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隆基死得太晚(被称作圣人却得不到圣人般的待遇)
(本文约3180个字,请耐心看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诗人白居易为避讳,故意用“汉皇”指代唐明皇李隆基,说李隆基沉迷酒色,荒废朝政。似乎因李隆基而成就了《长恨歌》的千古流传,而使李隆基只顾和杨玉环贪图享乐的帝王形象深入人心。但人们却很容易忘记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唐朝盛况达到巅峰的也是李隆基所为。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李隆基到底是经历了什么,了解他的一生,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李隆基
被幽禁的童年
李隆基虽然出生在皇室家庭,却无法享受到寻常百姓家庭的天伦之乐。相反,身为皇室成员,历朝历代都是充满了血雨腥风,尔虞我诈。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当时李隆基的奶奶武则天独揽朝政,有两人不信邪背着武则天私自谒见傀儡皇帝李旦,也就是李隆基的爸爸。武则天得知此事后,一生信奉佛教的她没有一点心慈手软,直接下令将这两人腰斩,并禁止李旦再跟其他大臣见面。年仅七岁的李隆基也跟着受到牵连,被幽禁在宫内,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
武则天
双亲被陷害
皇室充满了宫斗,不是想躲就能躲掉。不曾招惹是非的李旦夫妇也未能幸免于难。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则天的宠信韦团儿勾引皇嗣李旦未成,被李旦一口拒绝。韦团儿因此怀恨在心,看了多少宫斗剧想想也知道,韦团儿肯定会报复李旦。这不,团儿跑到武则天那诬陷说李旦的德妃窦氏背地里做着诅咒武则天的事情,而武则天宁愿听信宠臣一片之词,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媳妇。第二天,就派人将李旦的两个妃子给暗杀了,连尸体都是秘密埋起来。被杀的德妃窦氏,就是李隆基的亲生母亲。韦团儿并未就此收手,还想加害李旦,幸亏群臣站在李旦这边,向武则天揭发韦团儿有不臣之心,武则天杀了韦团儿这事才算终了。可是对于当时九岁的李隆基来说,母亲被杀,父亲九死一生,幼小的他是什么反应,史书里没有记载,不过以常人心态来猜测,李隆基当时一定是很痛苦的。
崭露头角
武则天死后,大唐的政权再次返回李家的手中,可昏庸的唐中宗重用韦皇后,韦后发展了自己势力,想要效仿武则天,当第二个女皇帝。李隆基父亲李旦因皇室身份成为韦后称帝路上的阻碍,危险早晚会再次降临。经历了母亲被杀而父亲却无能为力,李隆基很清楚一旦和韦后开撕忠厚老实的父亲绝不是韦后的对手,想要在这权利的争夺中生存下来,只有先发制人。李隆基先拉拢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唐隆元年(公元710年)7月21日夜,李隆基带领亲手培养的万骑军队攻入皇宫,诛杀韦氏党羽,策反了皇宫守卫,韦后在混战中被乱军杀死。掌权者被消灭,自己就可以做上掌权者,皇帝的宝座近在眼前,而李隆基没有坐上去,他找到了自己的父亲李旦,让这位被武则天剥夺皇位的“老前辈”坐上皇座,历经磨难的李旦已是泪流满面。父亲对着儿子说:“宗社祸难,由汝安定,神祇万姓,赖汝之力也”。这个排行老三的儿子,已让李旦刮目相看。
姑侄反目
因在消灭韦后行动中占有大功,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显赫。得到的权利越多,越容易冲昏人的头脑。太平公主也没躲过这条定律,韦后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她就选择性遗忘还想当“武则天”。对于她的侄子,已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太平公主原先是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的,可渐渐的,发现她这个侄子的厉害之处。年纪轻轻统领万骑,朝野上下皆有人望,眼光长远,做事果断。很明显,李隆基成为太平公主前进路上最大的障碍。两人矛盾愈演愈烈,都想要除掉对方,可对于唐睿宗李旦而言,一个是他亲妹妹,一个是他亲儿子,哪边他都不愿得罪。幸好在传位这件事上李旦没有糊涂,毅然决然的将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儿子。登上了皇位,李隆基就有了胜利的把握,既然双反都已放下脸面,那就没什么可以顾忌了。在经历平叛韦后乱政事件后,李隆基在处理此类事情已有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先下手为强。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率领自己的亲信部队三百多人攻入皇宫先是杀掉太平公主的势力部队羽林军,紧接着在皇宫内四处抓捕太平公主亲信势力。太平公主见情况有一边倒之势,急忙逃到附近山中寺庙里躲避,三天后才回来查看局势,而此时朝中大局已在李隆基掌握之中。胜负已分,败者的结局注定是死亡,李隆基念及姑侄情义,赐太平公主走的体面些,让她自行了断。至此,李隆基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励精图治,创立开元盛世
大权在握,信心满满的李隆基开始施展他的治国才华。眼下朝野是一片狼藉,多年的皇室权利斗争导致百废待兴,朝廷养了无数白吃白喝不干实事的职位,首先就要精兵简政,节约成本,减少财政支出。将这些无用之官员全部裁减,加强考核制度,保证入职官员的能力处于较高水准。接着李隆基便举贤任能,朝廷需要人才,在全国寻求大贤能人,“有嘉遁幽栖养高不仕者,州牧各以名荐”。多次在各地大赦罪犯,流放死刑的罪减一等,其余全都赦免,以收拢人心。最重要的一点,李隆基能够听取他人意见,所谓忠言逆耳,能听得别人劝,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宰相姚崇、张九龄就多次向李隆基提出好的建议,而李隆基也都能一一听到心里并去实施。正因为有了这些积极的举措,李隆基将大唐盛世推向顶峰,大唐的威名已传遍当时全世界,让四方来贺,八方来朝。
堕落开始
达到如此成就,李隆基似乎觉得身为皇帝这辈子该做的已做全,后面就轮到享受了。所谓饱暖思淫欲,众妃子中武惠妃深得李隆基宠爱,甚至想将她晋升为皇后,幸得群臣劝谏,此事作罢。但当时太子李瑛不是武惠妃所生,武惠妃心生嫉妒,想要陷害太子。这个想法被善于揣摩人心的宰相李林甫看出,李林甫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右相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为攀附权贵,故意亲近武惠妃,知道武惠妃讨厌太子,就常在皇帝李隆基耳边说太子李瑛的坏话,再加上武惠妃不停的煽风点火,久而久之,李隆基竟真的相信太子李瑛有图谋不轨之心,废黜太子及其两个兄弟,将三人贬为庶民,没过多久,李隆基甚至觉得还不够,下令将这三个儿子处死。天伦父子之情,在这个时候的李隆基看来,就跟天上的云朵一样,如此虚无缥缈。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武惠妃得病而死,李隆基悲痛万分。马上就有人向李隆基推荐说武惠妃的儿子李瑁有个妃子叫杨玉环,此人美貌不输武惠妃。李隆基一听顾不上人伦道德,宣将此人招进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群王不早朝”,有了杨玉环,李隆基忘了自己身为皇帝该有的责任,只顾和杨玉环风花雪月。朝政大权先后被李林甫、杨国忠掌控,上下沆瀣一气,贪腐横行,昔日开元盛世清明廉政之景一去不复返。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前夕,朝廷内关于安禄山会造反的言论四处传播,只有李隆基偏不信,被安禄山收买之人不停地给李隆基说安禄山的好话,让李隆基坚信安禄山是大忠臣。被蒙蔽双眼的李隆基终究逃不过现实,安禄山势如破竹兵临城下,带着一万个不相信李隆基仓惶逃离长安城,儿子没顾上带,身边只带着杨玉环和好基友高力士。堂堂大唐帝国竟变的如此境地,士兵们由憋屈不满变成愤恨,终于在马嵬驿爆发。李隆基内心再次生出一万个不相信,不相信自己的贴身禁军也会背叛自己。士兵们嚷着只有杀掉杨玉环才会继续追随李隆基,要江山还是要美人,旁人无比羡慕的选择只有李隆基才知道其中的痛苦。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回到了长安,时过境迁,离开时自己还是皇帝,回来时大殿上的皇位已被儿子抢走,大权落空,自己被封个空头名号太上皇。一代天子弄得如此局面能怪谁,怪安禄山?杨玉环?杨国忠?李林甫?算来算去,最后只能怪李隆基自己。若不是自己在盛时昏庸罢黜贤相张九龄而任用李林甫,朝堂能变得肮脏不堪?若不是自己贪色只顾和杨玉环缠绵,让杨家鸡犬升天,地痞流氓杨国忠也能当上一国宰相?不闻朝政,不知天下事,让边境养出个安禄山这等豺狼虎豹也只是理所当然的事。
晚年李隆基被安排住在兴庆宫,陪伴自己一生的高力士最后也被权臣支开。孤苦伶仃的李隆基坐在空旷的宫殿里,人生若只如初见,彼时彼刻,感觉又回到了被幽禁的童年,过去的一切仿佛就在昨日,过去的一切只不过是一片幻影。
参考文献:《旧唐书》 《新唐书》
若您喜欢本文,请点个赞,谢谢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