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妈妈(母亲的端午季小英)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端午的妈妈(母亲的端午季小英)(1)

儿子在裹粽子 摄影 季小英

从小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从书上得来最多的是传说爱国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于是,因屈原而起的好多故事也风一样被刮起。粽情浓香,艾叶飘香,龙舟赛技,香包挂身等与这场纪念有关的习俗就这样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间了。

而我,对端午节最多的记忆,自然是粽子,而最深刻的莫过于母亲包的粽子。

记得小时候的我,生长在物质还比较匮乏的年代,农家子弟孩提时代最幸福的事情之一,便是口腹之欲的满足。平常紧巴巴地过日子,家常便饭味道之寡淡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无法想象的。

在那个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的年代,连粽叶也是紧俏商品,没办法,母亲只好提前去水岸边的芦竹丛里采摘,算是充当粽叶了。然后一把把用绳子扎好后串起来凉在屋檐下,到用时在水里煮过后洗干净,一张张粽叶又绿又清香。扎粽子用的是稻柴,那年代多的是,不像现在都用线扎了。母亲包的四角粽大小得体,四个角匀称,三道柴整齐,简直就是个艺术品。当掀开锅盖,香喷喷的粽味满屋弥漫时,我和弟弟总是迫不及待地伸出持碗的手等着母亲剥着滚烫的美味肉粽或是红豆枣子粽放到我们的碗里,而后是痛快淋漓地美美享用这难得的美食了。

那时的端午节不只饱含着母亲的艰辛,还见证了母亲内心美好的期许。

天亮了,一大早起来,只见母亲用菖蒲、艾叶插在屋檐下,挂在门楣边,嘴里念念有词,意为辟邪趋鬼。我们不急着吃粽子,而是按照母亲的吩咐,用艾叶等浸泡的植物热水洗脸,清香氤氲,驱除瘟疫。这是祈福的方式,意味着一年到头全家人没病没灾,皮肤干干净净,炎夏不长疮,不长痱子。

端午节这天,母亲照例是忘不了在我和弟弟的脖子上挂上一个精美漂亮的香囊,还在我俩的手和脚上系上五彩线,这五彩线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拧在一起搓起来后,戴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腕上。听母亲说这五彩线代表着五色龙,可以降服妖魔鬼怪。而香囊是母亲用平时收集贮存的碎布零料手工缝制而成的,里面装些雄黄、苍术外,还放上香草配成的香料,截在身上起着驱虫除秽的作用。直到年长后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和屈原的《离骚》,想象着屈原佩戴香囊的高傲样儿和明初太学里那些“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一直认为他们的香囊,没有母亲亲手缝制的香囊来得更温情。

自然,我和弟弟就在母亲的这种年年岁岁的祈祷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如今,我们早已长大成家立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关于我们那个年代的端午记忆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童年快乐和相沿成习的“五黄”惯例,则是我的孩子所无法体验到的。如今,端午里满大街的节日应景物品,都能买回家享用,多了些许便利而缺少的却是母亲亲手制作的温暖。

但心中只要谨记,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嗅到粽叶飘香,就不会迷失自己,更不会迷失回家的路,因为顺着粽叶的香气,总能唤起许多深刻而难忘的记忆,在记忆里又总能找到母亲的影子。

(作者系平湖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