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怎么无为而无不为(171.为什么其出弥远)

171. 为什么“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吗?,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统治者怎么无为而无不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统治者怎么无为而无不为(171.为什么其出弥远)

统治者怎么无为而无不为

171. 为什么“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吗?

当代流行一种说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这话有失偏颇,意思是外出旅行比在家读书更重要。其实,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读书与行路同等重要。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从文字上看与我们现在常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矛盾。为什么“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见益少也。”大意是,不切实际凭主观愿望察看人事,观察越久远,见习就越少。他指的是察人观事,不贴切。

王弼注:“无在于一,而求之于众也。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博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意思是,道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微妙的东西,却要到处寻找追求。懂道的人待在家里修行;不懂道的人出去寻求,走得越远越迷惑。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说:“我对这段文字的翻译,与原文相差不大,因此就不引述了。” (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43页。)意思是原文通俗易懂,不用翻译。

南怀瑾说:“‘其出弥远’的‘出’字,并不一定讲偶尔出远门,其实是指知识越多,越愚钝;换言之,知识学问越好,烦恼越深。因为普通的常识越多,真智慧反而被蒙蔽了。所以‘出字’并不是指出外之出,是付出去”(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32页。)“出”明显是针对前文“不出”而言。

陈鼓应今译:“越向外奔逐,对道的认识也越少。”并引述:“老子特重内在直观自省。他认为我们的心思如果一味向外奔驰将会使思虑纷杂,精神散乱。一个轻浮躁动的心灵,自然无法明澈地透视外界事物,所以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48-249页。)脱离前文而过于发挥。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接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而说的。前面是说以圣人为代表的读书人,安心读书能获得大量知识,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古今事,内外事。

这一句是说谁呢?也就是说“其”代指谁?谁会走出去越远,知道得越少呢?相对上句而言,应该是那些不读书的“下士”们,或者说纨绔子弟,或者内心浮躁的人。他们不在家好好读书,成天出去东蹓西逛,游山玩水。这样的人跑出去越远,玩得越痛快,浪费的时间越多,读书的日子越少,读的书越少,知识就越少。老子是劝大家静下心来多读书,不要坐不住到处乱跑。这才是这句话正确的理解,而且前后文是相关联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清代人钱泳提出来的,意思是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不要死读书,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矛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