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可以得罪小人吗(为什么说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

古时有一句话,说的是做人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去得罪小人,这句话说的非常真实也经常被验证为真理。这里的“小人”是君子的“反义词”,专指那些喜欢做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人,也就是说:小人就是不走正道,卑鄙的人。

古时,因为小人怨恨导致国家动荡、改变历史演变方向的情况太多,而这个小人,可能是一个马夫、一个驿丞或者一个图书馆管理员。西汉也有这样的故事,有一个盗贼,他竟然能杀死两个公主,杀死丞相一族,更是灭掉了皇后一族的威风。此外,还有一个小官,他竟能逼死太子和皇后,害了无数人。

君子不可以得罪小人吗(为什么说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1)

前一个说的是朱安世,后一个说的是江充。

先说说朱安世的故事,丞相公孙贺的公子公孙敬声仗着自己的显贵身份不遵守法规,侵占国有钱财九百万,被人举报下狱。公孙贺知道向皇帝不好求情,于是,想出了一个戴罪立功的方案。因为,朝廷一直没有抓到朱安世,所以,公孙贺想去试一试,将他抓回来,以这样的功劳来赎儿子的罪过。

当时,江湖的侠义之心还是存在的,能称为大盗的人肯定也是侠肝义胆之人,他们有很强的人脉,做什么事都非常便利。公孙贺想尽办法,终于抓到了朱安世。朱安世当面对公孙贺说:“你不应该将我抓起来,这样只会惹怒我,让公孙一族都受到牵连。”

朱安世口气很大,但是,他却能说到做到。朱安世在牢狱之中,向皇帝递上了一份书信,内容是揭发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的奸情以及公孙敬声对皇族的诅咒之词。这样一位受朝廷通缉的犯人,竟然知道公主私通的事情,还知道有人诅咒皇族,这非常奇怪。但更奇怪的是,他写的书信还递到了汉武帝的手里。

当年,汉景帝的儿子入狱,连一支笔都得不到,而一位盗贼却能为所欲为!

君子不可以得罪小人吗(为什么说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2)

汉武帝收到朱安世的书信后,下令彻查此事。果然,公孙敬声确实有危害皇族的行为,不仅丞相公孙贺一家被皇帝诛杀,就连阳石公主、长平侯卫伉也受到了牵连。卫皇后和卫太子因为这个事情,在皇帝刘彻心中的良好形象也是瞬间消失。然而,这件事仅仅是一个开端,现在,我们要引入另一个小人江充。

江充是邯郸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属于小商人阶层。江充的妹妹嫁给了敬萧王的儿子太子刘丹,使得他也成为了赵王宫的上宾。但是,敬萧王这对父子滥用职权,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情,还特别喜欢敛财。此外,刘丹非常荒淫,他父王的所有妃子和姐妹都被他玷污了个遍。

因为江充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刘丹想要追杀他,还好他逃得快。可是,他的家人却没有那么幸运,全部被刘丹杀死了。之后,外逃的江充将这个情况告到了皇帝那里,汉武帝非常生气,将刘丹抓了起来。尽管,敬萧王百般求情,但刘丹还是死于狱中,使得敬萧王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江充以一人之力告倒了王爷,获得了皇帝的信任,而他的能力才刚刚展现。

君子不可以得罪小人吗(为什么说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3)

后来,江充大力打击朝廷权贵,将惩罚这些人所获得的上千万两黄金全部交给了国库。而且,他还极力阻止长公主进宫,即使长公主是太后召见的人,江充还是拦下了除长公主之外的所有人马。更有甚者,江充不惧权贵,任何贵族犯错都会受到弹劾。自然,江充的这些行动受到了皇帝的大加称赞。

在汉武帝生病住到远离皇宫的甘泉宫之时,江充有些害怕。平日里,他得罪了很多朝廷权贵,都是因为有皇帝给他撑腰。现在,皇帝远离皇宫,他肯定会遭到报复。江充觉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进攻。于是,江充向皇帝建议彻底查清公孙贺的巫蛊案,彻底清除宫里面的“蛊气”皇帝的病才能恢复。

汉武帝答应后,于是,以江充为首的调查组成立了,他可以借助皇帝的令牌将所有对自己不满的人都清除掉。之后,江充买通了一个巫师,让他指认那些对自己不满的人身上有巫气,然后,动以极刑,屈打成招。最后,祸事引到了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身上。之后,江充坐实了皇后、太子的大逆不道之罪。

君子不可以得罪小人吗(为什么说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4)

太子刘据根本没有机会向自己的父亲申冤,为了保全自己他只能选择造反。首先,太子要做的是处死江充,然后,再起兵攻入长安城。太子军和皇帝的军队在长安城打了十多天,死伤人数超过三万。结果,太子没能抵挡住自己父亲的攻势选择了自尽,他的母亲卫子夫也选择自尽,很多人跟着他们一起赴死。

虽然,江充被杀,但是,有这么多人为他陪葬,他应该很开心。江充利用皇帝的信任,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将朝廷的忠良都逼反了,让朝廷损失惨重。这样的人是十足的小人,但皇帝还是会为他的死感到惋惜,因为,他没有想到朝廷变成这样完全都是江充造成的。此外,这样的结果,汉武帝也难逃责任。

在一切结束之后,汉武帝感觉自己老了,开始了自我反思。但是,不管怎样,都换不回自己的儿子与皇后。最终,在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太子刘弗陵继位,称汉昭帝。

参考资料: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