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上半叶,英国经济开始发展,最终导致人们一般所说的“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革命造成人类历史的重大变化,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巨大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动。

经济发展的迹象首先在农业中表现出来,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业经历了巨大变革,许多人把它称为“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的发动者是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因圈地运动而集中了土地,集约经营。这时候,英国已开辟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农业已经有条件与商品经济联系起来,农产品一旦成为商品,刺激生产的动力就会出现。掌握着较多资金的大土地所有者愿意向土地投资,以求赚取更多的回报。同时,一批沿着社会等级阶梯上升的中小约曼农成为租地农场主,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小块土地作抵押租种大片农场,悉心加以经营,从而为农业革命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农业革命的手段是改良土壤、培育良种、采用新的耕作方法、使用新工具、开凿沟渠、灌溉排涝等等,有些在东方农耕社会早就存在的传统耕作方式,如精耕细作、施放肥料等,在英国农业革命中被引进,并发挥了很大作用。新的耕作方法中包括条播(以及为此而发明的畜力条播机),这种方法改变了过去的撒播做法,有利于精耕细作。更重要的是农业中普通采用轮作制,一年中大麦、燕麦、小麦、豆类和芜菁等作物轮流种植,使一年四季都有作物在田里,传统的休耕制被废弃了,哪怕是冬天也可以种植芜菁(一种牧草),而芜菁可以喂牛羊,再加上秋天留下的丰盛干草,就可以让大量牲口过冬,而不必像过去那样,每到初冬就要把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牲畜屠宰掉,才能保证剩下的牛羊有干草吃。由此引起的相应变化是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牛羊肉,而不像以前,在漫长的冬季和春季只能吃腌肉、常常还是变了味的腌肉。在引进芜菁、使用轮作制方面名声最大的是沃尔波尔的姻兄弟、乔治二世的廷臣唐森德勋爵,他为此而得到一个“芜菁唐森德”的美名。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1)

查尔斯.唐森德

当时的政治家有许多热心于农业改革,比如托马斯·科克,后来成为莱斯特伯爵,就是个成功的农业改革家。他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泥灰增加地力,并引进新品种,结果在15年中使庄园的收入翻了4番,40年里收入从两干多英镑变成两万多英镑。另一个乡绅罗伯特·贝克韦尔则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改良,他的牛、羊、马牲畜吸引了全欧洲的人去参观。畜牧业发展是农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人说:农业革命前的羊如狗一般大,现在的羊则如同过去的牛。农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迅猛发展:1700-1790年间,有400多万英亩荒地被开垦成农田;1700年每一个农民大约可以养活1.7个人,到1800年可以养活2.5个人,农业生产率提高47%。1700年英国谷物产量大约是1480万夸特(1夸特≈290.95立方分米),1800年增长到2110万夸特,增长率为43%。1731-1800年间肉类销售量大约增加35%,在伦敦肉类市场上,1731年进货肉牛8.4万头,肉羊56.5万头,1800年分别增长到11.4万头和75.6万头。然而,尽管农业生产在一个世纪中增长了许多,英国却从粮食出口国变成了粮食进口国,原因是人口从582万增加到902万(英格兰和威尔士数字),粮食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而且工业发展吸收了更多的粮食作原料,结果粮食价格在18世纪增长很快,从世纪初的指数100,增长到世纪末的指数250,即涨价一倍半还不止。这个负担当然落到广大人民尤其是低收入劳动者的头上,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农业革命发展了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长了英国的财富,但它还有一个无形的影响,即培植了贵族和乡绅的经营意识,使他们以市场为目标进行生产,并努力赚取利润。社会上层的谋利取向意义不比寻常,因为它向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楷模,鼓励人们去追求财富。基督教的文化传统向来就鄙弃经营,而这个传统在英国是由上层阶级打破的,这对塑造英国的民族精神和进取性格有重大作用,最终带动了全社会的谋利追求。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这是个影响到人类命运的总体过程,最终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在谈论工业革命之前,首先要了解工业革命以前英国的工业状况。

“工业”(industry)这个词起先指一种品质,即“勤奋”,后来才转有“产业”和“制造”的含义。工业革命前所谓的“工业”包括这样一些部门:工具和用具的制造(刀具、家具、衣物、器皿、车辆、首饰等等);用具的修理(箍桶、补锅、修鞋等);产品加工(酿酒、舂米、食品);其他部门如采矿、采石、冶金、建筑、造船等等。16世纪起毛纺织业越来越重要,成为英国出口的主要支柱,也是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所有“工业”都是手工操作,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利用非生物动力,比如水力或风力。从生产组织结构说“工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工作场地比如采矿、造船、冶铁,需要人力较多。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分工。第二类是作坊,一个师傅带几个徒业从事某种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金银首饰、马车、靴鞋、衣帽的制作等等。第三类是家庭工业制,一家老小围绕一项工艺以此为生,全家动手,分工合作,家庭就是基本的生产单位。这种组织形式在纺织业中尤其流行,而且散布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在英格兰北、中部,许多农户买一台纺机或织机,农闲时纺织,贴补农业收入的不足。但后来副业反而变成主业了,纺织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农民也因此变成手工劳动者,成为近代工人阶级的前身。

家庭工业制主要在农村地区盛行,是因为在这些地区行会的势力比较小。此外,家庭工业制在新生的行业中比较容易形成,也是因为在这些行业中行会的力量薄弱。17世纪起家庭工业制逐渐落入商业资本的控制下,商人提供原料,分配份额,手工工人把配额领回家中完成,然后把成品交还给商人,由商人投向市场,进入流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商人和工人间有可能存在表面上的金钱来往关系,如工人从商人处“买”回原料,加工完毕后再把产品“卖”给商人,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支付工资的方法,商人控制生产的全过程,工人只不过从事加工而已。在很多场合下,连表面的“买卖”关系都不存在,商人直接把原料发给工人,按固定标准回收产品,工人领取加工费,当然这就是工资。有时,商人还向工人提供生产工具,包括织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完全是资本主义的,英国在这种方式中大规模发展了手工业,而且把它和海外市场联系起来。18世纪,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英国提供了大量资金。许多人把这种生产方式称作是“原工业化”,认为在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原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后来向全世界扩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2)

约翰.凯伊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3)

飞梭

工业革命首先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变。在过去,一切工具都是简单工具,满足手工生产的需要。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织工一个人可以完成织机上的所有工作,不需要找助手帮忙。人们把飞梭看作是纺织工具改进的第一个信号;但飞梭仍然是手工工具,并没有改变工作的性质。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4)

珍妮纺纱机

飞梭的发明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使纺纱工序严重滞后,1745-1760年间许多人试图改造纺纱工具,改变用手工纺纱的情况。1764-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取得成功,他发明了一种机械,可以使一个人同时捻动几个纺锭,从而使纺纱效率增加了几倍。这种机械叫“珍妮纺纱机”,珍妮是他女儿的名字。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一种水力纺纱机,他让棉花通过滚子辗压成细线,再在旋转的锭子上捻成纱。由于使用水力,纺纱的速度再次提高,节省了大量劳动。10年后塞缪尔·克朗普顿结合珍妮机和水力机的长处发明“骡机”(意为两者的结合),使纱线又细又结实,大受用户的欢迎。而在差不多的时间里阿克莱特又发明了梳棉机和绕棉机,使纺纱的准备工序也实行机械化。这些机械的发明又使织布工序的速度落到了纺纱工序后,于是在1785年由牧师爱德蒙·卡特菜特发明了动力织布机,使用蒸汽作动力。尽管这部机器刚出现时效率很低,还赶不上熟练的手织工速度,但经过不断的改进它终于日趋完善,到1840年左右手织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状态;而到1860年,手织机几乎就已经绝迹了。

纺织业是实行机械化速度最快的行业,原因是纺织业作为英国工业的支柱,其产品需求量最大,基础也最好。从技术上说,纺织业很早就出现行业内部的精细分工,许多工序都变成简单的手工劳动,很容易转变成机械运动。机械化最早涉及的行业基本上都是这一类行业,而技术要求较高较复杂的行业(如金银首饰、钟表等)及没有形成精细分工的行业(如成衣、制鞋等),这些行业的机械化就慢得多。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5)

瓦特与蒸汽机

蒸汽机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大事,詹姆斯·瓦特完成了这次技术变革。英国采矿业一直在使用一种叫“纽考门蒸汽机”的动力装置,可以借助蒸汽的冲力把矿井中的积水排到井外。1763年瓦特开始改造这种装置,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造成可以连续运动的蒸汽机。关键的发明是一根曲轴,以及与曲轴连在一起的汽缸。这种装置造成连续不断的机械运动,可以带动大批机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锻造一个与活塞密切吻合的简形缸体十分困难,结果花了很大的劲才解决这个难题。蒸汽机制造出来后,在很长时间里销路不好,因为一旦损坏,就找不到懂行的工匠去修复,瓦特必须亲自带着他的一班人马四处应急。此外,制造蒸汽机在当时也是手工劳动,因此每一台蒸汽机的部件都有可能不同。这种情况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而逐浙改变,最终导致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即机器制造业的诞生。1820年前后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人能够使用人自己创造的动力来驱动机器,从而释放出三大的生产力。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从这时候起,用机器生产机器,再用这些机器去生产其他产品,就成为人类生产的主要形式了。

除了工具的改造、机器的出现、人造动力的运用之外,工业革命还引发许多新技术,形成技术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在炼铁业,以前使用木炭作燃料,生产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工业革命期间改用焦炭,出现了相应的技术进步。后来,由亨利·科待发明搅拌法,直接用煤烧炉炼铁,此后煤与铁就成了工业化的两大标志,最终铸造一个钢铁的世界。采煤和炼铁也发展成巨大的产业,而这就莫定了英国在全世界称霸的基础。在染布业,出现用氯气漂白的新方法,这不仅成十倍地加快了漂白的速度,而且增加了洁白度,提高了纺织品的质量,使英国的纺织品攻占世界,垄断了世界市场。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技术革新,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出现的。

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同样也提高生产力,并且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变革。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如前所说,机器的使用是有局限性的,并非任何行业都可以使用机器。机器实际上是人手的延伸,早期的机器代替不了复杂的手工劳动,做制鞋、裁衣这一类工作它无法做,更不要说工艺水平高的钟表、首饰行业了。因此当纺织、制钉、刀具这些行业早早实行机械化时,多数行业却仍然保持手工操作,无法使用机械。但工业革命仍然把这些行业改造过来了,办法就是工厂化。

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莱普顿建立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他所设计的水力纺纱机必须使用水力,因此他在河边建造一座厂房,在厂房里安置许多纺纱机,让一台水轮机同时带动所有织机。由此,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就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样一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在这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班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工厂制最早在纺织业出现,后来蒸汽动力取代水力,工厂也就从乡村搬进了城市,并很快向各行各业扩展。许多不能使用机器的行业也采用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将生产流程重新安排。其中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在场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这样一来,原来意义上的“制陶工”就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挖泥工、运泥工、拌土工、制坯工、上釉工、装窑工、烧窑工、上彩工等等,制陶工匠变成了制陶工场的工人,他们必须按固定的工作节奏劳动,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就如同纺织工按机器的指挥工作一样。“工厂化”把英国制陶业改造成欧洲最优秀的陶瓷工业,直至今日“韦奇伍德”牌仍是陶瓷器的名牌产品。与此同时,工厂化数十倍地加快了生产速度,因为分工本身就可以是生产力。每一个工人在他自己的工序上都是行家里手,但同时他也降格成一个普通的熟练工,除了他专门的这道工序外,他其实什么都不会做。

各行各业都相继实行工厂化,比如家具、成衣、靴鞋、车辆等等。1872年,有一份官方的调查报告说采访者询问了2540789人,其中2010637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迄至此时,工厂化过程已基本完成了,它与机器的使用、蒸汽动力的出现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改变了整个社会生活。

从技术的层面上说,工业革命还包括交通运输的进步。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一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在偏远山区还不乏人挑马驮。英国大部分河流不能通航,内河运输也很槽糕。这些情况导致英国的海上交通比内陆交通发达,海外市场也比国内市场活跃。18世纪初开始出现交通改良,首先是修筑公路,在大石块铺成的路基上撒碎石和沙,再夯筑路面,使其平整坚固,晴雨都可通行。修筑公路的公司可以设立关卡,以此收费盈利,这就刺激了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公路发展很快。1760-1774年议会批准了452项筑路申请,到1800年已建成1600条公路。英国的内陆交通大为改观,19世纪初,从伦敦出发的驿车驶往全国,公路能连接大小城镇。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6)

“大东方”号蒸汽船

与公路同时兴起的是运河,其目标是改进内河运输。公路不能满足大批量运输的需要,笨重的物品,如煤、铁、矿石、陶瓷器皿、木材等等,很难靠车马运行。为发展航运,1761年开凿了第一条内陆运河,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全长10.5英里,由布里奇沃特公爵投资建设,直接目的是把他领地上的煤运送到工业区。这条运河的开发引起全国开凿水运的高潮,到18世纪末,英国已经有4000英里的内陆水道,仅90年代就开凿42条新运河,耗资650万英镑。运河连通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重要河流,显然对开通全国性市场起了重大作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7)

史蒂文森与铁道机车

但更重要的是铁路的建设。19世纪初期,一些矿区在铺设铁道,让马拉着有轮的车厢在轨道上行走,从而增加货运量。不久后,许多人尝试用蒸汽机带动车厢,1814年乔治·史蒂文森获得成功,他建造了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铁道机车,可以在铁轨上运行。1825年,第一条“铁路”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开通,但距离很短;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由史蒂文森设计的“火箭号”机车作动力牵引,时速达到29英里。这以后,“铁路时代”迅速到来,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而1836-1887两年中又批准铺设44条铁路,到1843年已经有2086英里铁路了,1845-1847年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19世纪中叶,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密集程度(每平方公里铁路长度),甚至在20世纪末尚未被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

铁路改变了英国社会,这不仅体现在成百倍增加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行速度上,也不仅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上;它还改变了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对生活的看法。铁路改变了时间和空间概念,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过去一两百英里是一个遥远的地方,现在则只是近在咫尺。人们突然感到空间和时间都缩小了,于是生活的节奏也就加快,悠闲的时代已经过去,时间就是金钱。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火车还进一步教会人们遵守纪律,因为铁路本身就体现着强制,纪律是火车运行的基本前提。当然,所有这些变化都不是铁路单独创造的,但铁路确实引起了某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8)

万国博览会

总之,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靠农业生存。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1801-1851年,英国国民总产值增长125.6%,1851-1901年又增长218.9%。1700-1780年,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是0.9-1%,1780-1870年已超过3%。这个数字虽不如20世纪有些国家发展速度那么快,但在当时的世界上却是惊人的,有些经济史学家曾测算:在工业革命之前,每1000年人类的生产能力才增长一倍;而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能力则加速翻番。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它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厂,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1851年,英国在伦敦市中心举办世界博览会,为此专门修建一个“水晶宫”,长560多米,高20多米,全部用玻璃钢架搭成,占地37000多平方米,造价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博览会中陈列着7000多家英国厂商的产品和大约同样数目的外国商家展品。英国商家几乎全都陈列工业品,外国商家则几乎全都陈列农产品或手工产品。展览厅一进门,迎面一块巨大的重24吨的整体煤块,象征着工业的巨大力量,庞大的汽锤、运行的机车,无不显示着工业的雄伟命脉。博览会向全世界宣告英国已进入工业时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但英国只占地球上陆地面积的0.2%,人口在当时只有1000多万,远比欧洲其他国家少得多。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在100多年时间里能够领先于世界,完全得益于它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9)

亚当.斯密—现代经济学奠基人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许多人提出不同解释。有些人说英国的农奴制瓦解较早,为工业准备了“自由”的劳动力。有些人强调圈地的后果,认为圈地运动把农民赶离土地,迫使他们到工业生产中寻找出路。有些人说英国的海外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资金,让英国的工业得以发展。还有人认为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因素,英国是岛国,海上交通便利,又处在世界贸易的有利位置上,易于开辟世界市场。当然,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但根本的一个因素却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对这种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论证,杰里米·边沁则从伦理学的角度予以支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论证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最“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展,一切国家干预都会对经济造成破坏,只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纯粹的经济规律不受节制地起作用,才能把这个国家引向富强。杰里米·边沁告诫说:良好的社会应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追求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时,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才能够实现。斯密一李嘉图的“自由经济理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是英国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道路,它一方面使英国顺利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同时也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给后来实行工业化的国家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