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化?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化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论

观点提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矛盾双方的内涵在变,结构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变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内涵都在改变。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体现了需要呈现出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体现了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新特点。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行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是中国现实,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双方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表述发生了变化,但矛盾内部实质结构“需要”和“满足需要”是不变的,无论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美好生活需要”,都是围绕群众“需要”变化的;同样“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紧扣的也是矛盾的另一端“满足需要”,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始终存在于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之中,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发挥的作用在变,地位不变

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时代的表现是不同的,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党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判断的指引下,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1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恢复了八大的判断,并结合“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实际,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主要矛盾的历史作用虽有不同,但地位是不变的。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新时代的出现。换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出现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基础、为支撑的。正是由于出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主要矛盾的发展阶段在变,所处基本国情最大实际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变了,但发展阶段论和国际地位论没有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三者紧密相连,互相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许多阶段构成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每个阶段又有各自的特征。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矛盾双方量的积累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仍然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标志性变化。新时代,尽管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等问题。

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多种有利的外部条件,最大实际是我们党基于发展状况对我国国际地位保持的清醒判断,有利于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担忧,有利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有利于加快实现现代化强国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的维护。准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要深刻认识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又要深刻认识“两个没有变”,才能牢牢把握“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主要矛盾的解决途径在变,目标不变

主要矛盾不同,解决途径也不一样。当国家处在生产落后、经济短缺、物质匮乏、人民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阶段,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的生产力”,扩大物质基础,增强经济实力。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的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光用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单一手段或途径来解决,明显不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影响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解决和处理主要矛盾的途径,就是要从原来主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较为单一的办法,变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具体而言,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解决途径的变化,但无论途径如何变化,路径指向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永远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集中体现。

主要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在变,同一性不变

矛盾的双方既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这一对矛盾当中,社会需要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不断突出,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明显。当前,人们在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激发出更多更高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需要,从而使满足需要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力、影响力越来越大,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逐渐倾向于需要一侧。进入新时代,无论主要矛盾如何变化,矛盾内部张力如何变化,都是存在于矛盾双方形成的同一体当中,而且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正是因为需求侧的牵引,才使得供给侧的发展向更加全面、更加充分阶段推进。可以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存在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09日第5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