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二年(1079年)的十二月,经过“乌台诗案”的百日牢狱之灾后,苏轼在王安石、苏辙等人的大力营救下,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次年的二月,苏轼在长子苏迈的陪同下,由御史台的差人押送至黄州。

苏轼在黄州四年,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仕途的失意绝望、生活的贫苦穷困磨练了苏轼,促使他从苦难中完成了凤凰涅槃。他华丽的转身,一个乐观、豁达、洒脱的苏东坡出现了。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

诗为心声,苏轼的诗词风格也随着心态的转变而改变。在此之前,苏轼在山东密州“诗酒趁年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江苏徐州,苏轼“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到了湖北黄冈之后,刚开始苏轼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他甚至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涅槃之后,苏轼感到“人间有味是清欢”;他认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能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笔者精心选取了苏轼这一时期著名的十二首词,其中有在黄州之前写的五首、在黄州写的四首,还有在黄州之后写得三首,这十二首词见证了他的凤凰涅槃,请大家一起欣赏吧: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2)

一、《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3)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由杭州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知州。第二年,苏轼命人重新修葺了密州城北的旧台,并由弟弟苏辙题名为超然台。

1076年暮春的一天,四十岁的苏轼登上超然台,举目眺望,齐鲁大地的春色烟雨触动苏轼的思乡情结,那时正值寒食之后,清明节之前,苏轼想回家祭祖而不能,他满怀无奈与怅惘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通过对超然台上暮春景象的描绘,伴随着他心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苏轼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苦闷心绪,展示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写得含蓄深沉,清新自然,妙语连珠,显示出苏轼深厚的艺术功力。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4)

“诗酒趁年华”这一名句的意思是作诗饮酒都要趁着大好年华,惊艳无比,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人们把这句诗扩展为“春光正好,诗酒趁年华。以梦为马,仗剑走天涯。”表达了人们身随心动,无所畏惧地洒脱心态。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5)

苏轼在担任密州知州的时候,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担任掌书记。1076年的中秋节,尽管两人都在山东,却没能团聚在一起。

中秋夜,苏轼与众人赏月喝酒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他喝得伶仃大醉,醉意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灵感,他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表达了人间最美好的祝愿,从而脍炙人口,传咏至今。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6)

对于这哥俩,当时的参知政事(副宰相)张方平给予了准确评价:“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苏轼恃才傲物,心直口快,新党、旧党他得罪了个遍,被不停地贬来贬去。苏辙却老成持重、谨慎沉稳,在仕途上也比苏轼顺利得多。尽管苏辙比苏轼小三岁,但事实上,苏辙才像个哥哥,不停地为苏轼处理麻烦事。“乌台诗案”时,苏辙给宋神宗写了一封奏章,请求替苏轼赎罪:“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得免下狱死为幸”。后来苏轼被贬各地,缺钱了,就给苏辙写信,苏辙就如数奉上。

苏轼在《狱中寄子由》这首诗里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下辈子还要和你做兄弟,可见苏轼对苏辙的感情之深了。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7)

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1039年—1065年)是进士之女,她聪明贤惠、谦恭谨慎、知书达理,十六岁时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在有这位贤内助红袖添香的日子里,苏轼受益匪浅,他的仕途和生活都是一路顺风顺水。

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不幸去世。第二年,苏轼把王弗葬于四川老家的祖莹,在坟旁亲手种植了大片的青松树。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8)

熙宁八年(1075)的正月二十日,苏轼在密州梦见了自己的爱妻,只见她依然还是刚结婚时的秀美模样,在老家的窗户前,细心地打扮梳妆,她含情脉脉地看着苏轼,却一句话也不说。

梦醒之后,苏轼感伤不已,他为了记录这个梦,提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这是苏轼写给结发妻子最深情哀婉的一首离歌,整篇词如同是苏轼和王弗在话家常,却字字含情,句句含泪,深情地表达了苏轼对王弗的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读后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9)

“妻贤夫祸少”,王弗聪慧贤淑,有才华、有见地,她帮助苏轼走上了顺利的康庄大道。苏轼的前半生,是幸福的、快乐的、积极向上的。

由此可以看出妻子的重要性,所以,对男人们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妻子,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不必注重她的相貌,也不要在乎她的经济条件,只要她拥有一颗聪明善良贤惠的内心,这就足够了。

四、《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0)

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叙事、言志融为一体,用典贴切,风格豪放,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发了他宝刀未老、志在千里,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五、《南乡子 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1)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离开了密州,出任徐州知州,他工作悠闲,每日读书赋诗,小日子过得悠哉悠哉。

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自述道,“自觉功名懒更疏”,自己感到对功名利禄已经没有多少兴趣了,每天抓耳挠腮地吟诵归隐的诗句。假如有人问起我的才能和手段到底如何,“占得人间一味愚”,只不过自己是有点愚罢了。

表面上看这是苏轼的自嘲,实际上是他的大智慧,苏轼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人最有智慧。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2)

六、《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元丰二年(1079年)的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任黄州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的监视。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3)

到黄州后,苏轼住在城南长江边上一处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他从最初的惊魂未定,到如今的心灰意冷,于是他借酒浇愁,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此时,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苏轼只好拄杖来到江边,一边聆听着江水奔流的声音,一边沉思默想。他长恨自己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他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体现出苏轼旷达、恬淡、超然的人生观。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如此飘逸,如此浪漫,令人无限向往。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4)

七、《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元丰三年(1080年)的中秋节,他一个人喝着闷酒,想起了四年前在密州的中秋节,那时他还是堂堂的一州之主,如今却成了戴罪之身,真是人生如梦啊!于是,苏轼提笔写出了这曲沦落天涯的人生悲歌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5)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一声直抒胸臆,刻画出一位遭逢挫折、流落他乡的中年人,在回首不堪的辛酸往事后,发出了人生虚幻与短促的悲伤感叹。

接下来,苏轼精心选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天景色,来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他遭贬斥之后,那些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自己忠而被谤,因谗遭贬。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6)

中秋夜,苏轼多么渴望能与苏辙一诉衷肠啊,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自己对弟弟的相思了。“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北望者,望故土,望亲友,亦是望朝堂也。这一切只是可望而不可即,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苏轼在这首词里演绎了他婉转低回、悲情婉约的一面,表达了他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间真情的深深眷恋。字字如诉,读后让我们感觉荡气回肠。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7)

八、《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四十五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已两年有余。困境没有压倒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让他挺了过来,他涅槃重生了。他效仿白居易,在黄州城东整理出五十亩土地,命名为“东坡”,自号为“东坡居士”,开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8)

这年的七月,苏轼与友人一起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游玩。滚滚长江,惊涛拍岸,奔腾不息,这壮丽的景象使苏轼联想起当年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的飒爽英姿,他心中无限感慨,苏轼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古今绝唱”。

这首词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抒发了苏轼怀才不遇、壮怀难酬的忧愤之情,展示了他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人生如梦,转眼成空。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何必纠结呢?宋朝著名的无门慧开禅师说过:“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抛开这些闲杂之事,安享每一天吧!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19)

九、《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苏轼与朋友一起出游,不料风雨忽至,朋友们都很狼狈,苏轼却毫不在意,他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天晴后,苏轼写出这首千古绝唱。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20)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件生活小事,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流露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表现了苏轼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体现出封建时代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的人生信念。

无论生活给予我们的是痛苦还是欢乐,我们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心灵去容纳、接受。所谓的英雄,就是在逆境中也依然能奋然前行的人。真心希望每一位好友,都能这样。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21)

十、《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苏轼被从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这次调动,对苏轼来说,标志着政治气候的转暖,他最困顿的时期终于熬过去了。赴任的路上,苏轼的心态非常轻松,他一路游山玩水,先去探视了苏辙,接着去南京拜访了退休的王安石。

十二月,苏轼来到泗州(今安徽泗县),在好友刘倩叔的陪同下,游览了淮北第一山——南山,作此词纪游。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22)

词的上片描写了早春游山时的沿途景观,下片写清茶野餐的风味。“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千古名句,显示出苏轼豁达、简约的生活观。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那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欢不仅仅是指食物,更是指生活方式的简单。

全词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苏轼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现在人们十分推崇清欢二字,并且把追求清欢,作为最理想、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减少对奢侈物欲的追求,抛弃对名利的追逐,远离繁华喧嚣的都市,来到田野乡村,粗茶淡饭,读书自娱,过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简朴生活。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您羡慕吗?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23)

十一、《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我们远涉天涯,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时的一笑,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丝毫不起波澜,你高风亮节,像秋天挺拔的青竹。

我心充满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孤帆远航。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来往奔波,就好像在住旅馆,我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旅行者而已。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24)

钱勰字穆父,吴越武肃王的六世孙。他的文章雄深雅健,作诗清新遒丽,是苏轼的老朋友。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苏轼设宴送别途经杭州的钱勰,作了这首词相赠。

苏轼通过描写与钱勰的久别重聚,赞赏了老朋友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抒发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思索。这首送别词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直抒性情,议论风生,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心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都是这人世间的过客,人生数十载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请珍惜每一次相逢,珍重每一份友情吧。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25)

十二、《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是苏轼的朋友。“乌台诗案”时,王巩受到牵连,被贬到万里之外荒僻之地的岭南宾州。他的众多歌姬中唯有柔奴(寓娘)愿随他远赴他乡。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26)

四年后,王巩遇赦北归,苏轼在京都开封设宴款待,发现王巩的气色很好,似乎更年轻了。苏轼奇怪地问原因,王巩回答说,幸亏有柔奴相伴,悉心照顾。

在宴席上,柔奴热情地向苏轼劝酒,苏轼趁机问柔奴:“岭南那偏僻的地方,风景水土、生活环境应该很不好吧?”柔奴却坦然答道:“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苏轼听后大为感动,于是特意提笔写下这首词来赞美寓娘。

苏轼精心刻画了歌姬柔奴的姿容和才艺的外在美,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苏轼随遇而安、安之若素的旷达襟怀和处世哲学。

随遇而安是这样的一种心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个人心若是静了,处处都是美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两颗心若是安定了,到处就是家乡。

如何评价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27)

人的一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然要经过一番起起伏伏,必然要遭受一些磨难。当你克服了这些磨难,你就会涅槃重生,你就是生活的强者,你的心智会变得睿智、练达;你的性情会变得乐观、豁达;你的行事会变得洒脱、旷达。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十二首著名诗词见证了这一点。愿每个人都能凤凰涅槃,成为生活的强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