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头盔哪种的比较好安全(看透摩托车头盔)
各位摩托佬请听题:
世界上第一个摩托车头盔安全标准是由哪家机构提供的?(单选)A:SNELL
B:DOT
C:ECE
D:BSI
前情提要:
随着宝马女骑因交通事故离世,这顶破损AGV图片也开始在网络上疯传,吃瓜群众的评论大致是说,女骑之所以丧生,和她佩戴的这顶假AGV头盔有很大关系!咱们骑摩托车头盔一定不能买假货!你的命有多值钱,你的头盔就该有多贵!balabala……
这顶破损头盔和血淋淋的教训让不少摩友惶然,部分无良商家马上PUA那些戴便宜头盔的摩友并急于贩卖焦虑。
说实话我是真看不上这些JS的所作所为,为了给大家讲明白头盔这件事,顺带减少大家的无效焦虑,咱们今天借着女骑事故再来聊一聊摩托车头盔,聊聊头盔的发展,聊聊头盔的认证。
但在细聊头盔之前,我们得先缓解一下焦虑,因为女骑的丧生和她戴什么头盔确实关系不大。
一、此盔非彼盔。
比如上图那个漏了顶的AGV头盔,怎么看都跟事故女骑戴的这顶头盔,不是同一顶。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女骑身故时戴的头盔虽然也是AGV碳纤维款,但她的头盔外部基本没有损伤,同时头盔上面的两个小耳朵也健在(当然小耳朵似乎有点受损)。
而传言中女骑出事故时所戴的这顶AGV头盔,不仅外观破损严重,连头盔上的两个小耳朵也消失不见,所以我充分怀疑这两顶头盔的来源并非同一起事故,而是有人在引发焦虑,或是为了追逐流量密码,便人为创造了一个“假头盔/便宜盔不保命”的传说。
二、假头盔保命与否确实不好说,但便宜盔能。
评价头盔的前提条件并不是它结不结实,或者说价格贵贱,而是它能否在骑士摔车时提供必要的保护。
这句话乍一看很难理解,但是配合一个小故事你就能搞明白我要表达的是什么。
在比利时,某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对安全头盔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和测试。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非凡的——事实证明,保护头部最安全的东西是帽子、软帽、贝雷帽和其他由羊毛或棉制成的头部饰品。
他们在从30米高的楼顶对安全头盔和羊绒帽进行了坠落实验,实验结果为安全头盔完全损坏,但羊绒帽依旧完好无损。
经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能得出羊绒帽比安全头盔更加安全的结论吗?
显然不能,因为实验条件对于摩托车驾驶员的行车安全并无任何实质性影响,实验条件也和骑行条件不具备相似性。目前国内流行用大锤鉴别头盔质量的方式也是同理,他们除了能证明头盔砸几下会烂之外,并不能对骑行安全做出任何保证。
人类对头盔安全性的论证过程,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且繁琐。
说到头盔,熟悉冷兵器的同学大致知道,早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就已经对这个东西进行深入研究,大家知道头盔不能只是硬,其内部还需要添加缓冲层,这样在头盔受到钝器击打时,战士才不会被轻易打成脑震荡。
这是人类对于头盔与冲击力最初始的认识。当然我并不是不想以咱们古代的铠甲举例,可是确实查不到相关的文献资料。
不过在摩托车刚刚诞生的年代,头盔并不是必需品。
人类对于头顶的自由似乎有着难以言喻的向往,就像你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骑电动车,那时的你不仅对头盔没有概念,也不会对两轮的高速行驶感到害怕,一方面因为在初次骑行时,我们并不理解摔车意味着什么,另一方面也因为车速不快,无法造成严重后果。
这就是1900年前后摩托车发展的环境。
当时主流摩托车的时速并不像如今这么快,因为其诞生的意义真的只是为了满足群众的代步需求,追求性能的摩托车不过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透过这张1910年的摩托车宣传画,我们也能发现,当时摩托车骑手的防护装备仍然以飞行员皮帽和风镜为主,人身安全对于摩托车而言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议题。
(追求速度的车主们会给自己购置一身飞行员套装,用于抵御车速过快时的寒风)
随着赛事的推广,以及摩托车事故造成人身损伤的扩大,头部保护这项问题才被人们重视,并且开展深入研究。
历史上公认的第一顶摩托车头盔,源自于1914年的英国,它的发明者并非车手,而是当时赛车场的驻场医生埃里克·加德纳博士。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是欧洲最早的摩托车强国,而世界上第一条摩托车赛道也顺理成章地坐落于英国伦敦的郊区,于1907年正式开放。埃里克·加德纳博士从一开始便成为了该赛车场的医务官,负责处理各类高速车祸所带来的疑难杂症。
(1910年的摩托车赛车就是这样,帽子也算是一种保护)
在长达五年的医护生涯中,埃里克·加德纳博士不仅发现摩托车骑手头部受伤的概率很高,而且每次受伤大概率就是重伤,他还发现这帮人戴的帽子对于高速车祸基本没有防护作用,因此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制造一顶能保护这些莽夫的好帽子。
在好裁缝MOSS先生的帮助下,一顶由帆布和虫胶制成的头盔诞生了,遗憾的是我并未看到这个头盔的实物,只能猜测这个头盔会在外部反复涂抹虫胶,因为这种胶的特性就是很轻,并且在干燥后会变硬,反复几次之后,我们就能得到一个还算坚固,并且足够轻盈的头盔。
1914年,埃里克·加德纳博士带着他的丑帽子,找到了英国摩托车运动机构ACU,这也是FIM的前身机构,以及曼岛TT的主办单位。
不过ACU看到这顶帽子的第一反应,是请求埃里克·加德纳博士不要让这个丑东西暴露在阳光下。但当ACU知道埃里克·加德纳博士不仅毕业于剑桥医学院,更是英国第一条赛道的驻场医生之后,他们改变了看法,并且将他带来的94顶丑帽子逐一保留,随后曼岛TT的驾驶员们开始有了一顶最为基础的安全帽。
(1914年曼岛TT的合影,可以看到头盔已经有了雏形)
(1913年曼岛TT赛场上多是皮帽子)
于是在1914年后,许多工厂也开始提供摩托车头盔的生产,但归根结底当时的头盔不过只有两种款式,除了曼岛TT用的那种混合材质外,剩下的就是全皮革缝制,应对低速摔车能有些许作用,但对于高速摔车和头部的保护功能仍然收效甚微。
此后的时间里,摩托车头盔一直是上面这个样子,只是对于当时的大环境来说,大家秉承的仍是头盔无用论,除了赛道上,日常生活中没几个人戴头盔。因为当时信息的传播相对闭塞,就算有许多摩托车骑手因为摔破脑袋而死于非命,大多数人也无从得知这个消息,自然也不会对头盔产生认知。
直到一位天选之子的去世,才让大众开始对头盔有了新的认识。
玩过战地系列的朋友应该对这个称呼有些耳熟,他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作为英国陆军军官,他在当时的影响力,不亚于70后~80后心目中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那位),80后~90后心中的詹姆斯·邦德(007神特工),他是一位极具英雄主义与浪漫色彩的代表性人物,当然这主要归功于国家宣传的比较好。
战争结束后,劳伦斯在他位于多塞特郡的家附近悠然自得地骑着摩托车,不料路旁突然冲出来两个小孩子,为了避让他们,劳伦斯不幸摔车,并因此遇难。
劳伦斯遇难后,温斯顿丘吉尔说:“我曾希望看到他退休,并在面对威胁国家的危险中发挥主导作用。”
而《纽约时报》则称这是“悲惨的浪费”,并推测导致他死亡的事故是“没有根据的,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一边是英国前首相,另一边是大洋彼岸的媒体巨头,劳伦斯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死去轻于鸿毛,有人死去重于泰山,此话一点不假。作为劳伦斯好友兼医生的休凯恩斯最难接受劳伦斯的离去,他在后续对劳伦斯进行尸检的过程中发现,这次摔车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就算劳伦斯不死,其脑部所受到的伤害也能导致失明。
此后休凯恩斯便致力于研究摩托车骑手与脑部损伤之间的关系,1941年10月他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初步结果,文章的标题为《摩托车手的头部受伤与安全头盔的重要性》,文章表明大部分摩托车骑手的死因都和头部受伤有着直接联系,如果他们有着足够充足的头部保护,那他们本可不死。
于是在1941年11月,英国陆军接受了有关安全头盔建议,并下令陆军摩托车驾驶员都应佩戴头盔。
(图为1942年英国陆军摩托车训练影像,可以看到摩托车头盔已经成为标配)
与此同时,摩托车头盔市场开始百花齐放。
由于头盔已经接入了军队供给,外加民众对安全意识的加强,自1941年后,英国摩托车头盔市场开始成为另一个蓝海领域,各厂商开始争奇斗艳,头盔配色也越来越丰富,可有一个问题始终摆在消费者眼前,那就是——大家不知道这些头盔的防护效果究竟如何?
其实不止老百姓这么想,军队也对这东西犯嘀咕,于是在1952年,基于英国交通实验室对于摩托车头盔的安全性研究,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头盔安全性的标准BS 1869:1952,该标准实施机构被称为BSI。这套流程在未来为ECE、SNELL等多项机构提供了一套理论基础。
遗憾的是我找不到当时的头盔评价标准了,但其主要内容无非是抗震、防摔,以及头盔不能被甩掉等等。这份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头盔之后的发展走向,随着材料学的进步以及标准的完善,到了1950年后,摩托车头盔基本都是硬壳的玻璃纤维以及塑料。
(1950年AGV就有玻璃纤维的瓢盔了)
虽然英国对摩托车头盔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自1950年以后,摩托车头盔的发展还是得看美国那边。
在1940年以前,英美两国的头盔发展其实差不多,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以及哈雷摩托车在战争时期大范围列装军队,美国对头盔的研究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军方对头盔的研究,此时有三个人对美国的摩托车头盔发展起到了卓越贡献。
第一人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CF Lombard教授,他首次研发出了可吸收冲击力的现代头盔,Lombard教授研究的头盔分为三层,最外层是玻璃纤维,中层是泡沫缓冲,内层则是舒适的内衬,这顶头盔的出现为现代摩托车头盔奠定了根基,虽然这款头盔本身是为飞行员准备的。
第二人则是BELL头盔的老板罗伊·里希特,他采用了Lombard教授的设计理念,与他合作让设计落地,并最终将头盔命名为BELL 500,时至今日BELL头盔仍在销售这款头盔。
最后一人则是业余赛车手威廉皮特斯内尔,因为他在一场汽车赛车活动中的不幸遇难,促使了业界知名的非盈利头盔安全机构——SNELL的诞生。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大家可能不太清楚SNELL是啥?
说起摩托车头盔,摩友们除了AGV以外,更多想到的其实是SHOEI和ARAI,并且知道这两家头盔是出了名的坚固和耐用,那他们为什么坚固耐用呢?除了本身的工艺很好之外,这两家头盔也在接受SNELL的头盔测试标准,并能通过测试,而SENLL的测试标准可比上文提到的英国BSI以及目前的许多标准都要严格。
而SNELL之所以严格,正是因为有一位业余赛车手佩戴了符合防护标准的头盔,却还是因为头盔防护性不够而死于赛车事故。有关SNELL的测试标准我们暂且用一句话概括(因为都写完的话我还得再写好几千字):
“SNELL致力于让你的头在各类极端环境下尽可能保持完好,并且它的碰撞标准远比目前的国家标准还要严格,但是在轻度撞击时,佩戴SNELL认证头盔的你可能不会太舒适。”
虽然头盔的发展路途充满了牺牲与不幸,但美国确实在这一起又一起的事故中获得了成长与进步。直到1964年,号称头盔认证界之耻的DOT标准来了。
为什么叫之耻呢?这还得从DOT标准的认证方式说起,如今美国DOT对头盔在安全性方面的测试其实很严格,各项冲击指标以及吸能方面的要求也不低,但是DOT的认证方式是自愿认证,也就是说你送检的样品由你自己决定,而不是美国政府部门随机抽取。
此举对于傻老美来说,可能很正常,因为老美比较遵守契约精神,但是对于咱们来说,这不就等于是官方跟你说你能作弊吗?而且自2014年以来,政府部门已经测试了 124 个声称符合 DOT 标准的头盔;其中 52 个(41.9%)未通过性能测试。
所以咱们的担心并不多余,DOT也因此一直被称为头盔之耻,但老美却不知为何一直延续着这个标准。
抱歉跑题了。
虽然DOT这个标准不咋地,但它也是60年代美国留给头盔认证界的一项瑰宝,这则标准在未来还会对ECE,以及我国有关摩托车头盔的国标标准起到指导性作用。
再到1968年,BELL发布了第一款全盔以及越野摩托车头盔后,摩托车头盔在美国的发展也就告一段落了,没啥其他发展。
1970年后,头盔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材质、舒适性,以及风阻保护上。
我们耳熟能详的SHOEI和ARAI也是在这段时间,从材质、舒适性,以及风阻保护上逐渐赶超欧美摩托车头盔,最终登顶GP赛场。这段时间摩托车头盔的历史其实没什么好讲的,主要就是看GP赛事上各头盔厂家神仙斗法,比如全球首款碳纤维头盔就是SHOEI于1976年所研发的GR-Z。
总而言之就是摩托车强的地方,头盔自然也强。
到了1982年,虽然头盔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欧洲那边针对摩托车头盔发布了一条名为ECE 22.02的头盔标准,这套标准一方面参考了英国对于摩托车头盔安全的标准,另一方面参考了SNELL,以及美国DOT的头盔安全标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较为认可的一种头盔安全指标。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比DOT强,但是比SNELL弱的头盔评价标准。
再到1998年,我国又在ECE、DOT的基础上,颁布了国内第一条有关摩托车头盔的国家标准,其主要内容和ECE与DOT无太大区别,已经做到了很严格,很安全,所以头盔只要符合该标准,就能在日常事故中救我们一命。
(该标准于2010年更新)
到了2007年,摩托车头盔除了材质、舒适性,以及空气动力学外,依旧没啥变化。但是英国针对头盔的不同,开展了一项名为SHARP的测试标准。
该标准与SNELL一样,完全独立,检测随机,所以其测试内容更加严格,可信度也更高……
而且它还具备评价等级。
SHARP会根据送检头盔的测试表现给予其1~5星的评分,其中1星和5星的保护性大致能差出70%,以此来方便消费者对头盔进行选购。
至此,摩托车头盔的演化和测试标准也就讲完了,欢迎大家收看,我们……我们当然不会就此结束。
因为我们还没聊摩托车头盔的具体测试标准。
有关摩托车的测试标准虽然有DOT、ECE,以及我们国家的国标GB811-2010,但是大家对于摩托车头盔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求其在受到撞击的时候,不能把超标的冲击力带给摩托车驾驶员。
关于冲击力的大小,像我们刚刚提到的ECE、DOT以及国标,这些标准对于冲击力的要求是在额定冲击内,全盔的加速度峰值不能超过300g,而半盔的加速度峰值不能超过400g,并且全盔和半盔加速度超过150g的作用时间不应超过4ms。
我知道大家肯定会很困惑,加速度峰值是啥?300g又是啥?
加速度峰值简单来说就是人在出车祸一瞬间,身体与被撞物体产生作用力那一刹那,身体所到达的加速度最大值,而300g则是形容加速度的单位。
对于人来说,300g也是一个比较可怕的数值,不过目前国标对于碰撞后峰值的最高要求是不大于400g,所以今天我们就以400g来举例。那么400g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正常人在不带头部保护的情况下骑自行车,不小心在马路牙子上摔到头,那你的头部受到的g值大致是400g往上,你会受伤,严重的话也会致死;如果摔在一块钢板上,那你的g值一定会轻松破1000g,并有极大概率当场死亡。
但是400g这个让人受伤的数值也不行,不符合我们的国标本意,所以国标要求头盔的最大峰值作用力不能超过400g,而还要在4毫秒内,将这份力化解为150g以内,这样才能避免头部损伤。
目前国标对于头盔的碰撞测试标准的下落速度是5.6m/s,换算过来,它指的是头盔以20km/h的速度撞击实心钢板,并且能把致死计量的g值,转换到人能承受的400g以内,这样头盔才算合格。
20km/h的速度看似不快,可实际上已经足以致死,因为实心物体不存在任何吸能和缓冲,不过日常中我们很难撞到实心钢板,更多时候我们所撞到的汽车或其他东西,都存在一定的溃缩与吸能,所以实际上头盔的碰撞安全范围并不止20km/h。
那国标为什么不把碰撞时速再次进行提高呢?
因为摩托车头盔撞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便头盔能抗住更高的冲击,我们人身的其它部件,比如脊柱以及躯干的其他部位,都是扛不住更高速撞击的,所以摩托车头盔的安全标准在1968年那会儿就是400g的极限加速值,到了今天也没变过。
再给大家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目前最好的摩托车头盔之一,比如碳纤维的AGV PISTA,它大致能把国标要求的20km/h碰撞测试成绩做到170g左右,这是个很优秀的数值。
(图片来自小丙摩托车评中心)
而最差的符合国标要求的摩托车全盔,也能把20km/h碰撞测试成绩做到300g以内,和AGV顶级头盔不会有太大区别,大家都在安全的范围内,因此从安全性上说,只要是符合国标要求的头盔,大家在安全性上真的相差不大,舒适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才是便宜盔和好头盔最大的不同。
总结:
本次的内容确实很拗口和晦涩,但欧耶菌已经尽力讲解了,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从1914年,到2022年,摩托车头盔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可时至今日,对于头盔的评价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和手段,即便写到这里,我也无法对你说什么头盔是好的,什么头盔是不好的,因为盔的好坏我们感知不出来,只能通过严谨的测试来得出结论。
虽然从绝对安全性来说,全盔>半盔,SNELL认证的头盔>没有经过SNELL认证的头盔,不过在正常情况下,头盔厂商只要能在不弄虚作假的情况下通过3C认证,或能通过DOT和ECE认证,那它就是一顶好头盔。
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太因为头盔的价格而焦虑,在2008年的时候我国头盔抽检合格率就已经达到了90%,只要你不买假货,那么300~500元的头盔也足够保你性命,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时速100km/h以上的正面碰撞还能保命的头盔,那我确实是孤陋寡闻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