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恶道德经(道德经人性的智慧)

道德经:正确认知并接受人性之恶,才是符合“道心”的智慧。

人性的善恶道德经(道德经人性的智慧)(1)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人与人相处之间,总是在紧要关头或是人生低谷的时候,才能看清一些人的真正面目,而人性也会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显露无疑。

平时的时候相处欢愉,彼此温和,而在你低谷的时候,那些真实的嘴脸便显现在你的面前。

很多人在这种时候就抱怨着自己遇人不淑,抱怨人心冷漠,但是殊不知这是人性存在的正常状态,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即便是自己,在别人遇到低谷的时候,也很难做到待之如前。

我们首先要明白人性之中存在的这一种特性,人在高峰时蜂拥而至,人在低谷时万人唾弃,才能更好的去应对人性冷漠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人性的善恶道德经(道德经人性的智慧)(2)

宋朝是一个文人绽放的朝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父子三人、司马光等等这些大文人,均出自于宋朝,而这些本来可以相敬如宾,共同把酒言欢的一群文人,却因为政见的不同而站在不同的立场,王安石主张实行新法,主张变革,而苏轼、欧阳修等人则主张保守,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立场。

虽然政见不合,但是他们非常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和人品,而王安石则因为重视变法,为了变法成功而任用了一些小人,其中有一人叫做吕惠卿。

当时司马光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写信给王安石说:“忠信的人在您当权的时候说话难听,觉得可恨,但是以后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而谄媚的人服从于你,但是当您失去权势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有人为了私利而出卖你。”

果然,后来王安石被罢免宰相之位后,吕惠卿当上了宰相,他首先做的就是和王安石划清界限,并且还踩上一脚,犹如一条疯狗一般,养成气候之后反咬了主人一口。

人性的善恶道德经(道德经人性的智慧)(3)

在这一个历史事件当中,其实王安石也是一个受害者本身,伤害于他的除了吕惠卿本人之外,更是人性的另一面。

古人云:势相轧,害相刑。

所有交集之中产生的相爱相杀,都不足为奇,这都是人性之中的正常现象。

一切你所看到的人性之恶,从表面来区分,或许是君子与小人之分,但是从背后来看,都是人之本性的另一状态显现,认知并接受这一个状态,而且更好的去应对这个状态,才是真正的智慧。

当你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人性的粗陋之面,就会有一种释然,也能更好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正所谓说: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喜欢搬弄是非的人,对于有德行的君子,无论是污蔑还是诽谤,只不过是薄云遮日,一样不会有太长久的时间就会重见光明;而那些喜欢阿谀奉承巴结别人的人,却如同门缝中吹进的风侵袭肌肤一样,感觉不到受到了损害。

人性的善恶道德经(道德经人性的智慧)(4)

小人所有的言行攻击,其实对于自身来说,都如同薄云蔽日,不会产生太久的伤害,而对于我们来说,能够以不争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搬弄是非,对待小人之心的恶行,则会有另一番意味。

《道德经》中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这句话是针对于世俗之人对于道的一种理解与奉行。

道能包容天下,则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则会成为天下君王,这就合乎了天理法则,合乎了道,便能长久,没有危险。

而我们世俗之人对于人性鄙陋之面也应该有一种理解和包容,这也是符合道的一种行为,可以长久,终身没有危险的。

人性的善恶道德经(道德经人性的智慧)(5)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