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真正的神仙小城(浙江西南的这个小地方)
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丨
▲ 日日云海缭绕,能不仙么?摄影/吴学文
-风物君语-
金山林海
仙县遂昌
遂昌县,位于浙江西南角,隶属于丽水市。这个名字,就算是对于浙江省内人来说,存在感都没那么强,然而这么一个面积不足三千平方公里的县却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等一系列“如雷贯耳”的名字建立起了微妙的链接。
它的神奇之处还不止如此,它是如何对得起“仙县”这个称号的?
▲ 从地图上看,居然还挺大?制图/Paprika
山中秘境,遍地黄金
与浙东北的江南水乡不同的是,处于万山溪壑中的遂昌,“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对它地貌分布最好的形容。连遂昌的“昌”都是因为城东郊的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而来,一出家门,就是大山、梯田的景象在这里司空见惯。
▲ 看起来洋气精致的遂昌村庄。摄影/范火花
遂昌境中山地属仙霞岭,地势西南部高于东北部。位于县西南的为九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素有“华东生物基因库”之称;西北部的白马山,山气高寒、飞瀑泉流,被称之为“浙南庐山”;石姆岩位于遂昌的高坪乡,种有万亩杜鹃,为怪石林立、群峰峥嵘的丹霞地貌。除了这些更是有南尖岩、湖山、玉女芙蓉二峰等“点缀”在遂昌山地中。
除了有“响亮的名号”,这里的山可不是单纯是“花瓶”。在五代时,画家、诗僧贯休为躲避黄巢起义的战乱,从兰溪一路化缘,最后被小祖山(现遂昌唐山)所吸引,结庐于此。他借助小祖山的山水灵感来创作,所画之作《十六罗汉图》享中国佛教人物画的独特地位。
▲ 走在山间,感觉整个人被净化。摄影/吴学文
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宋史·地理志》记载道,“遂昌有永丰银场”,此处可说是“遍地黄金”。东北部有银坑山金银矿,东部有庄山金矿,西部有东峰银矿,西北部有梭溪局下银矿,更有濂竹乡治岭头的遂昌金矿被誉为“江南第一金矿”。
▲ 矿洞小火车,我排着队,拿着出矿洞的号码牌。摄影/范火花
开采这里的金子并不是像美国“淘金热”那般“淘沙金”,而是要通过矿冶技术将浸透在岩石里的金属成分提炼出来。在当地的冶炼遗址中还发现了冶炼用的石磨、坩锅等器具。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矿冶文化,现今的矿洞内展示了唐、宋、明代不同的采矿场景。
▲ 唐代金矿遗址,请你不要到处抠抠。摄影/范火花
不仅有金子,遂昌金矿边的水库还发现了“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它是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始低等无脊椎动物,其祖先比恐龙还古老。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它可以说是遂昌水质好的“代言人”了。
▲ 好山好水好地方。摄影/吴学文
能受天宠,能救美国大兵
山,有了村才有了活力。坐落在遂昌山头的村庄,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故事,它们才是遂昌绚丽多彩的灵魂所在。
▲ 错落有致的村庄。摄影/吴学文
“栖灵岩下碧泉分,石户天窗时出云。夜踏仙梯满霞气,海光初映武夷君”是汤显祖登天马山时写下的《赤壁望浦城》,而让这座山散发“灵气”的便是坐落于此的独山村。走入村中,便可看到写着“洊膺天宠”的独山石牌坊威严地立于眼前。
▲ 我也想被宠!!!摄影/范火花
这个村落究竟是被何等宠爱才有底气写上这四个大字?这意为“屡次承受天子恩宠”的字样其实是为独山村的叶氏家族所做。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独山村叶以蕃考入进士,官至工部员外郎,其父母妻子皆受到朝廷恩封。为表现叶氏家族对皇上的感激与诚惶诚恐,并纪念叶氏家族之辉煌,便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用花岗岩立下了这空雕、浮雕结合的石牌坊。村中设有叶式宗祠来展示家族兴旺与闻人显达,原宗祠口的一对石狮保留至今,静静地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岁月变迁。
▲ 走在其中,仿佛穿越了一般。摄影/吴学文
独山村古建繁多且保留较好,村中街两边的宗祠、宅第、墙体等皆为明清时期的典型建筑,仍保持着古朴气息,干脆冠以“明代一条街”的称号。登上白马山,眺望村子,房屋簇拥在一块儿,也不显拥挤、凌乱,乌溪江相伴在村落南侧,缓缓流动。
▲ 风物之旅的小伙伴也想要属于自己的宗祠。摄影/吴学文
沿着乌溪江前行至九龙山东麓,这里的王村口傍着高山,泛着红色星火。作为工农红军在浙江开展游击战的重要战略支点的遂昌,其中的王村口是粟裕、刘英率领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是挺进师在浙西南站稳脚跟之地。
为纪念粟裕将军英灵,当地建立了月光山公园,并根据将军遗愿,其部分骨灰也撒放于此。此外,在王村口的天后宫、白鹤尖等地也建造了陈列馆、纪念亭以缅怀英雄。
▲ 这里的地形还真的很适合打游击战。摄影/吴学文
这山间不分你我的质朴真情将珍珠港事件中的美国大兵与当地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当时由于“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本进行报复性打击,在轰炸机返航时,由于燃油与气候原因,三号机坠毁于遂昌县柘岱口乡北洋村大坞山。机上的5名成员,1名殉职,其他4名中有2名分别降落在遂昌县的柘岱口乡坑西村与西畈乡岩坑村。
《柘德乡公所紧急报告》(柘德乡今属柘岱口乡)这份文件详细记录了75年前遂昌军民营救美军飞行兵的感人事迹。即使来自地域不同、语言不通,当地人仍以热忱之心伸出援手,助其返乡。这份善良也受到了飞行员家属的寻访与感谢,并邀请他们做客美国,还于五角大楼中接受了接见。如今的柘岱口乡依旧还保存着当年坠毁飞机的部分部件。
▲ 珍珠港事件旧照,美军飞机被炸得七零八落。图/图虫·创意
人家精致着呢
村为遂昌之魂,人之巧手则为村落添色增彩。遂昌村落中的建筑极具特色,有抬梁穿斗,有檐柱牛腿雀替雕刻,有窗棂雕花……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大柯村的黄墙黛瓦民居,错落镶嵌于山坡梯田之上;县城陈家大屋,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石练吴世涵进士门第墙,显科举时代之风华;黄沙腰李氏宗祠,浑精妙与气派为一体。
▲ 我说的牛腿并不是你想的牛腿。摄影/范火花
在遂昌的建筑中,还常常能够捕捉到徽派风格。这是由于明清时期,徽商顺新安江进入浙江经商,并在此安家落户而随之带来的。其中常见的建筑形式便是马头墙。其形似马头,高于屋面的墙垣可以避免“火烧连营”的情况发生,因此也被称为“封火墙”。人筑起了这些楼房,而从其中也能窥旧人生活之一二。
▲ 有了马头墙的建筑也多了一份韵味。摄影/范火花
永安村是畲族和汉族共同居住生活的传统村落,当地畲族广受赞誉的手艺是字带编织。织带并没有织带机,而是把丝线一段拴在桌档、凳脚或是屋柱上,另一端系在腰间,坐在凳上便可纺织出五颜六色的字带。字带上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信息,原始的“意符文字”,常有“吉祥”、“平安”、“安宁”之意。
除了装饰作用,字带还是实用品,可以用于系围裙、束腰带,它也是传情信物,订婚时,在送给男方回礼中必须有一条自己亲手织的字带。畲乡还流传着“蝴蝶成双翅膀翘,彩带一条束郎腰”的情歌民谣。
▲ 字带中都是满满的深情啊。图/图虫·创意
畲族有“三月三”,吃乌米饭,遂昌县城也俗有“四月八,乌饭法”之俚语,可见乌米是广受当地欢迎的一种食物。乌米饭是用南烛叶的汁液将高山糯米染成黑色制成,除了“纯”吃乌米,遂昌还有花式吃乌米之法。
▲ 把南烛叶打出汁也是个体力活。摄影/范火花
乌米酿的酒被称为“玉液琼浆”,袁枚尝后直叹,“酒色黑,其味甘甜,口不能言其妙”;用大山箬叶把乌米包起,再用龙须草扎或棕榈丝扎紧,便是制成了粽子,除常见的“四角方型”粽,县城还喜包“长粽”,有着“粽子越长,情谊越长”之寓意。
▲ 这粽子咋看着这么精致。摄影/吴学文
除了切实能摸能吃的物品,遂昌还有由人民生活的各种文化传统演变出来的艺术形式——遂昌昆曲十番。
“十番”是流行于江浙闽一带的民间艺术形式,分为细腻悠扬的“文十番”与粗犷豪迈的“武十番”。遂昌十番是较为特殊的一支十番,其直接源于“正昆”,也结合了“京昆”内容,非小曲,非清锣敲打,而是名剧套曲器乐联奏,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曲牌便是演奏常客。
▲ 淤溪村民家代代相传的牡丹亭工尺谱。摄影/范火花
不同类型的遂昌十番的演奏乐器与人数并不死板地执着于“十”,“文十番”的常见乐器有笙、笛、云锣、梅管、提琴、板鼓、双清、三弦,而“武十番”则会加入鼓、唢呐等声音更有力量的乐器。
为了传承与发扬,遂昌设有专门的传习基地,遂昌昆曲十番更是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遗。
▲ 淤溪村村民在村口850年大榕树下演奏遂昌昆曲十番。摄影/吴学文
▲ 老人们早已把技法熟记于心。摄影/吴学文
耕读传家,缘系莎翁
如今的人离田地越来越远,很难体会到如何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遂昌素讲究“耕读传家”,《光绪·遂昌县志》曰之“读书之家大半务农”,甚至当地的书院都命名为“躬耕书院”,当地还摆放着旧式打谷机,设有插秧耕种体验区,让人们回归到食物最原始的起点。
▲ 阿姨手把手教我们包粽子。摄影/吴学文
这民风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于遂昌任五年(1592-1598年)知县有密切关系。汤公为当地解决虎患、缉拿盗贼、重视农事、兴办学校,加惠于遂昌,当地念汤显祖政绩,建立“遗爱祠”与“遗爱亭”;遂昌的好山好水也滋养了汤公,为其写下《牡丹亭》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当时他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会给遂昌留下的影响持续至今,直接衍生出了汤显祖文化,其中国家非遗“班春劝农”便是汤显祖文化的系列活动之一。于春耕来临之际,当地众人抬着牛的雕像或纸质工艺品,举行“鞭春”礼仪、祭拜神农、扶牛犁田。
▲ 这850年的古樟树,见证了一年又一年的“鞭春”仪式。摄影/范火花
“如酥嫩雨,绕塍春色若苴”,在《牡丹亭》第八出《劝农》中也有提到相关场景。皇帝每年开春的时候都要下地干点农活,杜宝会置办劝农花酒,带上手下一起去田间查看农桑之事。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今的雨衣更为便捷、实用,在遂昌看到穿着箬笠、蓑衣的农民伯伯在田间农作仿佛有种穿越之感,伴着细雨,人、牛与无垠的绿色背景形成了春日的风景线。
▲ 在此处耕种,该是心旷神怡。摄影/范火花
汤显祖文化于当地的影响不止于此,更是将遂昌带到入了国际化的舞台。此前,遂昌代表团前往远在千里之外的莎士比亚故居英国斯特拉福德进行文化交流,将这两位东西方的戏剧文豪建立起了微妙的连接,形成了独特的“汤莎文化”。
细细研究起来,两位大家在戏剧方面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钟爱运用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被阻拦的爱情梦的实现,如《牡丹亭》中的十三位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奥布朗;作品中还常展现情对于生死的超越,《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无惧“直面死亡”;更巧的是,汤公与莎翁皆于1616年与世长辞,存在着言不名的缘分。
▲ 在汤显祖纪念馆听《牡丹亭》别有风味。摄影/吴学文
1997年于遂昌好川村岭头岗,考古队发现了好川文化遗址。其属于余杭良渚文化晚期,好川为4500年前百越先民聚落文化素地。出土石器、陶器、玉器一千余件(组),其中发现的大量黑陶更是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之瑰宝”。
此次考古填补了浙西南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为浙南地区的史前文化、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 黑陶字带“高逼格”气质。摄影/吴学文
▲ 陶豆,零食盘儿?摄影/吴学文
▲ 石钺,手机壳儿?带摄像头那种。摄影/吴学文
▲ 玉锥,容嬷嬷的针?摄影/吴学文
日子很慢,也很快
刘若英的一张与叶坦老桥的合影勾起了无数人童年在桥上玩耍的记忆,《七月与安生》超过三分之一的取景来自于遂昌,大概也是看上这里的古朴原旧。这个大山中的小地方日子过得很慢,似乎一切都保持着原样。
▲ 七月与安生在遂昌的街道飞驰。图/网络
遂昌主城区老街名为公园路,若遇上下雨天,走在这条不宽的路上,听着两边梧桐叶被雨打得沙沙作响,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戴望舒的《雨巷》。路边妙高山公园是多少遂昌人小学的春游记忆,路两端的遂昌县人民医院、青少年宫,又是多少人小时候的童年阴影。
▲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摄影/吴学文
这里也“走”得很快。“丰于材”的遂昌盛产的茶叶、菊米、竹炭等自用有余,便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与传统行业,打造了山区经济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遂昌模式,例如,赶街的农村电商模式让更多地方可以享用遂昌大山的自然馈赠;这里也跟上时代潮流,发展起农家乐与民宿文化,吸引了不少他处之人来领略遂昌山间之美。
▲ 这能种多少东西啊。摄影/吴学文
遂昌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那里的生活还是慢悠悠地过,山、村、人、物在这个小地方都变得可爱了起来。
▲ 很仙、很宁静、很可爱。摄影/吴学文
- END -
文丨乌堆
地图编辑丨Paprika
设计丨Q年
封图摄影丨吴学文
参考资料
《仙县遂昌》徐爱芽
《遂昌传统村落掠影》俞宸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