们找到人我们也走远了。”“是个好主意!”刘强武点了点头:“就这么办!”就这样一家人摆脱了厄运。这是刘海川第二次救家人。别人都东倒西歪的,为啥刘海川还有那么大劲呢?刘海川母亲怀他的时候,全家人省吃俭用,让他妈一个人吃好,一点没勒着他。刘海川生下来就八斤八两,从小就比别人有劲。他还有个能耐,不挑食。饿急了榆树叶子、嫩草芯、生瓜蛋子、瘪茄包子都能吃。抓蛤蟆、逮蚂蚱、打豆鼠子,拿火烤烤就能下肚。别人瞅着都要吐,他吃的杠香。还有奶奶和爹妈疼他,路上找到点吃的,都从自己分的那份里,给他匀一点。

那两个歹徒的结局怎么样呢?老太太善良,一直想着这个事儿。他倒不是可怜那两个歹徒,而是担心他们死了,海川就负下了人命债。减少了阴德,会影响前程。

一年后,强松奉母命,接老家的亲戚来鲇鱼泡,又路过了绕阳河。按照老太太的吩咐。刘强松策略地向客店的店主打听那两个歹徒的情况。店主告诉他,那两个人是惯匪。一年前,在劫道时被人打个半死 。缓过来之后 不知悔改,又继续抢劫。就在不久前,碰到一个硬茬,没劫了人家,让人把他俩捅死了。刘郝氏感慨地说:“善恶到头终有报。这句话一点儿也没有错。很多恶人没懂得一个理,做坏事会成习惯的。碰巧逃过一回,那能逃过百回。不知道改过,一直干坏事,哪有不遭报应的!”

经过两次劫难,家里人对刘海川更看重了。但刘海川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该咋咋地。能干动的活都抢在前面,处处为家里分忧。家里大人干不动活,他更勤勤了。

下雪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海川就爬了起来,跟着起得最早的三叔在院子里铲雪。叔侄俩边干活边琢磨,怎么填饱肚子。门前的雪快铲完的时候,刘海川先开腔了:“三叔,咱俩出去一趟呗,到河塘里看看有没有野鸡、兔子啥的!”“嗯!行啊,没有野鸡兔子,抓几个冻懵的鹌鹑、铁雀子也好啊!”。叔侄俩想到一块去了。为了防备碰上狼和野猪,刘强松拿了一把斧头,海川带一把柴刀。

别看穷,家贫出孝子。哥五个两姊妹,连老大、老二的媳妇都算上,各个都孝顺。啥事都要老太太点头才能去做。刘强松征得母亲、大哥同意,刚要走,又被母亲喊住了。“来!把我这个棉袄给海川披上。千万记住了,别把海川冻着,捡不着啥,也别着急,想着早点回来!”“哎!”“放心吧!”儿子和孙子同时答应着。

老太太没有名,姓郝,按惯例叫刘郝氏。这么大的雪,空着肚子的儿孙们还要出门,刘郝氏很不放心。在门外看孩子们走远了,才抹去眼泪转身回屋。坐到炕上没一会,又起身下地跪在地上,对着西墙上贴着的老祖宗牌位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在心里默默祷告:“老祖宗啊,孩他爹呀!你们的在天之灵可得保佑呀!让孩子们别白出去,捡到点吃的,平安回来。保佑一家人能渡过这个难关!”许完願又到了屋外。北风把浮雪刮得漫天飞舞,啥也看不清。大儿媳桂花,二儿媳小菊,怕婆婆冻着,一齐出来把老太太扶回了屋里。强武一个劲地安慰老妈:“妈他们也不走远,你放心吧!”

刘强松和海川真没远走,在离家二里远的一个河塘边上,就停下了脚步。他俩拉开了距离,强松在东,海川在西,相隔一百来步,从北向南开始了搜索。走出三里多地,海川啥也没碰着。刘强松运气好点,捡到了大半拉被老鹰吃剩下的兔子。雪太深了,没过膝盖。北风也很大,刮得嗷嗷山响。背着风也得猫腰走,每一步都很吃力。

一个多时辰以后,三叔看大侄子在雪地里边走边爬,头上直冒热气,知道他有点走不动了。向他招手示意往回走。海川喊了一声“知道了!”哪知喊声未落,一只火红的狐狸,突然从离海川十多步远的雪堆里钻了出来。狐狸嘴里好像叼着一条鱼。这么大的雪怎么会有鱼呢?海川有点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仔细一看,狐狸确实叼着一条鱼。好像是一条鲇鱼,有二尺来长,还在无力地摆动着尾巴。海川心里很纳闷,看狐狸跑开了,就小心地向狐狸跑出来的地方走去。

到了近前,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积雪下是被压倒在冰上的芦苇,在芦苇的间隙中,有一个脸盆大小的冰窟窿。里面飘出缕缕淡淡的白色水汽。海川弯腰仔细一看,一条眼睛通红的鲇鱼正从水下往出钻。刚一露头就张开大嘴,贪婪地猛吸了一口气。之后,一摆尾巴又缩进了水里。这条鱼刚转身,另一条鲇鱼的脑袋又露了出来。同先前一样,也是吸口气就缩回水里。紧接着第三条、第四条,像走马灯一样,没完没了。海川看得目瞪口呆,直到听三叔喊他,才回过神来。强松看他蹲在那里一动不动,以为出了什么事。急得一边喊一边往这边跑。海川怕把鱼惊跑了,悄悄站起来,连连向三叔招手。刘强松连滚带爬地来到跟前,问是怎么回事。海川激动地连说话都结巴了 :“…三叔…你…你看…洞里有鱼!”强松顺着海川手指的方向一看,高兴得直哆嗦,马上就跪下了。连着磕了三个头,自言自语地说:“这是祖宗有德,老天有眼,咱们饿不死啦!”

强松磕完头,站起来围着鲇鱼哈,边转圈边想抓鱼的招。没等他想好,海川已经动手了。他把五指并拢,对准大张的鱼嘴“唰”的一下直插了进去。鲇鱼本能的一闭嘴,咬住了他的手腕子。他猛地往上一拽,一条五斤多重的大鲇鱼被甩到了冰上。海川兴奋得直想喊。水里的鲇鱼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探头换气。海川一连拽出三条,他还想再抓时被刘强松拦住了。海川不解地看着三叔,强松握住了他的手,海川这时才发现,自己的手上划出了很多口子。因为天太冷了,水透骨地凉,血还没等流出来,就被冻住了。“别急,不能空手抓,得想想法子!”强松皱了半天眉头也没想出辙来。“雪地里除了雪没别的东西,手里的刀不管用,咋办呢?”“三叔,住手上缠点布!”“哎!对,这是个招!”刘强松从棉袄里子上扯下一块布来,撕成条,把手指用布条缠上。不过他的手大,鱼嘴里只能伸进中指、食指。强松用两个手指做鱼釣,没费大多劲又抓上八条。

海川看三叔的手冻得发青了,就要自己上手。强松摇了摇头把他拦住了。“咋不抓了呢?”“抓多了咱俩也拿不动,再说手也受不了,都冻僵了。这都大半晌了咱们该回家了,再晚你奶奶该着急了。回去以后琢磨个抓鱼的家伙什,明天再来!”海川有点舍不得,很想再多抓几条。但听三叔说得有理,就住手了。

因为肚里没食,两个人都快虚脱了。往回走时,空手都已经费劲了,这么多鱼更拿不动了。刘强松灵机一动,割了一抱苇子,横七竖八地编了个简易草帘,把鱼放在草帘上,像拖爬犁一样,把鱼拖回了鲇鱼泡。回到家里,全家人一看抓回这么多大鲇鱼,都骑驴吃豆包——乐颠馅了。

刘郝氏听了狐狸叼鱼的事,马上想到了这是狐仙相助啊!一点咝喽都没打就跪下了:“都跪下,给狐仙磕头!这是狐仙指路,救咱们来了!”老爷子去世了,老太太是一家之主,说一不二。全家都齐刷刷地跪下了。老太太口中念念有词,嘟嘟囔囔,孩子们也没听清老人家说了些啥。过了一会老太太才站起身来。孩子们也跟着爬了起来。

磕头谢恩仪式一结束,桂花和小菊妯娌俩就操办炖鱼。锅有点小,五条就装满了。要盖锅了,可啥调料也没放。别说葱花大料了,连盐都没有。谁都知道,做鱼必须得有盐,要不没法吃。可眼下上哪找盐去呀!来到鲇鱼泡后,已经半个月没尝到盐的滋味了。这时,老太太像变戏法式的,伸手从窝棚的椽子上取出了一个小纸包,拿出了烟袋锅大的一块盐巴,俩儿媳妇高兴地直拍巴掌。媳妇们本以为就这么点盐,一定会都放进锅里,哪知婆婆只敲下来一半,另一半又精心巴意地用纸裹起来放回原处。桂花心直口快,忍不住说了句:“妈呀,那么多鱼,就这点盐都放里呗!”“这我还不知道吗!今个都放了,明个咋整?”桂花不吱声了。盐是少点,可比一点没有强多了。刚一开锅,香味就打鼻子,不要说孩子,连大人都淌哈喇子了。记不得多长时间了,别说吃肉连肉味都没闻过了。这顿鱼吃的那个香啊,满满一锅鱼吃得一干二净。

鱼肉吃没了,鱼汤喝光了,连鱼刺都嚼碎咽肚了。刘海川到老的时候还回忆说,这是他这辈子吃得最香的一顿饭。他觉得皇帝的御宴也不会比这顿饭香。其实香不香不全在吃什么,更重要的是饿不饿。饿到极限,只要是能吃的,救了命的,吃什么都是难忘的。

吃完鱼,刘郝氏和儿孙们都精神了。虽然天黑了没有灯,一家人还都没有睡意。话题自然是鲇鱼哈的事。刘强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也琢磨不出三九天冰窟窿里往出冒鱼是咋回事。老太太说:“数九寒天,二尺多厚的冰,能出个洞,除了狐仙帮忙,还能说出啥理来!”

刘强武心里有点划混儿,但不能拧着老妈的意思来。就劝老妈睡觉。“妈呀,你老忙活半天了,先歇着吧,我们哥几个商量商量明个抓鱼的事。刘郝氏六十五岁了,又是小脚,忙了半天加上营养不良,真有点累了。孩子们一劝,躺在炕头就睡着了。

兄弟们小声地讨论着抓鱼的办法。天那么冷一直拿手抓,总不是个办法。可不下手怎么抓呀!合计了半天谁也没有想出好招来。急性子的老五急得直挠脑袋。海川一直趴在炕梢,双手支着下巴听大人唠嗑。说到怎么抓鱼时,他也动起了脑筋。眼珠一转,看见了墙上挂着的钩子秤。那是奶奶逃荒时,精心巴意带过来的。心里一亮:“有了,用秤钩子!”“好!好主意!”兄弟几个一致赞同。老二刘强玉是半拉木匠。他找了个二尺多长的榆木棍,削去皮绑在了秤钩上,一把简易的鱼钩很快就做成了。强玉做完鱼钩挺兴奋,睡不着,又一个人鸦默雀动地到外面忙活去了。他用白天准备好的木料,又做了一个简易爬犁,快到四更了才悄悄回屋躺下。

因为担心晚上鲇鱼哈被冰封上,又寻思鲇鱼能不能照常往出钻,哥几个都没太睡实好。第二天,天不亮,刘强武就带着四个弟弟和海川拉着三个爬犁上路了。到地方一看,一切照旧,洞口还是那么大,鲇鱼还是一个劲地往出钻。这下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刘强武是老大,遇事脑袋里总是多几个问号。他担心里面的鱼少,再抓几百条就抓净了。因为有雪盖着,他不知道这个水泡子有多大。第二年雪化冰消后,到这一看,这个泡子的面积有五百多亩。里面的鱼能有几万斤。兄弟们可没想那么多,到了鱼哈边就开始动手。

因为有昨天的经验,老三刘强松第一个上阵,为大伙做示范。等到鲇鱼张嘴吸气的当口,将秤钩对准鲇鱼下颏,手腕往下一沉,毫不费力地就钩上了一条。不到一 袋姻的功夫就钩出三十二条。还没等强武说换人,那哥三个就忍不住了, 争着抢着轮流上阵。每钩上三十多条就换个人。一个人钩,其余的人把钩上来的鲇鱼,从洞口往旁边运。

老五刘强邦是个急性子,轮到他上手时动作特别快,下手也重。看到鱼一冒头,还没等嘴全张开,钩子就嗖一声扎下去了,结果扎在了鱼头上,疼得鲇鱼使劲一扑棱,把钩子甩掉了。老五急得直冒冷汗。他以为鱼群受到惊吓,不会出来了。谁知不一会的功夫,那个脱鈎的鲇鱼又浮了上来。学乖了的老五,这回稳住了架,很容易地就得手了。他长出了一口气,把握住了火候,再也没有失手。一连溜也钩了三十多条。这么多大鱼又这么好抓,大伙别提多高兴了,越干越心盛,一点也不觉得累。傍晌的时候,已经钩上来四百多条。每条鱼都在四斤以上,加起来有两千多斤。鲇鱼哈四周的雪地上,堆满了冻硬的鲇鱼。哈里的鲇鱼还在不断地往出钻。“大哥,行了!别钩了!不能钩得太多,妈不是说了吗,太贪了狐仙该生气了!”强松这么一提醒,强武也想起老妈的嘱咐来了,马上吩咐收工。“好!今天就到这,这些鱼够咱们吃到开春了。收拾收拾家伙,往回运鱼吧!”

家里人不知道他们能有这么大收获,等了大半天还没見人,估摸肯定不会空手回来。老太太不放心,一会出门瞅瞅,一会到外面望望。一过晌,远远地看見儿孙们排成一行,吃力地拖着爬犁,知道又抓到鱼了。等到近前一看,抓的鱼都能过千斤,乐得直拍巴掌。孩子们更兴奋了,围着鱼堆直蹦高。老二的大儿子海泉刚懂事,也上来凑热闹。抱起一条五斤多重的大鲇鱼,踉踉跄跄地边走边贴脸。逗得大伙哈哈大笑,全家人都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中。

老太太更高兴,赶忙吩咐做饭。“把昨天剩下的鱼全炖上!”“妈呀!放盐不啊?”“放啊!有这么多鱼咱们还愁没盐吃吗!”没等桂花动地方,小菊已经麻利地把盐包取下来了。又是一顿丰盛的鲇鱼宴,又是高兴得难以入睡的夜晚。

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桂花和小菊怕吵醒熟睡的家人,悄悄起来生火做饭。还是一锅大炖鱼,可是盐没了,再吃就不是那个味了。强武跟妈商量,决定去县城卖鱼,换些粮食和盐巴。老太太自然同意。

在强武的带领下,哥四个用简易爬犁,拉了三百多斤鱼。在年根底下,来到了富民县城。原来还有点担心,怕不好卖。哪知道一上市就被买光了。原来当地人有个说法,为了图吉利,过年时最看重鲇鱼。鲇鱼的谐音是“年余”,过年时吃鲇鱼叫“年年有余!”价钱比预想的翻两番,一斤鱼就能换8斤粮。卖完鱼就买年货。所有过年用的东西、上供用的东西都买齐了。连鞭炮烧酒都没落下,还给老妈买了两斤她最爱吃的黏豆包。在老三的坚持下,用两条鱼换了一只看家护院的半大狗。最后,老大一狠心又买了一条牛,摸摸挎兜还剩下六块银元。

这个年,过得比在老家最宽裕时 过年还喜庆热闹。三十晚上破天荒地放了炞炮。分别给老祖宗和狐仙上供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桌上头一次摆了六个菜,一大盆一兜肉的饺子,“高粱烧”管够。面对这么丰盛的饭菜,高兴劲就甭提了。不等孩子们劝,刘郝氏就喝了一口酒。喝完酒迷迷糊糊地产生了幻觉。感觉好像自己在天堂上。掐了一把大腿,才知道还在家里。面对这种做梦都想不到的喜悦场景,禁不住眼泪直流。“奶奶!你咋地啦?”眼尖的海川,一脸茫然地看着奶奶。海川一说,引起了大伙的注意。儿孙们都放下了筷子。老太太把自己的幻觉一说,桌上人除了不懂事的孩子都落泪了。

强武知道母亲是喜极而泣,擦了擦眼泪,郑重地举起酒杯。"来!咱们都把碗举起来,让我们共同祝老妈身板硬朗,福寿双全!祝咱们今后的日子越过越好!”全家人高兴的举碗同饮。

大年初二,海川和三叔呆不住,又到出鱼哈的地方去了一趟。看见鲇鱼还在往出钻。鲇鱼哈的旁边还有狐狸的新脚印,雪地上还有漓漓拉拉的鱼血。“难道这方圆几百里就这一个鱼哈吗?”海川又开始琢磨了:“三叔,咱俩再找找,看别处还有鱼哈没!”“你小子行啊!想到我心里去了。我也是这个意思。就这一个哈,用不了几天就鈎尽了,得往长想啊!”爷俩又开始了新的寻找。从初五到初七,老三活捉了一只饿懵的野鸡,海川打了两个兔子,却没有发现新的鱼哈。

正月初八这天,哥爷几个都上场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离鲇鱼泡村二十多里的东泡子,又发现了一个鲇鱼哈。这个哈里水深,两人高的木杆探不到底。水深鱼就大,这个哈里的鱼最重的有十来斤。可是这里没有发现一个狐狸的脚印。哥几个没有多想,看天快黑了,抓了三十二条鱼就回家了。老太太一看,格外高兴:“好兆头啊!初八,初八,咱们要发,赶快给狐仙上供!”

刘强武心里琢磨,没有狐仙指点也遇到了鲇鱼哈,看来另有门道。我得找明白人指点指点。但他还是没敢说出来,大正月的怕妈不乐意。正月十三,哥几个又进城了。

卖完鱼,老大强松没有回家,住进了宝源客栈。晚上,在喝酒时,和同桌的一位老者唠起了打鱼的事。他问老者,富民县谁打鱼最拿手。老者告诉他,这个县打鱼最出名的是刘长河。他原来住在乡下,岁数大了,搬进城里和女儿一块住。女儿家就在城郊的北岗子,离城二里多地。

刘强武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吃完早饭,拎着特意留下的四条大鲇鱼,直奔北岗子。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刘长河的家。刘长河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板很硬朗。说话 办事七嚓咔嚓,一看就知道是个爽快人。恰巧刘长河也是山东人,一听刘强武是老家口音,格外亲近。一细唠,两个人都是山东齐河县人。两人的老家相距不到十里地。一排家谱,还没出五服呢。论辈分刘长河长刘强武一辈。刘长河更热情了,马上吩咐家里人备酒。酒桌上爷俩越唠越投机。

唠到兴头上,刘强武把话题转到了鲇鱼哈上。“大叔,我在客栈遇到一个鱼贩子,他说在乡下收鱼时,看到一家空手从冰窟窿里抓鲇鱼,这有可能吗?”刘长河一听哈哈大笑:“贤侄,这可不是瞎编,不瞒你说,确有这种事!”“这也太神了”!“贤侄有所不知,来把这杯干了,听我慢慢跟你说。”“好,干了!”刘长河喝完酒,又点了一袋姻,深深地吸了一口,才慢条斯理地讲起来:“这叫鲇鱼哈!”“鲇鱼哈?”“对!鲇鱼哈!不光鲇鱼,什么鱼都得吸空气。夏天水一流动,水中自然就含了空气。水里的草经日头一晒,也能产生空气。这样鱼就能在水下生活了。冬天,雪小也不碍事。雪一大,把阳光遮住了,水草产生不了空气,再加上冰把水面和空气隔开了,水里空气就很少了。这时候如果水下的鱼又多又大,鱼就会想起从娘胎里带来的本事,自发地汇在一起,在头顶的冰层上,选准了一个点,然后一条接一条地含着水,向这个点“哈水”,其实是喷水。冰层虽厚,架不住不断地喷。用滴水穿石的功夫,把冰面喷出一个小孔,然后再向小孔的周边喷水。直到喷出一个脸盆大小的洞。这时候再轮流把头伸出水面换气。一直到雪化冰消为止。”

刘强松听呆了,仰着脖一动不动。刘长河见了哈哈大笑:“别光听我嘞嘞,来喝酒!”刘强武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痛快,是条汉子!”“大叔,你遇到过鲇鱼哈没有?”“傻小子,我要是没遇到鲇鱼哈,能算老打鱼的吗!这辈子遇到过不下二十回。”“都是鲇鱼哈吗?”“不!黑鱼哈、鲤鱼哈,还有鲫鱼哈都遇上过。”“这些鱼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有啊,我品过,出鱼哈有三条:一个是雪得大,二是水里的鱼得多,三是鱼大。光小鱼还没这个能耐。还有一条,鱼哈的地点都是芦苇、蒲草比较密的地方,可能是为了隐蔽,不容易让人发现。”“大叔,听你老一说真是大开眼界,我不明白这么奇妙的事书上咋没见过呢?”“谁往书上写这个呀,都明白了还能发财吗?”“谢谢大叔对我这么掏心窝子!”“哎!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何况咱爷俩对心思!再说我也老了,干不动了,儿子在奉天(沈阳)当坐堂先生呢,用不着这个。烂到肚里不如传给你。你是一个重情重意的人。不过你必须谨记,不要轻易告诉外人。发现鱼哈以后,里头最大的鱼不能抓,要让他传种。

再有不能抓净,老辈人的说法,抓净一回,这辈子再也发现不了鱼哈了!”听到这里,刘强武表情顿时凝重起来,他给老人家斟满了酒,自己也满上了一杯。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谢谢你老的提醒,我一定谨记在心,保证不做丧天良的事!”“好孩子!有你这句话,我就不会后悔告诉你这个秘密了!”当刘强武告别老人家,已经走到门口的时候,刘长河又把他喊住了。“你等一会,我还得告诉你一件事。鱼出哈必须得下大雪的年头,如果不见大雪,雪层不够厚,种地的收成又不好的话,想抓鱼救急,可以用土办法造出哈来。”“那怎么造啊?大叔。”“办法就是把从别处拉雪盖在冰上。没有雪也可以用土啊,草啊啥的。把冰面盖住,留几处草密的地方别盖,这样下面的鱼就会自动到那喷哈。”“哎呀!那可太妙了!你老连这样的秘密都告诉我,得怎么感谢你呀!”“感谢什么,用不着,别太财迷就行了!”“您放心吧,不到不得已的时候,绝不用这招!”刘强武含着眼泪给刘长河深深地躹了一躬。

刘强武回到家,把刘长河话原原本本学说了一遍。全家人彻底明白了鱼哈的来龙去脉。

刘强武的母亲听了儿子一说,大受感动。“受人点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你们到啥时候也不能忘了人家!”“妈!这你放心,我早想好了,以后逢年过节我绝不会落过!”

鲇鱼哈的秘密揭开了,老太太给狐仙上供的事照办不误。刘郝氏说,没有狐仙提醒 ,咱们还是找不到鱼哈,不管谁说啥,咱们得记这个情。另外,也绝不能伤害狐狸!”从此,刘家的子孙谨遵教诲,年年都给狐仙上供。

受刘长河的启发,哥五个和海川一齐出动,四处寻找鱼哈。半个月里,又先后发现了三个鱼哈。其中一个鲇鱼哈,一个黑鱼哈,一个鲫鱼哈。 虽说发现了这么多哈,刘家五兄弟并没有把这些鱼都抓出来。一个是过完年,鱼并不那么值钱。再一个记住了刘长河的提醒,不能太贪心。他们在每个哈里只抓百八十条。只有鲫鱼哈里的鱼抓得多一点。因为那个鱼哈大,鲫鱼不是一条接一条地出水换气,而是很多条一批一批地换气。这个鲫鱼哈,里面的鱼一色是半斤到八两的大鲫鱼。市场很少见到这么大的。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拉去的三百多条鱼,一上市就被买光了。鲫鱼是“吉鱼”的谐音,过完年的价钱比鲇鱼还要贵一些。年前年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卖鱼的收入相当于种了五十亩地。刘家的小日子一下就起来了。

鲇鱼哈使刘海川一家在关东站稳了脚,扎下了根。对不忘恩的承诺,刘强武说到做到。那次到富民卖鱼都会给刘长河送去几条。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两家经常走动,对刘长河像亲叔叔一样孝敬。刘长河对强武更是没得说。对他的四个弟弟都视如自家子弟。后来强松哥仨的对象,都是通过刘长河介绍的。强松结婚时,刘长河还亲自到鲇鱼泡参加了婚礼庆典。刘长河也通相术。来刘家时,看到海川骨相脱俗,谦恭有礼,处事机敏,喜欢得不得了。说这个孩子将来必定出人头地。 告诉强武,要不惜钱财送孩子 读书,将来必成大器。一定会增光耀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