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都是怎么逼婚的(被讽刺能力不如老爹)
假如给你一个机会当官二代,你会有什么感觉?是躺在老爸的光环下安稳地生活,还是励精图治努力工作?
唐朝官二代李世民让老爸退位,自己开创贞观盛世。汉朝官二代刘彻拿着爷爷和老爹积攒下来的家底,打击了匈奴。
还有一位官二代,老爹是一世枭雄,弟弟是绝代才子,自己则被冠以阴险荒淫的称号,他就是曹丕,曹操的大儿子。
就算不熟悉三国的人,对于曹操的事迹也是耳熟能详,但对于曹丕,知道的还不如他弟弟曹植的多。那曹丕真的那么不堪吗?
新三国曹丕
威慑豪族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课本,对于曹魏篡汉的描述就是:曹操扫平北方,和西南刘备、江东孙权形成三足鼎立,虽然功高盖世仍以丞相自居,始终没有废立皇帝。之后曹操一死,曹丕登基后就开始心急火燎地搞事情,逼汉献帝禅让,自己当上皇帝。
虽然说曹魏的江山是曹操打下来的,表面上看曹丕是坐享其成,实际上曹丕上台也是暗流涌动。当时有两块地区,名义上是曹魏管辖的范围,实际上是豪族控制的区域,曹操对这两个区域也很无奈。
这两个地方分别是青州、徐州为中心的青徐豪族,和凉州敦煌、酒泉为中心的河西豪族。河西豪族主要勾结羌人,在西北边境搞事,但远离曹魏的政治中心。青徐一带距离曹魏的中心许昌、洛阳很近,兵风悍勇,曹操对于这群豪族主要是安抚为主。
曹操把这两个州交给臧霸,臧霸是当地豪强,地头蛇能压住人别闹事。曹操去世后,青徐兵哗变,一大帮人擅自离开洛阳,给初登皇位的曹丕一个下马威。当时很多人建议曹丕直接讨伐青徐地区,然后更换当地的一把手。
曹丕不糊涂,他深知此时自己的首要任务是继承王位,安定局面,再寻求解决之道。此时如果动武,引起曹魏内乱不说,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引发更大动乱。
最终曹丕引用了以屈求伸、抚而不剿的策略。
代汉之后,曹丕开始加强自己的权威,准备收复青徐地区。首先是青徐官职的变动,曹丕称帝,照例给文武百官加官进爵,青徐豪族之首的臧霸未得升迁。
接着以防吴之名提拔宗亲曹休,总督青徐军事,曹休到任后,着手排挤青徐豪族。等到曹休在青徐地区活动开展,曹丕趁着琥亭之战的时机,先后三次伐吴。但事实上,这三次曹丕都是装装样子,准备以此为借口,把青徐问题给解决了。
第一次伐吴,曹丕趁机对臧霸明升暗降,削夺兵权,让其到洛阳任职。臧霸也想着退休后安享晚年,就乖乖听从安排。
第二次伐吴,青徐地区情况不稳,曹丕就来了次官员大换血。一年之后,第三次伐吴,有人叛变,曹丕借机进军青徐,十万兵马把当地豪族完全给震慑住了。
自此,青徐一带的问题被彻底根治。
打击外族作为一国之主,治理一个强敌环伺的国家,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掂量对手有几斤几两,这样才能捏对柿子。这一点上,曹丕做的很到位。
曹丕心里清楚,当前魏、蜀、吴三家,谁也吃不了谁,任何两家大动干戈,无非就是便宜了第三家,绝无鲸吞彼此的可能。在曹丕当政的七年里,魏蜀吴三方虽然有局部战争,却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
曹丕的心思,在其他敌人身上,就是五胡。曹丕时期,威胁中原政权的胡人,主要有两拨人,一是西北的羌氐人,二是北方的匈奴和鲜卑。有赖于曹魏的军事实力和一帮猛人的存在,这两拨人在曹魏时期还只是软柿子。
李晨版曹丕
有一个人叫苏则,扶风人,懂内政、外交和军事,文武全才,演义里没有这号人。本来凉州河西之地,豪强就经常叛乱,平定汉中后,苏则被派遣镇守河西一带,陇西李越叛乱,就是苏则派兵平叛。
公元220年,河西、张掖、酒泉叛乱,还勾结胡人一起围攻武威,武威太守向苏则求救。当时苏则的军队在金城,按道理只能驻守,但苏则觉得叛军看起来很强势其实都是乌合之众,急袭便可击溃,要是等到朝廷下命令就晚了。
于是苏则主动出兵,不仅解了武威的围,还顺便剿灭叛军。
后来苏则调任后,总督河西军事又出了一个猛人,曹真。真实的曹真跟演义不一样。临阵指挥颇具章法,统御三军,街亭之战正是曹真的统筹下取胜。公元221年,河西胡人叛乱,曹真率领部众平叛。自东汉以来断绝的河西走廊再度打通,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
西边取得重大胜利,北边也不逊色。在梁习、田豫等人的努力下,鲜卑和匈奴在曹魏身上没有占到一丝便宜,曹魏威震北方。这固然和曹魏国力兴盛有关,也和将领善战有关。
曹丕为了打击外族而放弃与内族兵戎相见,保证了中原地区的稳定。80年后“五胡乱华”,西晋分崩离析成了很多个国家,要不是曹丕,这个局面会提早将近一个世纪到来。
提拔寒族
有句话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是人们对九品中正制持否定态度,自然对建立这一制度的曹丕,也没有什么夸赞的话。
虽然现在看来,九品中正制充满弊端,但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创举。九品中正制,最早发源于曹操时期,要突破汉朝时期的察举制,寻求新的选官渠道。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通过乡里评议,推选贤能之人入朝接受考核,过关的就能当公务员。初期的时候,乡里的评议尚且公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越来越无法发挥作用。
到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的崛起,汉朝有实无名,察举制被地方上的豪族控制,这些被推举上去的人要是做了官,也是豪族利益的代言人。
官僚系统对一个国家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在察举制后期,最高统治者皇帝却失去对官员选拔的话语权。
对此,曹操是很不开心的,因为曹操是支持寒族的。曹操做事注重实际意义,最不喜欢两种人,一是没能力的花架子,二是世家大族。他希望找到一种冲破世家大族对人才选拔垄断的办法,却又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到了曹丕时代,时局变了。曹操经常打压豪族,而曹丕则喜欢结交名士,和世家大族打成一片,司马懿、陈群、贾诩等人都是名门。
曹丕与司马懿
曹丕的上台,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曹魏最高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态度,转向了合作。
曹丕的意思是,我不会将推举的权力全部收上来,但我也希望有存在感,于是中正官出现了。中正官的职责就是定品,根据品级为贤申请相应官职,这样曹魏家族就可以通过九品中正制影响官员选拔任用。
此时的定品不完全以出身而论,道德和才能也在考察范围中。于是很多有才能的人冲破世家大族的屏障,走向仕途,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在当时比察举制进步得多。
但这项制度后来到了司马氏手里,又变成“察举制2.0”,门阀政治兴起,直到后来被科举制替代。
作为察举制和科举制的过渡,九品中正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堪称时代产物,这笔功劳,应该给曹丕记上。
真假标签曹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说:曹丕天资聪慧,博闻强识,才艺双全,就是不够大度,比不上古代的贤明君主。意思是有才,但是品德差一些。
在唐代之前,对于曹丕的评价还比较客观,承认他的才能,也不否认他的道德污点。但是唐朝之后,舆论开始转向,曹丕开始被冠上各种污名。到了明朝《三国演义》之后,曹丕就被黑得更惨了。
曹丕与甄宓
逼弟弟曹植七步成诗,冷暴力对待自己的老婆、三国四美之一的甄宓,霸占父亲遗留下来的宫女,总之刻薄和荒淫成了曹丕的标签。
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曹丕,会是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作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才华和政治能力有目共睹,只能怪生在猛人如云的三国时期,生错了时代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