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双减谈基础教育改革的举措(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推进)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
目前,教育“新基建”推进面临哪些困难?学校如何克服困难,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学校如何进行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教育三人谈》邀请中小学校长参与主题讨论,共话基础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
议题一:目前,教育“新基建”推进面临哪些困难?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书记 李科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成为必然,利用“互联网 特殊教育”打造智慧校园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智慧设施,营造信息化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在智慧校园阶段的建设,主要从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在硬件方面,学校每年要有资金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维修与采购,要建立智慧校园智能教育、管理、科研、教学等数据库,收集相关数据,利用5G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大范围的数据分析,成为服务高效、全面感知的智慧校园。在软件方面,要构建一体化的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数据割裂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平台的作用。利用“互联网 ”对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对各个方面数据的采集,输入数据库,利用数据分析为学校的智慧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智慧教育,助力个别化教学
智慧校园的终级目标是为障碍学生提供更好的优质教育,是为教育和学生服务的。因为障碍学生差异性极大,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以下简称IEP)。为了使IEP能更持续的开展,我校利用“互联网 ”开发和引进了IEP数字化平台应用,助力个别化教育计划。为实现特殊儿童数据采集的标准化、智能化,开发专业软件对特殊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个性化的测量,利用系统自动生成数据的侧面分析图,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特殊儿童学生,提高IEP的适合性。学校打破以往的“一班一课表”形式,结合个别化(IEP)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采用“一生一课表”,以入学时的主选专业为基础,配以多彩多样的社团项目进行自主选修,形成一专多项目的课程方案,并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调整。
智慧教研,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着特殊教育质量高低,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提升专业化水平是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对所有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培训,然后提出教研组的智慧教研活动,要求各个教研组制定智慧教研计划,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携性和互动功能,建立智慧教研交流群,突破时空限制,深入交流研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实践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共同成长。建立研训博客,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们可以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博客,教研组可以将本组内共性的问题借助博客发起教师论坛,让教师们畅所欲言,打造智慧校本教研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智慧资源库,提高教育有效性
为了便于检索和共享,满足泛在学习环境下灵活多变、极具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需建立智慧教育资源库,共享特殊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成立教育信息部门专门负责采集、收录本校及全国各地特殊教育教师优秀的、典型的、代表性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PPT、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班会课、主题教学方案等,分门别类上传到学校智慧资源库中,让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根据个人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参考借鉴,实现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智慧安防,确保师生平安
传统的视频监控、报警等分散式安防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学校安防需求,因此包括校园进出身份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安防报警系统、身份识别和视频联动系统、家校通系统等集成综合的智慧安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安防重中之重的工作。智慧安防结合新兴技术,实现学校视频监控、报警、出入口控制、可视对讲的统一管理,具备报警、生物识别、设备巡检、多级电子地图、分布式部署等多种功能,真正实现技防、人防的有机结合,实现安防智能化。
议题二:学校如何克服困难,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唐玉辉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成立于1959年,我校始终把“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推进器”,积极探索技术升级与育人质量提升的内在逻辑,让技术赋能教育,推动学校快速发展。近年来,学校抓住校园改造、技术设备升级、校园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不断思考面向未来学校需要怎样的新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如何赋能当下的学校快速发展?新技术与课堂教学如何深度融合?下面就学校如何克服困难,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与大家分享。
整体设计:基于本真文化的学习新空间建设
本真文化是我校多年发展的文化结晶,是尊重规律,主动求索,追求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主动发展的成长空间。我们采取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的办法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2013年开始进行两校区校安工程的建设,在工程设计时,对校园的网络环境、媒体建设、学习空间、智慧校园等进行整体设计。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分年度进行升级改造:一是建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突发事件的智能预警装备,强化了公安的联防联动,增加基于物联网的灯光管理系统,智能调节学校照明,支撑绿色校园建设;二是逐步更换智慧教学设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体教学装备水平。新建专用教室支持互动反馈、高清直播录播等教学方式,支撑网络条件下个性化的教与学;三是在校园网的原有基础上,逐步增加网络安全设备,安装网络管理检测系统,自动识别、过滤不良网站和信息,确保师生绿色上网。
着眼未来:基于创新发展的特色平台建设
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要为儿童的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近年来,我们参与了在线创新、智能研修以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三个国家级项目研究。例如我校2021年获批中央电教馆首批智能研修平台试点校。基于央馆智能研修平台,依托智能终端设备和网络,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教学场景,实现教学数据的智能化采集与评测,自主生成教学评测大数据资源体系,自动完成智能化的教学效果分析评测报告,多个维度对课堂教学全过程和课堂环境进行智能评估,精准揭示每个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开展更加科学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方向,同时为教学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智慧建设:基于生命成长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
快速发展的虚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将为教育带来更多的便利与优势,但教育的本质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智慧设备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完成教学观念从技术引领向服务育人的转变,在新技术运用中始终做到“目中有人”。秉持智慧设备应用为先的原则,努力促进技术与生命的有机融合,让技术成为促进人的生命提升的关键力量,使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在技术的支持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以“学生智慧学习”为目标,以智能移动终端、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技术、智慧学习资源为教学手段,以线上线下多主体多维度评价系统为评价方式,实施“课前以学情分析为核心,课中以师生互动为关键,课后以个性化指导为重点”的新技术视域下全过程教学。我们开辟信息化研究区域,将原有的智慧教室、录播教室、AR专用教室组合形成研究区域,申请网络专线,专用于教学研究,结合各种活动比赛项目,尝试各种新型技术对课堂的支撑。
议题三:学校如何进行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南浔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罗敏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南浔学校是湖州市南浔区政府引进的浙江省重点项目,学校自2016年创办以来,以“适性教育,幸福人生”为核心理念,以培养“中国心,世界眼,未来脑”兼具的、有文化传承和全球胜任力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以“宏道宏文,达德达才”为校训,倡导“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校风,着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师生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情况
指导思想是坚持“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理念,以适性•活力•生长课堂、校本分层限时“优 ”作业为切入点,重学法指导,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高质量的集体备课,精心编制校本化作业,减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7-2021五年来,校本作业建设经历了“三阶段,三版本”。具体来说,阶段一为建模阶段(限时作业,建立模式),备课组自编数学、科学、英语三科作业,五门学科按一定时间比例,分段划分作业时间,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再自主学习。本阶段的问题是没有分层,每次作业情况离散度大,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学生“吃不了”。校本作业1.0版本主要为破冰,实践,思考。
阶段二为入模阶段(分层限时,进入模式)。本阶段侧重作业的分层设计,备课组每周一次,提前设计分层作业,并就作业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掌握学生个体、班级及年级总体作业情况,并就作业进行修改。校本作业2.0版本,有认识上的提升,作业编制上的改进,在是否真正促进教学质量上,还是迷茫。
阶段三:出模阶段(强化自主,突破模式)。教师针对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自主完成精编校本作业,并且均在寒假、暑假提前设计,专家审订把关,修改后统一印制。习题编制时依据课标,以生为本,关注学情,更多从作业量分层和作业难度分层两方面加以关注。从规定作业分科时间,九年级打破分科限时框架,学生更自主地结合当天学习,进行复习作业。作业批改后,进行分小题的数据全采集,通过扫描录入分析平台,对各班的教学情况进行精准分析,及时反馈,调整课堂教学,形成教学闭环。校本作业3.0版本,使用“最慧学”教学平台进行数据处理,但整体上自成体系,精准分析,反拨教学,形成闭环,收获成功。
回眸作业改革的的三个阶段,我们坚守的是“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改变的是作业的质与量、作业反馈的形式、作业分析反拨课堂教学的深入程度,从破冰到迷茫再到形成闭环后的成功,是迭代升级,更是自我蜕变。
新形势下作业改革思考
作业目标清晰定位。通过校本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巩固必备知识,更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发挥作业的评价和诊断功能,并反哺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学校高质量发展,并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实质性数据。
作业类别适当拓展。除课后作业外,同时关注预习作业的引导,随堂作业的课堂生成,单元作业的整体达成,周末、假期的整理型和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以及跨学科的项目化作业等。这样除了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在项目式、实践性作业中,促进思想方法形成、学科能力发展和思维能力提升,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教学应用创新。一直以来,实现因材施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理想,但在现实教育中,因受规模化班级教学等限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往往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基于“互联网 ”的智慧平台实现了作业全数据采集与分析、集体及个性化诊断反馈,从而使之成为实现全员发展、个性成长的可能途径。基于学生作业大数据的采集、分析、诊断和全方位反馈,逐步实现对班级集体、学生个体成长的可持续分析,有效促进教学设计的动态调整及迭代改进,促进学生全员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策划:李英菁 编辑:李啸)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