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

第十五篇第7章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直:正曲为直,会意字。甲骨文“直”字从目、从丨,会以目测量材料、使之不弯曲之意。

引申义有正直、伸直等。直又通“德”。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上直(德)受(授)贤之胃(谓)也。”

“直”用作副词,表示一直、径直等意,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敢(李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

“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人一定要正直,“直道”做人,“直道”处事。

他在对待如何“报怨”的问题上提出:“以直报怨”。孔子不赞同“以德报怨”和“以怨报怨”。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1)

史鱼:卫国大夫,名佗(亦作鮀),字子鱼。由于他任宗庙祭祀的官,所以又被称为祝佗(祝融是火神,所以和火有关的职务都称为“祝”)。

祝佗善于辞令,能言善辩,被孔子誉为“祝佗之佞”,祝佗和璩伯玉、公孙贾、孔圉、公叔发等人被称为卫国的“柱石。”晋国的赵简子曾坦言怯于他们而不敢冒犯卫国。

祝佗临死前要儿子不为他在正堂治丧,以此劝谏卫灵公任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卫国将军,晋国人),古人称为“尸谏”。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看到这不合礼仪的丧礼时,大为吃惊,知道原委后,非常感动,并遂了他的遗愿。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2)

矢:象形字,本义为尾部有双羽平衡的箭只,后引申为不变线的,定向的,坚定不移的如“矢志不渝”等。

矢还有正直,端正等含义。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3)

蘧伯玉:即蘧(qu第二声)瑗,字伯玉,今河南省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人,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上大夫,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自贡(端木赐)的外公,因为人贤德而闻名于诸侯。

蘧伯玉与孔子亦师亦友,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收留和帮助孔子,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资助人。

蘧伯玉的言语“耻独为君子(没有影响到身边的人和自己一样成为君子是可耻的)”被千古传颂,故蘧伯玉被历代尊奉为“君子典范”,其家乡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也自古被称为“君子乡”、“君子里”。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训》记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4)

《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

蘧伯玉年长老子10岁,长孔子30岁,他是第一个提出“弗治之治”的人,兴道德教化,引领人民,实行宽松、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是“无为而治”思想的雏形。

所以,战乱频仍的春秋,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卫国才得以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晋国的赵简子欲伐卫,使史黯(晋国史官)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也。”

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十年时间住在卫国,第一年住颜浊邹家,剩下的9年时间住在璩伯玉家,蘧伯玉对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

有人把他列为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回到鲁国后,他们之间还经常有派使者相互来往。

蘧伯玉活了101岁,他是蘧姓始祖,蘧姓后来多改为“璩”姓。现蘧姓人口非常稀有,全国不到一千人。璩姓人口比较多,约有九万人,台湾有个文化名人叫璩美凤。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5)

卷而怀之:隐退藏身,不再做官。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为百姓谋利益,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质”,即以义为根本。他经常赞扬行义的模范人物,说史鱼无论国家政治状况如何,都不考虑个人的得失而奉“直道”,这是个有“大义”的人。

孔子还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里的“藏”是不得已的行为,多少有点无奈,体现了一个人的大度。

蘧伯玉不贪恋官位,“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藏”是主动的。体现了他的君子原则。他的行为影响了孔子的“邦无道,谷,耻也”的为官思想。

史鱼和蘧伯玉都是个坚守原则的人,前者刚直,不做墙头草。后者进退有度,不贪不恋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做人准则。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6)

真实的弥子瑕

提到弥子瑕,很多人首先想到了“男宠”、“同性恋”,“小白脸”。其实,大家误会他了,他是被故意抹黑的,抹黑他的人是大思想家韩非!

韩非在他的《韩非子》中,提到了两件关于弥子瑕的事件,目的就想说明一个道理:同样的人,当你喜欢他的时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当你不喜欢他的时候,他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两件事是这样的:

一, 弥子瑕得卫灵公宠爱,有一次,弥子瑕母亲病了,他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不顾法律规定私自驾国君马车是要处刖刑(砍脚)的,偷偷地把卫灵公的马车驾走回家伺候母亲去了,卫灵公听说后,不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赞扬他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忘了自己会犯罪。”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7)

二, 有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在果园游览,弥子瑕吃了一口桃子,觉得很甜,就把剩下的半个桃子给身边的卫灵公吃,卫灵公说:“多么爱我啊!自己觉得好吃,就留着一半给我吃。”后来人们把同性恋称为“分桃之爱”。

等到了弥子瑕年纪大了,色衰而爱驰,这时卫灵公又另外一副面孔:“这人真过分,假托君命驾我的车子,还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弥子瑕还是那个弥子瑕,但,卫灵公的心变了,他不喜欢弥子瑕了,所以同样的事情,对待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韩非的年代离弥子瑕的年代有300年,这期间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弥子瑕和卫灵公的这种特殊关系,也许是因为“桃色”事件特别容易传播,以至于,真实的、德才兼备的弥子瑕已经很少人知道了。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8)

弥子瑕,名牟,字子瑕,其祖父是晋灵公之弟,封于弥地,所以从弥子瑕父亲开始以“弥”为氏,爵位为“伯”,人称士伯。

弥子瑕为弥姓始祖,其后人耻于其恶名,很多人纷纷改姓,所以现在“弥”姓非常稀有。

关于弥子瑕的史料有:

1,有一次,晋国囚禁了鲁国的叔孙婼(ruo第四声),准备交给鲁国的世仇邾国,弥子瑕找到了执政韩宣子,建议他放弃这个行为,韩宣子从之,可见,弥子瑕是个很有份量的人。

2,周天子的王子朝作乱,晋君派弥子瑕去周都观察情况,弥子瑕如实汇报后,晋顷公拒绝了王子朝的使者,由此可见,晋国国君是非常信任弥子瑕的。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9)

3,韩宣子去世后,魏献子执政,弥子瑕任司马(军队司令),鲁昭公三十二年,周王城扩建,弥子瑕任总规划师和监工,可见其多才多艺。

4,由于卫国是晋国的附庸国,所以,晋国于鲁定公元年,派弥子瑕到卫国担任将军(人才支援),封于渠,所以弥子瑕又称渠牟。

5,鲁定公6年,鲁国入侵郑国,攻取了匡地,鲁军去时没有向卫国借道,回国时,鲁军却从卫国国都经过,卫灵公大怒,派弥子瑕去追击鲁军,卫国大夫公叔发特地找到了卫灵公,劝他放弃追击鲁军。

弥子瑕的父亲弥匄(gai)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晋国大夫,曾辅佐赵武,关于他的史料有: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10)

1,郑国思想家、政治家子产陪同郑简公出使晋国时,由于晋平公正处于斋戒期间,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把晋国宾馆围墙全部拆毁而安放自己的车马,被弥匄责备,子产应对得当而事件平息下来(史称子产拆墙)。

2,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弥匄和名相叔向都写信反对,并预言郑国会大乱,结果,预言没有应验。

3,公元前530年,齐景公和晋昭公会宴,中行穆子陪同,投壶(一种投掷游戏)时,中行穆子言辞不当,被弥匄批评。

以上可见,弥子瑕是个贵族世家,父子俩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且弥子瑕年长卫灵公十几岁,会成为卫灵公男宠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弥子瑕和孔子的学生子路(仲由)是连襟,他们的妻子都是颜浊邹(大盗出身,也叫颜浊聚,孔子周游列国第一年住其家,遂成孔门弟子)的妹妹,如果弥子瑕真的是国君男宠,性格勇武、鲁直的子路在卫国时,肯定会劝说他,甚至和他翻脸。

论语孔子谈言志的原话 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11)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为什么韩非会想到弥子瑕和卫灵公会有那种关系呢?韩非可能看到过《孔子家语》中的记载“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这段话,其中的“爱而任之”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于是,韩非编出了这样的段子。

那么史鱼又为什么要用“尸谏”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请求卫灵公远离弥子瑕呢?原因很简单,弥子瑕是个外国人,军队掌握在他的手里是不安全的。

晋国对卫国早已虎视眈眈,要不是有史鱼、公孙贾、孔文子、公叔发、蘧伯玉这些柱石之臣,晋国早就下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