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

今天我们来聊聊春秋战国。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涌现了不少大师牛人。其中有两位著名的外交家,他们一个叫苏秦,一个叫张仪,既是同门师兄,又是竞争对手,两人皆为那个时代的顶尖人物,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走势。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以秦国的军力最强。单凭其他任何一国的力量,已经难以和秦国对抗。因此,究竟是联合各国对付秦国,还是倚靠秦国压制他国,是很多国家面临的现实考量。

苏秦和张仪分别代表了两派观点,苏秦支持“合纵”,张仪主张“连横”。凭借出色的政治手腕,两人互相斗法,共同上演了一出好戏。

所谓合纵,是指当时函谷关以东的赵、魏、韩、楚、燕、齐六国联合,共同抵御秦国。所谓连横,就是秦国与其中的某一国家结盟,以防止他国的进攻。

合纵连横,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由此,苏秦和张仪,又被誉为中国“纵横家”的代表。战国时代,“纵横家”以为君主提供谋略见长,是那个时代诸侯们的政策大脑。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

1/6 成长背景

张仪是魏国人,苏秦是东周人,两人都生活在今天的中原地区,年轻时都遭遇过坎坷。

相传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正是“纵横家”的先驱。其人精通天文地理,兵法韬略。他的学生除了张仪、苏秦以外,还有孙膑、庞涓、尉缭子这样的军事大家。

苏秦自认为不如张仪,他学成后游历各国,却一事无成,最后找不到工作只能打道回府。失业在家的苏秦,少不了家人的冷嘲热讽,他们觉得苏秦除了能说会道没别的本事,既不能种地,也不会手艺,读书读了那么多,到头来连自己都养不活,这和废物有啥区别呢?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2)

苏秦

但苏秦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发誓一定要出将入相,叫那帮小瞧他的人以后高攀不起。他翻阅群书,终于从一本名叫《周书阴符》的著作中发现了治理天下的奥秘,于是刻苦研读,一年后再次出山,向君主游说纵横之术。

张仪刚开始的时候比苏秦好不到哪儿去。他曾经陪楚国的国相喝酒,偏偏此时对方遗失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走了玉璧,当时的张仪很穷,他们认为只有穷人才偷东西。结果,张仪被恨恨地揍了一顿,回家之后,妻子见他被打成这样,便抱怨道:“如果你当初不去游说,就不会受这份屈辱了!”谁知,张仪非但没有灰心丧气,还笑着对妻子说:“你看我的舌头在吗?只要我的舌头在,就足够了。”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3)

张仪

两个故事听起来都很鸡汤,让人不免怀疑他们的真实性。不过,无论这些故事听上去有多少杜撰的成分,在今天的人看来,它们仍旧振奋人心,启迪了无数渴望成功的人奋勇向前。有时候,历史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给后人提供什么。

这里需要多说几句,魏国和周国,是当时的天下中心,这片土地自古就是谋略家与权术家的温床。比如吴起、商鞅、申不害、公孙衍等等,他们有些是兵家的代表,有些是法家的名人。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普遍奉行功利主义,这跟儒家崇尚的重义轻利有些本质区别。所以他们提出的建议,都是关于富国强兵或统治之术的。这在战国时期很有市场。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4)

为什么这些地区盛产此类思想家呢?这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周国就是曾经的周朝,实力从春秋时代就开始锐减,其领地只剩下洛阳一隅,但仍旧接受着诸侯的朝圣,是中原地区的商业与情报中心。魏国的国土与四国接壤,它们分别是秦、韩、赵、楚,每一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一旦打起仗来,位于天下之中的魏国几乎无险可守,而它所处的位置,又注定了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魏国在历史上一向崇尚军事与外交,原因就在于此。

2/6 苏秦促进合纵抗秦

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了燕国。在这里,他遇到了第一位赏识他的君主——燕文侯。

苏秦最初的目标不是燕国,而是周国与秦国。周国是他的老家,但周显王不喜欢苏秦的为人。而秦国的秦惠王讨厌说客,同样不待见苏秦。无奈之下,苏秦只能找到了相对弱小的燕国。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5)

从苏秦的选择可以看出,他最想投奔的,其实是秦国。这不难理解,秦国的实力最强,苏秦认为,只有强国才配得上他的经天纬地之才。这就和今天顶尖高校的毕业生都想去世界五百强工作一样。

当踏上燕国的土地后,苏秦开始明白,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说服六国对抗秦国。既然秦国对他关上了大门,他也必须让秦国尝到这么做的后果。

苏秦之所以打动燕文侯,是因为他抓住了燕国的痛点:燕国一直把秦国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却忽略了近在身边的赵国。秦国在千里之外,赵国却在百里之内,为什么不与赵国结盟共抗强秦呢?最后,他还不忘拍对方的马屁:燕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把燕文侯说的信心爆棚,就这样,苏秦得到丰厚的资助,前往赵国去推进他的合纵大业。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6)

抵达赵国之后,苏秦受到了赵肃侯的款待,苏秦又使出了对付燕国相同的招数,只是这回他的马屁拍的更加直接:“山东六国,莫强于赵”,你赵国在我苏秦心里是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强国。所以,六国合力,只要有你加入,秦国何愁不灭?

其实,苏秦的这番话不全是拍马屁,事实上,在东方六国中,赵国确实是唯一一个敢于同秦国死磕的国家。主张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以及令秦国忌惮的廉颇、李牧等将领,也都来自赵国。

苏秦的第三站是韩国,这一回,他夸起了韩国的制造业:“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是啊,你韩国实力明明不弱,为啥不跟大家一起抗秦呢?韩王想想,自己紧挨着强邻,天天被人家欺负,现在总算能扬眉吐气一把了。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7)

到了魏国与齐国之后,苏秦又以类似的方式说服对方,他的基本套路就是:你们国家很强,地方那么大,士兵那么勇猛,要么富甲一方,要么幅员辽阔,总之只要团结起来,把秦国打趴下就不是问题。

苏秦的最后一站是楚国,七国之中,楚国的面积最大,也是秦国最强大的敌人,如果六国联盟,楚国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就这样,楚国也加入了合纵抗秦的队伍。

经过苏秦的游说,合纵联盟终于形成。苏秦的成功,源于他能准确指出各国的优势所在,语辞恳切,鞭辟入里,使他们重拾对抗秦国的信心。苏秦是个非常善于正向激励的人,放在今天,他会成为最优秀的励志专家,令无数有志青年为之倾倒。要知道,苏秦当时所鼓动的,可都是一个个国家啊!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8)

随着合纵联盟的形成,苏秦登上了人生巅峰,他同时作为六国的国相,成了国际舞台上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不过,这种表面上的风光,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危机。

3/5 联盟的成本

从战略上讲,合纵策略实行的成本很高。因为各国的经济与文化差别巨大。更重要的是,秦国对它们威胁的程度不一,这也就意味着,有些国家对联合抗秦有着迫切需求,有些国家却未必。

东方六国中,与秦国经常交战的,是赵魏韩三国,尤其是魏韩两国,因为它紧邻着秦国,是秦国东进的通道,魏国与秦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交战,均以魏国的失败而告终。

相对而言,像楚国与齐国就没有太强的合纵意愿,它们的实力较强,且地理位置又相对较偏,反倒更容易与秦国结盟,利用秦国与弱国的战争坐收渔利。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9)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六国任何一国的角度来说,与秦国合作都是更经济的选择。合纵需要所有国家通力合作,有一方违约,就会导致全盘皆输,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一旦选择秦国做靠山,别的国家就不敢对自己轻举妄动。同样是为了自保,一个只要抱一条大腿就够了,另一个则得依靠多国的参与和协调,而且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里,换到你是当时的国王,你会怎么选呢?

站在秦国的立场,它也有意愿与东方六国的某一国合作,因为这有利于它的东进策略,去掉征服道路上的一个对手。因此,“合纵”与“连横”,后者比前者更容易实施,也更符合当事国的短期利益。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0)

如果博弈各方为了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而放弃合作产生的长远收益时,联盟就会瓦解。这便是战国版的“囚徒困境”。而张仪就利用了这一点,破坏了苏秦苦苦建立起来的抗秦联盟。

当苏秦劝说赵肃侯实行合纵策略的时候,他需要一个人替他在秦国打探虚实,并稳住秦王不对六国发动进攻,他的理想人选正是张仪。

谁知张仪兴冲冲地来到苏秦府上,却遭到了对方的冷遇,苏秦让张仪“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使张仪感到奇耻大辱,愤然离去。

据说苏秦这么做是采取激将法,他想用这种方式让张仪一心在秦国建功立业。张仪得知后,对苏秦感激不尽。不过,这和先秦时期的许多故事一样,其中的真实性是存疑的。功利心甚强的苏秦,不太可能把更好的发展机会拱手让人。更何况,他为何要安排一个和自己对着干的人,来搅合他的合纵大业呢?于情于理,这都说不过去。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1)

还有研究指出,张仪其实比苏秦要年长。论资历,苏秦才是晚辈。张仪比苏秦更早步入政坛,两人从未有过任何形式的接触。所以,苏秦的合纵联盟很可能在张仪之后,至于历史真相如何,目前难下定论。

4/5 被毁掉的盟约

张仪来到秦国后,秦惠王交给他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攻打魏国的领地蒲阳。蒲阳被占领之后,张仪做出了一个看似反常的决定,他劝说秦王把蒲阳归还给魏国。以此向对方表明,我想取你的土地,易如反掌。但只要我高兴,我就能吐出来还给你。当然,这一切不是免费的。

张仪此举,旨在树立秦国的霸主形象,用胡萝卜和大棒侵吞他国的土地。但作为霸主,秦国也得给别人一点小恩小惠,以达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战略目的。倘若一味豪取强夺,则可能适得其反。

果不其然,为了答谢秦国“高抬贵手”,魏国主动献上了上郡十五县。张仪也凭借此功当上了秦国的国相。在取得秦惠王的信任之后,张仪故意让对方罢免了他的相位,造成自己已经失宠的假象。随后前往魏国,表面上替魏国服务,实际上则是为了破坏合纵联盟。

不过,张仪最有名的一件“作品”,是他帮助秦国完成与楚国的结盟。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2)

此前,齐楚两国已经形成了合纵联盟,东方两个实力最强的大国相结盟,是秦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秦王派张仪前往楚国,面见当时的楚怀王。

张仪心里比谁都明白,破坏合纵联盟最好的方式,就是秦国主动给人家一点好处,对方一方面出于感恩,一方面迫于秦国的淫威,立即会退出盟约,投向自己的怀抱。

所以,张仪就对楚怀王说:只要你肯和齐国断交,我们秦国就给你六百里土地,咱们秦楚两国结为亲家。楚王一听,六百里,天下还有那么好的事!为了让张仪相信自己的诚意,楚王甚至派人到齐国辱骂齐王,两国从此决裂。

但张仪并没有兑现曾经的承诺,楚王一怒之下与秦国开战,结局可想而知,楚国惨败。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3)

从耍赖中尝到甜头的秦国,发现庞大的楚国只是一个纸老虎。几年后,秦王再次向楚国索要土地,当然,这次是以自己的土地作交换。谁料楚王不领这个情,他要求秦国把张仪交给楚国处置。张仪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仍旧对秦王拍着胸脯说:让我去!

很多人以为张仪此去必死无疑,但张仪却通过贿赂楚王身边的宠臣靳尚,轻而易举取得了楚王的谅解。随后,张仪说服楚王,与秦国结盟,还承诺两国向双方互派人质,永结同心,互不侵犯。

就这样,秦楚联盟正式建立。事实证明,楚国并没有从这场“联姻”中获得多少好处,楚怀王到最后沦为囚徒死在秦国,是个可怜的悲剧人物。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4)

搞定了魏国与楚国,合纵联盟已经破产了,更糟糕的是,这场结盟引起了东方各国的争相效仿。张仪相继走访了剩余的四个国家,在不断重申秦国强大的同时,还诋毁他们的盟友,让六国相互猜忌,相互提防,原本就不太稳固的合纵联盟,此刻烟消云散。

如果说苏秦是励志大师,那么张仪则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他比任何人都懂得短期利益对人的诱惑,以及它在政治中的致命杀伤力。

5/6 悲凉的结局

关于“合纵”与“连横”,目前有两种说法。传统观点认为,苏秦的“合纵”在张仪之前,是张仪的破坏加各国的内讧,最终摧毁了这个联盟。司马迁的《史记》中,《苏秦列传》被放在《张仪列传》前面,似乎证明苏秦步入政坛的时间比张仪要早。

但还有人认为,是张仪的行动在先。秦国早在合纵联盟出现以前,就和韩魏两国结盟,但秦国的“连横”策略执行地并不理想,于是苏秦抓住这个机会,重新组织六国联合抗秦,致使秦国军队连续十五年不敢越过函谷关。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5)

正如前面所说的,六国联盟注定无法长久,因为任何国家都抵不住威逼和利诱,即使没有秦国的威胁,六国之间也会发生各种摩擦。所以,联盟破裂只是时间问题。一旦合作瓦解,苏秦的价值与声望也就大大降低了。

苏秦晚年遭到政敌的诽谤,前往燕国任职,还帮助燕国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土地。期间,他私通了燕王的母亲,为了避祸,他逃往齐国,最终在那里被人刺杀,临死前暴露了自己燕国间谍的身份,下场有些凄凉。

而张仪呢?自秦惠王死后,张仪也失宠了。继位的秦武王从小就不喜欢张仪,很多憎恨张仪的大臣,纷纷借此机会煽风点火。和苏秦一样,张仪为免遭迫害逃离了曾经优待他的国家,最后以秦国间谍的身份再次回到魏国,担任魏国的国相。他本以为自己能故伎重演,引诱他国自相残杀,谁知这一回,他的计谋没有得逞。

第二年,张仪死在了魏国。

很难说苏秦与张仪的结局谁好谁坏,历史对两人的评价也褒贬不一。随着儒家思想渐成主流,两人也成了贪名图利,巧言令色的代表,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6)

早在苏秦张仪生活的时代,他们就以背信弃义,出卖国家被人诟病。因为历史太久远,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两人在位期间,具体做了多少违背道德的事情。但在我看来,两人所引起的争议,与其是由各自的人品决定的,不如说是那个时代与他们特殊的身份决定的。

无论“合纵”还是“连横”,两大战略的重心,都围绕秦国展开。在战国时代,秦国被称作“虎狼之秦”,所谓“虎狼”,不仅体现为秦国的军事实力,更是指它的终极野心。

6/6 战国的终局

秦国的终极野心是什么?是征服天下,吞并宇内,从根本上打破自春秋以来的政治格局。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此却抱以侥幸心理,六国如此,像苏秦和张仪这样的精英人物也概莫能外。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7)

张仪和秦国大臣司马错曾有过一场辩论,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灭了南面的巴蜀,巴蜀是粮仓,吞并巴蜀,有助于秦国的千秋伟业。而张仪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秦国的首要目标是邻近的韩国,并通过武力从韩国身上占便宜,然后迫使对方割让土地。

巴蜀是小国,韩国是大国,只有在大国身上才能占得便宜,这就是张仪的想法。他的观点很有道理,但最终,秦王却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把巴蜀给灭了。

秦王的逻辑是,我能兼并多少土地就兼并多少,我需要稳定的,长期的收益,为了将来把整个天下都变成我的。但纵横家的逻辑是什么呢?是讨价还价,揍你一顿,再安抚你一下,咱俩今天是敌人,明天是朋友。

纵横家就是要维持这种争霸局面,有一个老大哥,大伙听他的,谁不听话就惩罚谁,但也要适可而止。就像春秋时代那样,春秋五霸,轮流坐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各个小国,也正好利用大国之间的争霸寻找生存的空隙。

张仪苏秦历史简介和故事最后结果(战国谋略家们的纵横大业)(18)

这样的政治土壤,恰恰是纵横家们施展才华的天地。他们口若悬河,左右逢源,通过高明的辩术左右国际局势。纵横家需要霸主,但不希望天下归于一家。对他们而言,只有保持各国的均势,他们的价值就越大,机会也越多。

但秦国不一样,它从蛮荒而来,没有历史的包袱,它野蛮而强大,落后而开放,它的终局,指向了中国历史的全新纪元。“合纵”也好,“连横”也罢,它们最后都将被这个终极目标给碾碎。而叱咤风云的纵横家们,也只能成为这场大变革的见证者,注定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