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和私企的区别有什么缺点(国企与私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必然具有两面性。国企与私企各有各的发展模式,也就衍生出各自的优缺点。我们不能避其优点而只见缺点,也不能光看优点,要综合远近高低之处的思考。从国企来说,其毫无疑问是利大于弊的民生大计。
我看到有朋友说国企的底线是国有资产流失,民企是现金流,没错,不过其实还可以展开讲讲。
正因为国企是一定程度上不需要考虑盈利的(它的债务总能展期)所以可以吃下高铁/桥梁/通信等投资大回报慢的买卖,如果这些东西让私企来做呢……那就是根本不会去做。
但民企时刻资金链可能断裂的激烈竞争淘汰的也产生了非常充沛的生命力,这是属于市场的生命力,它们拿来给国企降低成本做配套又再合适不过。
比如我国企给了你订单做大桥上的某个特种螺丝,肯定比我自己开个工厂成本低效率高。
实际上90年代大下岗就是遵从这个逻辑:把短平快的,非民生和国防的都交给市场。阵痛真的很痛,甚至牺牲了一批无辜的人,但经济总算也是熬过来了。
那么我们就能看到,国企和民企实际上在我们的经济结构内缺一不可,全盘回到大锅饭时代效率没有了,全盘私有化呢?我们肯定没有八横八纵的高铁网和村村通的手机信号。
而基础设施的完善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繁荣民营企业。所以很多人说国企是僵尸,要把国企砍掉,这是非常不理智的。因为砍掉了国企,民企也不会更好,只会更差。
毕竟没有路网建设,哪来的阿里巴巴呢?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说白了就三块。
一是承接发展中国家的产能。你穷,开价低,那么你有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就能得到外部投资和市场。我们08年之前大体上都是这样发展的,和四小龙一致。08年以后我们的比较优势下降碰上全球消费萎靡,这一块一下子就不行了。
二就是科技进步,把蛋糕做大。现在我们这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还难堪大任,其实发达国家的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债务拉动和科技进步,那么每年可能1%到2%的增长已经算比较好的了。
三就是发展要素的配置,这个才是我们最重中之重的地方。比方说提高教育,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年年增加,还要大力强化高职的教育,那么我们就能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链的上游进发,我们的人才比例更多了,再不济也能发展发展高端服务业。
再比方说城镇化,只有人口都进城了,城市的就业和消费才会繁荣。农村的人均资源量才会提高,才能应用大机械化的农场模式替代小农经济。
这里可能有朋友不大理解,进城以后不是更抢工作了吗?就业咋还能增加呢?这里就是不了解聚集效应。产业一旦聚集,就会提高效率(比方说我直接门口招聘就行,不用全国找人才),降低成本(我华强北研发完了直接就在当地开始和贸易公司研究批发,在港口出海),也促进技术和知识的共享、合作和传播。
也就是说经济的活动是有正反馈的(敲黑板)。所以发展好的城市年年都有规划,以前我们搞建制镇,现在我们弄城市群和城市圈,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最后就是包含路网、通信、特高压、高铁、充电桩之类的基建设施。比方说你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东西送到甘肃要20块,可能我就买了。要是200块还得俩月才到,八成我就忍了。电动车特别好,但是我充电难,可能我就也不买。客户端比起云端来说成本高的太多,但是没有5G,云端也只能是PPT。
这就是生产要素的配置,发展中国家想变成已发展国家(发达国家),实际上要做的就是把别人已经配置好的生产要素也配置一遍。比方说我们要把城市人口替到80%,要八横八纵,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做这些的过程中,经济就会发展,生产力会自然的释放出来。
说到这里大家就看懂了,上述三条,有两条是要国企参与主导的,而民企甚至是“坐享其成”的。所以如果因此说国企僵尸,低效等等,那叫休克疗法,我们都知道什么后果。
我们向发达国家的进阶是要国企和民企精诚合作的,缺一不可,为什么我们现在主要使用投资拉动经济甚至不惜负债呢?就是因为我们归根结底和西方那种把坑挖好再埋上的纯粹续命投资不同,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投资是能真的收获实打实的效益的,是能回本的。
而这个历史重任,绝大多数还是要落在国企头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