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用(体面人那点面子)
咱先想象一个体面晚宴。
入场前,来宾在镁光灯下摆拍,在签名墙上签字。
入席后,大家用体面的仪态,讨论着深层话题。
宴会一团和气,大家拉着人脉。
在这样的宴会上,主办方通常还会弄几个节目给助助兴。
然后来宾礼貌优雅地鼓掌,表示赞叹。
最后,晚宴在一团和气中落下帷幕。
如果,在这个宴会上,主办方安排了一个赤裸上身的猛男,在宾客间扮着猩猩来回穿梭呢?
如果这事发生在街上,或许很多人会说:
挖槽,叫城管啊,有碍风化啊。
而被调戏的女嘉宾,却也尴尬地配合着表演。
挤出笑容,眼神躲闪着,尝试化解尴尬。
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大街上,估计那女嘉宾早就报警了吧。
可不好意思,这是在体面的场合。
直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终于,有人跳了出来,拉开表演者。
接着,是一群人跳出来,群殴。
那群人里,还有人说:
打死他。
早此之前,干嘛去了?
就这样,体面人那层体面的皮,被撕下了。
体面的晚宴,落幕于不体面的闹剧。
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要跟您聊的电影中。
这个片子,撕下的皮,还不止这么一副。
去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得奖影片,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者:
《方形》
这个片子,把镜头对向了精英阶层所谓的体面。
主角克里斯蒂安是一家博物馆的策展人。
“方形”是他策划的一个展览:
方形是一个界限明确,边长四米的方块。
进入方形中的人,要照顾彼此。
我们互帮互助。
如果你进入方形中寻求帮助,过路的旁人就必须帮助你。
在片中,也几次用镜头画面来表示方形这样的概念。
看看这两个俯拍的楼梯:
讽刺的是,这画面出现时,恰恰是克里斯蒂安在做着违背方形精神的事。
一次, 是为了揪出小偷,他向小偷所住的大楼的每个住户邮箱塞进威胁信。
另一次,是因为威胁信而受到父母禁足的无辜小孩,要找克里斯蒂安讨说法,却被克里斯蒂安无情地拒之门外。
当年,张艺谋就用《有话好好说》,癫狂地撕下了那层体面的脸。
知识分子李保田,一开始什么都要有话好好说。
可当体面解决不了问题,那层体面皮被撕下后,被逼到头的他拿起了刀,面目变得比姜文扮演的倒爷还流氓。
怎么镇都镇不住。
在形式上,《方形》导演兼编剧鲁本·奥斯特伦德,撕下体面的形式还没有那么癫狂。
但却是撕得到处都是。
生活中的琐事,碎片化的生活,那些包装一层层地被悄然撕下。
譬如,易位。
那场戏中,克里斯蒂安像平时一样走过那条街,如同平时,和很多人一样对乞丐这群弱势群体视若无睹。
你要说这事麻木嘛,确实麻木。
只是,当一群人做着麻木之事时,麻木则在一个群体中成为了正常。
是讽刺,不过先别急。
因为,咱看着电影讽刺,但现实中,笼统地说,咱好像大多时候也这样吧?
然后,转折来了。
那个理论怎么说的:
一个人被抢劫,如果你是唯一的目击者,那么很有可能你会去帮助。
因为,责任不自觉地摊到你身上了。
克里斯蒂安就遇上这样的事:
有名女子在路上喊救命,然后拦住一名路人。
路人决定体面地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女孩。
但狡猾地叫上旁边的克里斯蒂安一起分担责任。
就这样,加上克里斯蒂安不得已的帮助,那名女子躲过了施暴的男友。
还没完。
正当克里斯蒂安为今天的壮举开心的时候,转头却发现:
哥中局了,手机和钱包都被偷了。
接着,体面人与不体面人易位了。
当克里斯蒂安在路上找人借手机时,没人理他。
这个体面人,现在也和之前那些路上寻求他帮助的人一个状态了。
这样的段落,讽刺之余,多少还有着喜剧色彩。
《方形》中,也是这样铺设了不少梗,只不过有的没那么明显。
例如,敬业的公司职员,带着娃来开会。
注意力在会议内容上的职员,却是这样抱着娃:
展览馆里,有一堆石头艺术品。
这件艺术品叫:You Have Nothing。
在这个艺术品的背后,则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常有笑话:
清洁工人有时候会破坏这件艺术品。
《方形》很生活。
虽然焦点是在精英阶层,但却把这个阶层拉到了日常生活的维度。
艺术家开着发布会,下面有人在骂脏话,甚至言语猥琐女主持人。
发布会是两人的工作。
在工作中,艺术家和主持人先装作听不到,接着用笑来掩饰。
反正,心里火冒三丈,面上却要端着台面上的范。
虚伪的,则还有这段:
丢了手机的克里斯蒂安,根据定位找到了手机所在—一栋大楼。
但是,无法确定在哪一间。
于是,手下的小弟帮他出主意了:
打印一堆威胁信,每家每户地塞,小偷肯定就在其中。
一切就绪后,两人开车来到了那栋大楼。
这时候,两个体面人不体面了。
克里斯蒂安说(大意):
你看呀,我也算是个公众人物了,而且主意是你出的,你是不是应该去做这样的事呢?
小弟说了(大意):
老大,这事其实是你的事,我只是帮你出主意,我是要帮你啊,但你的事,还是要由你来做啊。
而这个时候,两人完全忘了策划此事时的那一团兴高采烈,和和气气。
犯贱的,则是:
在展馆,有着高雅品位的人们听完新展示项目介绍后,到了就餐时间。
此时,克里斯蒂安邀请大厨上来介绍今天中午的自助餐特色。
可此时,这群体面人已经三三两两地往餐厅挪动了。
这个行为,和之前听艺术介绍的freestyle,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犯贱的事情来了。
体面人看不上的大厨发飙,大吼一声:
等一下!
此时,全部人停下了脚步,认真听他介绍菜单了。
可此时的大厨,也就只能无力地说出:
我们还有酱料,鸡汁配意大利酱醋,蜂蜜和鼠尾草,请慢用。
诸如此类,片中还有。
但它依然是淡淡地表达出来。
因为,这些事情,我们生活中也常遇到。
《方形》讽刺的不仅是剧情,还讽刺我们的生活。
说白了,咱的生活,很多时候不也是用不体面去换体面吗?
而喜剧的形式,去撕下那层皮,却是一个妙招。
就如有些人,回家后,会在朋友圈转发一些“活出真实一面”之类的鸡汤。
或许,下面还会有很多人评论,留言。
但到了第二天,投身工作,社交场所,这些人又必须再次戴上面具。
这个过程,就像周星驰在《破坏之王》中这一幕:
要来个帅气的翻越栏杆,体面落地。
撑起来的时候是体面了,但落下的时候,却是嘴啃泥。
但是,很有可能,晚上回到家里,这人依然会再次发个净化心灵的朋友圈。
再次寻求体面。
好笑吗?好笑。
讽刺吗?讽刺。
因为,或许我们不经意中,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做这样的事,总感觉自己是真实的;而别人做这样的事,我们会觉得对方太作。
就像《方形》中,和克里斯蒂安发生了一夜情的美国记者,来找克里斯蒂安问话:
我觉得你喜欢利用地位和权力,去吸引女人,征服女人。是不是征服了我,你很骄傲?
克里斯蒂安:你不是这样被我吸引的吗?
记者:不,还有别的东西。
克里斯蒂安:为什么承认权力是春药这么难呢?承认吧。
女记者:对我不管用。
克里斯蒂安:这样好不好,我承认,征服你,我很骄傲,可以吗?
女记者:。。。
有时候,或许得承认:虚伪逐渐地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但不一定是坏事。
有时候,适当的虚伪,是情商高。
不适当的虚伪,是作。
是人本身如此,还是环境让人如此?
《方形》总结的:
我不该对你(不体面人)有偏见,但我相信你对我们这类人也有偏见。
原因可能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
突然之间我们开始谈政治,谈财产分配。
可这些问题无法由个体解决。
光是我坐在这里,给你道歉是不够的。
这里有更大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方形》片头还说:
当你在博物馆展示一件物品时,这件物品是否就自动成为了艺术品?
一个包,当它被放到艺术博物馆展览,那么它就能成为艺术品了吗。
延伸来看,如果这个包因为在这里,于是变成了艺术品。
那么,那一层体面下的,它最真实的本质,也还是一个包。
只是,前来观看的看客们,为这个钱包赋予了艺术气息。
渐渐地,来这里的人,如果只看到它是一个钱包,那就是不懂艺术了。
想起星爷当时在《武状元苏乞儿》中,借洪七公上身对众乞丐说的一番话:
我洪某当年之所以留下这根打狗棒目的是给大家留个纪念,棒子本身并不代表什么,但是你们这些蠢才竟然把它当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